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14683400000064

第64章

其政闷闷,他的治国法令稀少,

其民淳淳;那国的百姓就纯朴敦厚;

其政察察,他的治国智谋叠出,

其民缺缺。那国的百姓就机警奸滑。

祸兮,祸啊,

福之所倚;是福的来源;

福兮,福啊,

祸之所伏。是祸的藏所。

孰知其极?谁能知道它辩证的关系?

其无正邪?难道它没有真正的福与祸吗?

正复为奇,正的就是歪的,

善复为袄。善的就是妖孽。

人之迷也,人们的迷惑呵,

其日固已久矣。其年岁由来已久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划伤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刺耀。

注解:

(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闷闷”:这里指政治宽宏仁厚。“淳淳”:指百姓纯朴敦厚。“淳淳”是“闷闷”的结果。

(二)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机警、多令以治民。“缺缺”:指百姓奸滑。“缺缺”是“察察”的结果。

(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倚”:依靠,这里指赖以存在的条件。“伏”:伏藏、潜伏。这是千古名句,是老子对人生一切价值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四)敦知其极?其无正邪

“极”:这里指矛盾的生成和转化规律。不是“激”。“正”:这里指真正。这是设问,以便进一步解答人们对上述祸福观的不解。

(五)正复为奇,善复为袄。

“奇”:偏差、歪的。“袄”:妖孽。此句的意思有两重:一是正的可以转变为偏的,好的可以转变成坏的;二是正的本身就是偏的,好的本身就是坏的。我认为后者更合老子的本意。转化的道理他已经讲过了,但事实上好的正的之所以能够转化成坏的偏的,是因为好的正的东西本身就是坏的偏的东西的不显现;坏的偏的之所以能够转化成好的正的,是因为坏的偏的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正的东西的不显现。事物具有两面性。

所以正本身就是偏,善本身就是恶。

(六)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迷”:蒙蔽,被自己和外物的双重假象蒙蔽、迷惑、欺骗。自身和外界的存在形式及其人类的生存方式由来已久,因此要看穿这一大假象又谈何容易也。

(七)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方直、方正。“割”:指割伤人。“廉”:指锋利。“刿”:划伤。“直”:坦直、直率。“肆”:放肆。“耀”:指灼人。

章析:

此章主讲事物的辩证关系,是老子的无的思想的继续和阐发;通过事物存在的双重性的论述,暗示了这一切都不是至完、至善、至美的,要实现真正的至完、至善和至美,就必须超越

一切人类的主观和客观的迷雾,把所谓好坏、善恶、祸福一起通通抛弃。而具体实施就是“守于中”,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中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