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14683400000029

第29章

天下有道,天下得到道的感应自化,

却走马以粪;就用马匹拉粪种作;

天下无道,天下没有道的感应自化,

戎马生于郊。战马生产在荒郊。

罪莫大于可欲,罪过没有比纵欲更大,

祸莫大于不知足,灾祸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

咎莫憯于欲得。困厄没有比贪欲更惨。

故知足之足,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

恒足矣。才是完全彻底的满足。

注解:

(一)天下有道

即王侯们执“大象”,无为而治,使万物自化。

(二)却走马以粪

马,古代通常用于战争,既用于拉粪种作,说明天下太平。(三)天下无道

即王侯们未执大象,不遁道则,万物颠倒,天下混乱。

(四)戎马生于郊

由于天下混乱,争战迭起,马则用之于战争;见战马出生在郊外(言下之意小马驹一出生就注定要成为争战的工具),说明了世道的不太平。

(五)罪莫大于可欲

其他的罪恶、罪过何以未能比贪婪纵欲还大呢?因为它既大害于社会、他人,又大害于自己,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六)祸莫大于不知足

灾祸、祸患何以未能比不知满足还大呢?因为它是惹起灾祸和造成灾祸的内在根源。

(七)咎莫憯于欲得

困厄何以没有贪欲惨呢?因为贪欲正是造成困厄的内在根源,这在佛教叫做“求不得苦”。

(八)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无欲无为的品格,无欲无为而可包容和生化万物,所以这种满足,正是最大的拥有和满足。

章析:

此章从外观现象入手,通过马匹的使用情况,引出战争与和平、有道与无道的两种社会状态,批判了“可欲”、“不知足”和“欲得”之类的恶劣品性,最终说明了知足的伟大意义。

如果从虚实的角度看,人的贪欲来源于人性的虚弱的一面。人性心理把这种虚弱看成是对自我的否定,为了肯定自己,便发动和发明各种人性心理包括贪欲的心理,通过对贪欲的满足和达成,从而达成肯定自己。而虚实,是太极和太极以下层次的,它不是无极境界,故而这种有虚实的自我不是圆满的自我,人性为了达成对自我的无限肯定,便欲使自我消弥自我的虚弱,而采取的方式不是回归大道、无极,而是发动人性的贪欲,以所谓客观外在的“实”来妄图达成之;但这种所谓客观外在的实,它本身又是有限的、下降的、有漏的、相对的,它具有两面性,它的另一面就是虚,因此,用这种有限的、下降的、有漏的、相对的,具有两面性、本身具有虚的另一面的实,是无法真正达成对于人性自我的虚的消弥的。这种以贪欲来达成对自我的肯定的方式,本身就是自我的迷雾、迷失,本身就是自我的丧失和失却;因而,其贪欲愈大,达成愈多,人性自我的迷失和失却就愈大,在根本意义上对自我的否定也愈大;这样的结果,不仅害己,而且害人。所以,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其他道理以此类推。

而“知足之足”恰恰是易于言而难解难行的。浅层次意义上的知足,比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枪打出头鸟”之类;较深层次意义上的知足,乃是用大道的形式和太极辩证法来约束自己;更高层次意义上的知足,乃是指体证大道的终极本性——真正的“恒足矣”是指这种。这种“恒足矣”已经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其修养功夫达到“自由王国”的另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