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42

第42章 文化转型与文化传承(5)

第三节 废八股,倡新学

《论废八股兴学论》是李叔同于1897年应试天津县学考试时所作。该文章为考试中“二覆”考题之“策问”命题时文。原稿有残缺,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

1897年是“戊戌变法”的前一年。其时清光绪帝已开始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的一些变革维新主张,积极准备进行变法。

嗟乎,处今日而谈治道,亦难言矣。侵陵时见,人心惶惶。当其军之兴也,额籍出兵,老羸应募;裹创待敌,子弟从戎。窃思我中国以仁厚之朝,何竟若是之萎靡不振乎。而不知其故,实由于时文取士一事。……考之时文者,八股是也。八股之兴,始于宋王安石。至元尚画,则八股房废。至明复兴,至我朝益盛。世宗宪皇帝时,曾经谕旨改试策论。(考官批改:“改试策论,在康熙初年。”)未久遂复制。至今时则八股之作,愈变愈失其本来。昔时八股之兴,以阐发圣贤之义理,可以使人共明孝弟之大原。至今时则以藻为先,以声调为尚,于圣贤之义理毫无关系。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是此革旧章,变新制,国家又乌能振乎?虽然,新制者何?亦在于通达时务而已。时务莫要于策论。策论者何?亦策论夫天文、地理、机汽、算学而已。……允若兹,则策论兴而八股废,将文教于以修,则武教亦于以备。今伏读圣谕,改试策论,寰宇悉服,率土咸亲。能识时务之儒,皆各抒所见,岂仅铺张盛事,扬厉鸿庥已哉。

李叔同置身于已开始变革维新的当下时局。他在这篇命题时文中认为,谈论治理天下的方略,是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外敌入侵的严峻现实致使人心惶惶。如此危急的局面中,必须振兴军备从而应对战争:按名册拟定征战的出兵数目,衰老、体弱的人也被应征招募,给予装备,即准备对付入侵之敌,青年则入伍充军。

文章于是展开论述:堂堂中国向来以仁厚的王朝著称,何以在今日竟如此萎靡不振?殊不知,其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科举制度以八股时文作为选拔士人的标准。……在科举考试中,所考的“时文”正是所谓“八股文”。八股文兴起于宋朝的王安石,以后延续到元朝时,则崇尚绘画,于是废除了“八股文”。再以后到了明朝,“八股文”开始复兴,至清朝时则愈来愈兴盛。世宗宪皇帝时,曾经下谕旨,在科举中改试策论,但不久又恢复旧的科举应试内容,时至今日的考试仍然是作“八股文”,而且越来越偏离其最本质的内涵。在过去“八股文”兴盛的时候,它是以阐发古来圣贤提出的义理的文章,从而让人们都能明白、懂得“孝、悌”等义理所包含的本真、深刻的意义。然而,发展到今日的“八股文”,则以文章的修辞、所用辞藻为写文章的第一要务,而且还崇尚字词音韵、声调的组合搭配,这些均与圣贤提出的义理毫无关系。如此科举考试选择出来的“士”,根本没有圣贤的“名教义理”思想,由这样的人来治兵,当然也是毫无谋略之“士”。那么,革除旧的考试制度,创变新的考试制度,国家又能够振兴吗?我们所说的新的考试制度,是侧重于测试是否掌握、精通当今世界的时世要务!而所说的诸时务,又没有什么比策论更重要的了。策论究竟是什么?它包容天文、地理、机械、蒸汽原理和数学等等。照此实行,那么,策论将兴盛,无用的“八股文”将废除,用文化教育提升人们的基本素质,用军事教育提高人们的应战能力。认真阅读皇帝所下谕旨,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神州大地,举国上下,无不赞同佩服。识时务的知识人,皆各抒一己之见解,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表面盛况热烈,实在是国泰民安的希望所在。

林子青先生于该文之后留有按语:“以上时文,策问之论点是否正确,姑置勿论。以一年仅十八之‘文童’,而有此政治历史之学识与文学修养,实非易事。”从这篇应试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年仅18岁的李叔同对时局的敏感并已有个人的见解。从他对已经开始实施的革新举措——废除科举中的“八股文”,改为“策论”所持的赞成态度中,还可感受到他对其时即将开始的“维新变法”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