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14683400000067

第67章

大邦者下流也,大国它好比是下游的地方,

天下之牝,是天下的阴性,

天下之交也。是天下万物汇聚的地方。

牝恒以静胜牡,阴性一直以静克制阳性,

为其静也,正因为它静的属性,

故宜为下。因此宜居于谦下的地位。

大邦以下小邦,大国用谦下对待小国,

则取小邦;这样就取得了小国;

小邦以下大邦,小国用谦下对待大国,

则取于大邦。这样就被大国取得了。

故或下以取,所以有的用谦下取得,

或下而取。有的用谦下则被取得。

故大邦者,所以大国它的特性,

不过欲兼畜人;不过是想要兼畜包容别人;

小邦者,小国它的特性,

不过欲入事人。不过是想要参与大国顺从大国。

夫皆得其欲,大国小国都得到自己的愿望,

则大者宜为下。则大国就适宜处于谦下的地位。

注解:

(一)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下流”:好比处在下游之地。“牝”:雌性。“交”:汇合、聚会;非指“交合”。这里把天下的大小诸国从阴阳两性类的角度分为两类性,大国属牝的雌的阴的特性,小国属牡的雄的阳的特性。这种方法就好比把大海分为阴性,把大陆分为阳性的道理一样。阴主下、主纳,故能汇百川而成其大;阳主上、主与、故能发百川而不绝。“交”的意义正如百川之汇。

(二)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雌性以静克制雄,阴性以静克制阳,正因为其性属静,因此宜居于“下”的地位;对于国家而言,大国为雌为阴,故宜以谦下的姿态对待他国。

(三)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大国用谦下的姿态对待小国,则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则以大国为依靠、归附大国。这里的“取”,不是攻取、夺取。老子并不提倡战争,并不提倡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提倡的是和平共处;因此理解为攻取、夺取、吞并小国是错误的理解。

(四)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小国用谦下的姿态对待大国,则被大国认可、接纳,作为自己领导和保护的部分。并不是“鸡给黄鼠狼拜年”,并不是“肉包子打狗”;那种理解不是“谦下”的本意。

(五)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谦下、卑下。用谦下的态度,大国对于小国,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则以大国为依靠和归附;小国对于大国,则被大国认可、接纳,作为自己领导和保护的部分;这两种情况,都是以谦下得来的好处。

(六)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老子讲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春秋时期,大体具备一些,但不完全是这种状况,当时大国攻击一个小国是以小国臣服作罢,但后来完全不同,完全进入互相兼并。此句的说法,表达了老子的一种愿望,一种大小国家共处的和平愿望,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因此,不当作愿望,就必然是对侵略和兼并的美饰。

(七)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各自要得到自己的愿望,还得以大国的谦下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和谐。

章析:

此章是老子关于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论述,通过阴阳两性的比喻和说明,说明了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是谦下,最主要是大国要保持谦下这种“阴”德。

老子关于处理国际关系的上述言论既是一种主张,也是一种理想,但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道理一样,从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来看,老子的这种劝告是基本落空了。

大国之所以是大国,就在于它的兼并和善于攫取。由于几千年来对优秀文化的扭曲式的传承,中国的封建时代在一定程度上被戴上了精神枷锁,在一定程度上奉行了走极端的“谦”的外交路线。在大家都食肉的情况下,你一个人吃素,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自己变成别人的肉食。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封建时代一定程度上怎样一步步衰变为羊群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