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虽然能认识钱了,但是他们对钱数所代表的数量意义和功能往往不太清楚。第一种情况,比如孩子告诉别人说自己的那只本来很普通的铅笔值“10块钱”,或者一辆真正的汽车只需要“100块钱”;第二种情况,比如孩子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会说“少去一次麦当劳,妈妈可以用省下的钱带你去两次公园”。
对于年龄还比较小,刚刚接触钱的孩子来说,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让孩子认识钱的面额的同时,初步对数字包含的实际意义有所了解。
家长可以准备一些面额不等的硬币,和孩子一起用上文提到的方法拓印出几个硬币图案,比如若干个1元的,若干个5角的,家长可以在下面标注上金额,让孩子分得更清楚些。然后分别裁剪开。这时就可以让这些标注具体数额的硬币图案和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拉上关系”:比如,让孩子在一张纸的左边简单画出一个雪糕图案,中间画上一个等号,右边根据雪糕的实际价格(可以由父母提示孩子得出数额),比如2元,粘贴上刚才拓印后裁减下来的两张1元的硬币图案(当然可以再画一张雪糕,右边则换成一张1元图案和两张5角的图案,可以加强孩子“等价概念”的认识)。这样,孩子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知道每件物品的实际价格。当这样的图画完成一定的数量之后,家长甚至可以替孩子设计一个小型的画展呢!
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亲自体会钱的数值所代表的真正意义。比如,让孩子自己购买雪糕,孩子就会知道不同品牌、不同形状、不同口味的雪糕价格可能会有差别;在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让孩子知道路程远的话比路程近要花更多的钱;带孩子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10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自然会对金钱的数量和功能概念有越来越切身的感受。
二、告诉孩子钱是从哪里来的?
一些心理学家曾对100名3—8岁的儿童进行过调查,询问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得到的最多答案是“钱是从爸爸妈妈的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20%的孩子说,钱是工作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