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4738000000011

第11章 秦朝(1)

前221年,秦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朝虽只存在了十四年,但期间颁布了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的建立

自西周末年以来,整个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广大人民渴望统一。与此同时,秦国在长期的纷争中逐步壮大,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渐强,逐步展开对其他诸侯国的攻伐,至秦始皇时期,秦已经取得对其他六个主要诸侯国的决定性优势。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败。此后,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对抗。前221年,秦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从外部条件讲:结束动荡纷争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长期的动荡使人民苦不堪言,迫切要求统一。从秦自身条件上讲,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社会变革彻底,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实力也逐步强大。加上秦独处西部边陲,独霸西戎多年,进可以攻关东诸国,退可以有稳固的大后方。经过秦几朝统治者的努力,秦国逐渐蚕食了其他诸侯国的领土,扩大了自己的地盘。等到秦始皇即位时,秦已经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决定性优势,而其他各国也正如李斯所说的一样,降到秦国郡县的地位了。秦始皇本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亲政后不久就着手部署统一战争的各项工作,历经数十年的战争,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许多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君主专制制度君即为皇帝,皇帝之名肇始于秦始皇,这一称号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全国政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凸显其神圣性,皇帝本人则利用各种学说使自己的身世蒙上神秘色彩,宣扬其统治的合法性。皇帝位置传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帝权力的实施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奏事、朝议和监察。奏事有面奏和书奏之分,面奏即当面向皇帝陈述,书奏则是以书面形式向皇帝反映事务。前者一般要求较高级别的官员,后者则是各级官员都有的权力。朝议也分为廷议和集议。廷议皇帝一般参加,集议则是大臣们商定妥当,再由皇帝裁夺。监察制度包括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皇帝本人亲自查巡。

三公九卿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共同行使宰相之职,其中丞相权力居首,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制度源于战国时期,秦朝乃成定制。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等官。分管皇帝的宗庙、皇宫禁卫以及建筑、刑狱、财政等事务。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郡县制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最主要的就是郡县制,地方政权直接归属中央。郡县制最早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秦统一后,这一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加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为令(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即为小村落。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和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间,各朝各代基本上沿袭了这几项制度。

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各级官吏实行监察之职。中央为御史大夫和御史府。地方上则设有监御史、丞相史和后来的刺史。御史大夫权力极大,有监察、弹劾百官之权,地位仅次于丞相,与丞相之间相互制约。对于地方上官吏的监察,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并直接与皇帝联系。

秦统一经济、文化的举措

秦为巩固新建王朝的统一和安定,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土地私有制前216年,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百姓向政府如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规范化,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的私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在历代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秦权和量器上,都带有当时诏书的全文。这表明当时秦中央政府对于统一度量衡的举措非常重视。

统一货币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新货币代替前六国的旧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和铜钱,其中铜钱“半两,重如其文”,称为秦半两。货币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铜钱交换方便;圆形中孔,规格一致;个体轻巧,便于携带,是币制的进步。此种币制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统一驰道除了统一度量衡之外,秦始皇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规定大车的两轮之间宽度为六尺,即“车同轨”,以便于车在驰道上运行,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此外,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又大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大量的驰道,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西至今甘肃东部,南至今湖北、湖南,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

统一文字秦统一之后,面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秦始皇命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以原秦国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统一了文字。文字的统一,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秦的统一。后来狱吏程邈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创造了隶书。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简省,更便于书写。至西汉初年,隶书已成为通行的字体。文字的统一,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意义。

焚书坑儒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期间,李斯与博士淳于越发生争执,进而提出制止儒生活动和焚书的建议。除去《秦纪》和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焚烧其余书籍;《诗》《书》等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余藏书集中到郡进行焚毁。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焚书活动。次年,一些儒生和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以“多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卢生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前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秦始皇以野蛮和残酷的手段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借此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暴行对摧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开启了恶劣的先河,给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秦朝的边疆政策

秦灭六国后,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占据了以前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诸多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