书城两性关系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1475200000013

第13章 “童年潜意识”是我们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3)

当然,我们生活中很多父亲并非像药家鑫的父亲那样“不近人情”,他们也很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父爱无疑和母爱一样伟大,但一直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似乎遥远而又模糊:不是太严肃甚至有点近乎严厉,就是离子女的距离太远,前不久我应邀去参加过一家心理类杂志举办的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座谈会,到场的不少90后孩子坦言,在成长过程中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父亲们整天忙于工作,很少顾家,除了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基本是“缺失”的。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大多是母亲、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父亲呢?忙着挣钱去了!中学的家长会,母亲来的多,父亲来的少。看学生的作文,涉及到家庭的内容,感觉母亲总是在唠叨,父亲总是不在家,一位中学班主任当场感慨:有时父亲偶尔到学校给孩子送一件衣服或是在家同孩子交谈几句,孩子们都感觉恍如过年般快乐。

一家青少年杂志两年前在中学生中搞过一个调查,在谈到和父亲的关系时,只有30%的孩子承认和父亲关系融洽,40%则认为父亲太严厉,难以亲近,而60%则经常感觉不到父爱,因为父亲太忙,总是不在家。这也是为什么歌颂母爱的文章甚多,但歌颂父爱的文章却不多,大家都知道母爱伟大,却很少感到父爱的伟大。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父亲是严厉的,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不近人情,要不就是父亲总是离我们很远,三天两头不在家。

我是70后,上小学那段时间父亲也经常出差在外,很少见他,偶尔回来也只是问问学习成绩怎么样。现在的80后90后的大多数父亲比我们那时候的父亲还要忙碌,还要拼命,跟儿女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

要么父亲太过严厉,要么父亲总不在家,这两道风景构成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在成长阶段对父亲的总体印象。有的朋友开玩笑,从小到大对父亲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背影。难怪朱自清歌颂父爱的《背影》如此深入人心。可惜,背影始终是遥远而模糊的,这两年,媒体都在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男孩子越来越柔弱,这跟父爱整体“缺失”息息相关。

读中国历代古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古代很多圣贤,都是很小就没了父亲,比如孟子两岁丧父,孔子三岁丧父,宋代的大文豪范仲淹也是三岁丧父,欧阳修则是四岁父亲离他而去,他们大都是由寡母带大的。曾经有一种说法,叫大儒常无父。所以父爱缺失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早已司空见惯。

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在欧美国家也大抵如此。澳大利亚婚姻问题专家,情感类畅销书作家史蒂夫·比达尔夫认为:“年轻的男性正处于一种可怕的境地,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来指导他们如何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这些年轻人在没有任何成年指导、心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步入了成年男人的世界。很显然,他拥有了男人的躯体,就需要学会如何驾驭它--最好是向那些懂得如何驾驭的人学习。”

如果把男孩进入成年期比喻成拿驾照,父亲则是最好的驾校教练。可是现在很多父亲忙得没时间当教练,他们的孩子只能无师自通,好的就可以自己上道,多数都是学艺不精,有的则会沦为“马路杀手”。

【二】如今的男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的“女儿国”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不同的榜样。但最初乃至最大的榜样则来自我们的父母。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格、性格乃至言谈举止、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是被父母塑造的。尤其是是父母中跟我们性别相同的一方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所以,女孩通常由母亲打造,男孩则首先像父亲认同。

然而,我们很多男孩子从小是生活在一个父亲乃至成年男性严重缺失的“女儿国”里,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色各样的女性包围,女助产士把刚刚降生的我们抱进婴儿房,后来又在妈妈的怀抱里长到三岁,进了幼儿园,面对的又是阿姨和姐姐们的关怀,上了小学、中学,除了体育老师,我们的班主任、语文数学和其他科任课老师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成年女性,唯一的成年男性角色--父亲又常常不在家,试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子,他的男性人格又该如何培养?怎样健全?如今独生子女特别多,他们的父母,尤其是父亲非常忙碌,跟儿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样的男孩跟大观园里面的贾宝玉有何区别呢?现在80后的男孩在成长乃至恋爱婚姻中出现种种的问题,跟父亲总是不在家或者父亲跟孩子太过严厉,太过疏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可否认,男孩与女孩在他们各自的成长阶段,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女孩从小就少不了母亲和成年女性的陪伴,而男孩却很少从父亲和其他成年男性【偶尔会有爷爷或外公】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很多男孩虽然长大了,却并没变成男人,只是变成了更大的男孩,他们永远无法具备成年男性那样的坚毅、刚强、果敢和内涵,他们虽然具有男人的躯体,却只有男孩的情感。由于他们很少从父辈那里汲取足够的???养,他们大都发育不良,他们不懂得如何走进正常男性的世界,不懂得跟其他男性和平相处,他们总是孤独而迷茫,敏感而脆弱。

一个人对父亲的态度也会影响他对其他长辈的态度。如果你不相信长辈实际上就是不信任自己的父亲,你跟领导刻意疏远,你也一定曾经跟你的父亲刻意疏远过,你总是挑战权威,在你的少年阶段你一定总是向你的父亲进行挑战。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犯罪心理学家,他告诉我,少年犯罪当中很多都是父爱缺失者,他们要么很少跟父亲在一起,要么就是父亲不称职,他们的犯罪行为只不过是想引起成年世界的一种注意。药家鑫杀人也是如此,某种程度上,他对父亲的不近人情乃至暴虐极度不满,其实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偷偷继承了他父亲的这种不近人情,他最后对受害者偷偷记下车牌号以后的暴虐行凶其实就是对父亲的一种暴虐还击。

我记得若干年前曾经认识一个85后的小演员,他从艺校毕业后一直在漂着,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角色,其实男孩外在条件不错,也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就是性格有点孤僻,不喜欢也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有一次我通过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总给他介绍了一个剧组的面试机会,结果到了约定时间,他居然没去,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事先给那个老总打过电话,觉得老总不是特热情,他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原来他的这种社交恐惧症源自他的残缺的童年,小时候父亲就跟母亲离异了,他一直跟着母亲单过,10岁以后就没见过父亲,父亲给他的印象也是既严厉又疏远,他的成长世界里也是女性长辈居多,男性缺失,他说他特别不善于跟一些年长的男性打交道,尤其是一些领导,如果对方稍稍表现出一种冷淡,他就想逃避,因为这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他的父亲,实际上他那次拒绝面试,其实是拒绝那位老总,更是拒绝他的父亲,拒绝的背后还是害怕被拒绝,这其实都是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长辈在他成长阶段出现空白点导致的不自信。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确需要以父亲为首的男性榜样的支持,母亲不管多么疼爱他、关心他,也始终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从小到长大成人,男孩都需要与那些心智健康的成年男人生活在一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来引领自己的成长,,包括他的爷爷、外公、父亲、兄长、叔叔、舅舅等等。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他身上的男性特质就会像长在树干上的叶子一样尽情舒展,他就会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感、忍耐力和承受力,他的孤独和迷茫也会逐渐远离他,他就会由一个孩子长成真正的男人。反之,他会像一艘失去航向的小舟一样迷失,甚至他的男性角色认同会出现扭曲和变异。很多男同性恋者都是在成长中跟父亲远离或者男性榜样缺失,造成他对自己的男性认同出现障碍。

药家鑫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由于父亲太过严厉甚至近乎暴虐,而母亲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溺爱,这就使得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跟父亲谨慎地保持距离,近乎疏远,而跟母亲亲近,因此,药家鑫的心理认同有明显趋向母亲甚至女性化的一面:比如他过份爱干净、爱打扮,过份注重自身外在形象,大学考上以后,外公奖励了他一万元,他居然去割了个双眼皮。还有他的心智很不成熟,总是像个没长大的小男孩,这说明什么呢?他并不缺父亲,但缺少父亲足够的关爱,导致他在心理上不愿像父亲认同。在药家鑫身上我们看不到药家鑫父亲军人的气质。这就给我们很多做父亲的敲响了警钟,如果你对儿子只是一味的严厉管教,缺少足够的爱和关心,儿子在心理上就会不愿认同你,而倒向母亲那边。【关于这点,本章第四节还有详细分析】

【三】 一个男孩要成为真正的男人必须首先修复与父亲的关系

澳大利亚情感问题研究专家比达尔夫认为,一个男孩要成就真正的男人必须经历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第一条就是要修复与父亲的关系。那是因为“父亲是你在成人过程中的感情连线。你必须与父亲建立起清晰而坚定的关系。如果你不能理解他、宽恕他,乃至尊重他,那么你的生活就不太可能成功。”某种程度上,父亲对儿子的性格塑造实在是太重要了,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曾这样说过:“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父亲坚强果敢,必然会造就出同样坚强果敢的孩子,父亲待人宽容和善,儿子也必然遗传父亲的这些优点。同样,父亲暴虐不近人情,儿子也必然暴虐不近人情,父亲软弱没主见,儿子必然照单全收。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早年也是父爱缺失者。奥巴马的父亲是一名肯尼亚人,在美国读书时遇到了奥巴马的母亲、年仅18岁的美国白人姑娘安?邓纳姆。两人在很快结了婚,不过,当奥巴马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老奥巴马拒绝了足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纽约大学奖学金,选择去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老奥巴马带着哈佛同学露丝回到了肯尼亚,抛弃了奥巴马母子。后来,是奥巴马的母亲和外祖父一家把他抚养长大。

在10岁的这一年,奥巴马跟当年抛妻弃子的父亲在夏威夷见了面,这也是父子俩唯一一次的重逢。虽然老奥巴马并不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但奥巴马从母亲和外祖父母口中听到的都是关于父亲如何才华出众、魅力非凡、抱负远大的故事。奥巴马在自传中,还提到当年外祖父曾经给他提到过父亲一个英雄事迹:他曾在一家酒吧里遭到一名白人的侮辱,那个白人当众宣称他不能“坐在黑鬼旁边”品尝佳酿。人们都看着奥巴马的父亲,眼看一场斗殴不可避免。然而,奥巴马的父亲站起身,走向那个人,面带微笑地给他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固执的愚蠢、美国梦的承诺以及每个人都享有人权的课。讲的那名白人羞愧难当,他当场从口袋里掏出一百美元给奥巴马的父亲,付清了那晚所有的酒水费。

因此,尽管对父亲有点陌生,小奥巴马还是跟他相处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一周。很快,老奥巴马离开了,直到他1982年去世,父子俩再也没见过面。

事实上,在奥巴马逐渐长大后,他慢慢了解到被过度美化的生父的另一面。“我的父亲是酒鬼,喜欢玩弄女性,对自己的孩子也很不好,”奥巴马说。老奥巴马一生据说结了4次婚,有8个孩子。

但奥巴马并未因此怨恨和责怪父亲。弥补父亲所犯的错误或许成了奥巴马内心的一种强大的动力。跟米歇尔结婚后,奥巴马一方面努力扮演两个女儿的好父亲角色;而在另一方面,他的雄心也正是源自他父亲的缺席。

当初,奥巴马并没有去参加父亲的葬礼,却在1987年去肯尼亚的家乡时为父亲举行了一个安葬仪式。奥巴马在肯尼亚的祖母回忆说:“这父子俩其实深爱彼此,巴拉克来了,我们能看到他的感情,那种失去亲人的感情,他的头低垂着。出于这种爱,他远道而来安葬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奥巴马说:“一个男人的一生或者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期望,或者是为了弥补父亲的错误。对我而言,则两者都有。”

奥巴马对父亲的这种情感在他后来出版的自传中可见端倪,“得知我的父亲经常酗酒,违背他早期的成功和承诺,这大大地改变了我,”奥巴马在自传中写道,“我曾一度为了父亲的期望而努力,但自那时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应该弥补他的过失。”他甚至给自己的这本自传取名叫《我父亲的梦想》,他坦承,他后来竞选参议员、竞选美国总统,都是为了实现父亲生前的梦想。

不可否认,虽然奥巴马只跟他的父亲在一起相聚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但父亲早年为了到异国他乡求学而不断奋斗的经历以及他黑人的身份都带给了他终生的信念和认同。应该说,他在成长过程中,很好的修复了跟父亲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带着依赖母亲、仇视父亲的扭曲心理长大,很难相信,这样一个男人会成功,会被选为美国总统?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完成这项工作,男孩子才可能在将来的生活中与女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项工作就是男孩子必须在情感方面与母亲完全脱离出来。此时此刻,父亲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情感咨询中,我们总看到一些一些从未真正断奶的男人,这些男子始终感到自己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需要母亲 的保护、温暖、关怀和欣赏。与其说他们需要一个妻子,毋宁说他们更需要母爱—我敢断言,这种“奶嘴男”不仅是母爱溺爱的牺牲品,一定也是父爱缺失的报废品。所以,他们一直弱小无力,孤独无援,虽然年龄够大了,身材够高了,可心智还很小,他们就像还未离开母亲乳汁的乖宝宝,这种不成熟不仅仅体现在他非要找一个年龄偏大的女人做老婆。其实,一个男人缺少责任感、总是不断地向女方索取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一定是从未在父亲那里学到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男性所必备的品德和素质。当有的年轻女性在爱情的道路上遭遇上述特征的男友时,不要心灰意冷,此时你认识的不见得是一个骗子,说不定是一个孩子,一个从未得到??亲言传身教的可怜孩子。

对于女孩,父亲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她们需要父亲的帮助来建立自尊。她们需要以父亲为榜样来建立对男性的整体印象,甚至她们对异性的最初认知也来自父亲,她们将来会喜欢上什么类型的异性,选择什么样的男人来共度下半生都有赖于父亲的爱。相反,得不到父爱的女孩会早熟,早恋,会通过浓妆艳抹、搔首弄姿来过早的取悦男人,成为男人的追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