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澈悟的思与诗
1466500000035

第35章 劝喻教诲、悲悯护生(4)

第四节 感念反省,三思后行

生的扶持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

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一只螃蟹左右两侧的细腿全部被折断,不存。另两只螃蟹则左右鼎力扶持,背负伤残的同伴继续前行!

画集作者认为,人类至少应该如画中的两只螃蟹,懂得扶危济困。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么其智慧则远在螃蟹之下。人类是高级动物,如果对如此明白的义理也置之不屑,既无天良,亦无慈悲,就太可怜了。

今日与明朝

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

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

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

明朝落网罟,系颈陈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

市场的货架上,悬挂着被宰的鱼、鸭;画面的另一情景,则是这些被宰杀的鱼、鸭曾有过的自在生活:或嬉戏水面,或巡游水中,但已成为梦境。

作者漫步于风和日丽的春景,在观赏清波水上鸭、碧水底下鱼的同时,因深知世事之恶,感念这些动物、牲畜的“今日”与“明朝”,慨叹其命运不由己,“今日”与“明朝”是截然不同的两重天,现落入网罟,身陷囹圄,任人宰割……作者悲天悯人之情怀,源于现实的残酷无情。

母之羽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

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

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

《感应类钞》云:眉州鲜于氏因合药碾一蝙蝠为末,及和剂时,有数小蝙蝠围聚其上,面目未开,盖识母气而来也。一家为之洒泪。今略拟其意作《母之羽》图。

四只幼鸡,围观地上一堆母鸡羽毛。或是依恋,或是好奇?

母护子、子恋母是天经地义的母子关系。母性的伟大,在于对后代的无私哺育,在于宁愿牺牲自我也要保护后代的本能,在于“母爱”似海一样深……幼子失母,无异于濒临夭折的边缘!作者以《感应类钞》所陈酸楚事为阐发之缘由,其大旨是“发明天人感召之理,示天下以善恶之分途”。“母子相依”不可分;“母子亲情”不可夺。推而论之,残害妇孺,实乃天理所不容。

倘使羊识字

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

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羊肉大面”店招高悬,两只肥羊被人从店招下牵入店内待屠宰。

羊是最温顺的动物。“沉默的羔羊”是“任人宰割”的代名词。羊不可能识字,即便识字,亦未必能逃离厄运。推而论之,被害者逆来顺受,加害者有恃无恐;加害者或慑于法理,被害者或侥幸存活。

农夫与乳母

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

年长食稻粱,赖尔耕作苦。

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啖老牛肉,淡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

远景,是一位农夫正在田地里驾驭一头耕牛犁田;近景,是一位妇人坐在奶牛旁正挤着牛奶。

在大地上耕作的农夫和犁田的耕牛,为世人提供食粮;吃草的奶牛和挤奶的农妇,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来自这两方面的养育,泽惠普天下之人。正因为这是浅显的、基本的常识,也容易使人淡忘。

起源于欧洲的“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与重视人类的价值相对,另有重视神类、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等思想主张。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具体实践,人道主义突出地表现出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良的努力;因此,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素食主义作为一种饮食文化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主张不食用动物身上各部位制成的食物,包括动物油、动物胶。

“人道主义”、“素食主义”与佛家的某些观念、生活原则相契合,于生存的人文理念亦有许多共识。

我的腿

挟弩隐衣袂,入林群鸟号。

狗屠一鸣鞭,众吠从之嚣。

因果苟无征,视斯亦已昭。

与其啖群生,宁我吞千刀。

明代陶周望诗

一厨子急匆匆走来,右手所提竹篮装着两个瓶子,左手则提着一整支火腿。一条肥猪在他身后,眼望着那支火腿……

弩,猎杀飞禽、走兽之利器;鞭,驱赶、牧畜的“权杖”。猎人潜入树林,即便是将弩藏于衣衫下,林中群鸟亦开始呼号。更有一声鸣鞭,似群狼攻击的信号,群狗狂吠,跟随狩猎者一拥而上……

丛林中的如此动静,似乎还看不到结局是什么,但仅看所述之“动静”,其杀戮的血腥已昭然若揭。

“我的腿!”是该听听疑似天籁般的呐喊了,这是哀求,还是抗议?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饕餮生灵不止,灾难聚集无疑。

示众

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

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

“肉铺”店招高挂,两只猪头和一些猪肉低悬于店前肉架上。一只狗在店铺前觅食。

头颅、肉身悬挂于街市,惨不忍睹,令慈悲心肠者痛心疾首;头颅、肉身高悬于城头,景象太凄惨,如此血腥的陋习,至民国时期尚存。如此“示众”,仅能制造短暂的恐惧,说明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其现代文明进程的迟缓。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杀诗

屠宰者口衔屠刀,正将一只宰杀后的猪置于大水缸中褪毛。

何以“冤深如海恨难平”?是因为千百年来被“修罗”们屠宰的生灵们的冤魂太多。“修罗”们嗜血成性,他毕生以战斗为目的,用千百年的杀戮,带给人们“碗里羹”。君不见:世上刀兵劫,屠门夜半声,是杀戮,或是报应?

作者引愿云禅师之戒杀诗,其目的是以佛教的禁戒观告诫、规劝世人:是终止任何杀戮的时候了!碗里羹,冤仇深;刀兵劫,夜半惊。无论“修罗”或“阿修罗”,不管正神或邪神,操执杀戮就是罪恶。

喜庆的代价

喜气溢门楣,如何惨杀戮。

唯欲家人欢,那管畜生哭。

两个猪头空中挂,一头肥羊缸中斜。鸡鸭宰后尸横陈,血迹斑斑染地红。

喜庆的家宴,欢乐的节日,多以屠宰畜生为代价。欢宴大餐人人喜,猪鱼鸡鸭个个悲。这样的感念,这样的反省,超越了尘俗道德、伦常意识的范畴,其目的仍然是以佛家之义理启示世人,引人三思。

萧然的除夜

邻鸡夜夜竞先鸣,到此萧然度五更。

血染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春生。

清彭济清除夕有感诗

除夕之夜,烛光通明。一位老者寂寥地躺在床头,再也听不到邻家公鸡的报晓。他思忖,这鸡大概早已成了邻家除夕宴席上的盘中餐、下酒菜。

此诗是清代彭济清除夕夜有感之作,其意仍然是对世人节日喜庆“代价”的感念。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基础构成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总会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时序。雄鸡自五更起就开始打鸣,循时渐进,至天下大白,开启新的一天。东方欲晓鸡先鸣,早春晨啼催农耕,千百年来,雄鸡报晓是人类忠实的“自然时钟”。它存在着,不会觉得其打鸣功能有什么特别;某一天,突然发觉“五更萧然”,寂静无声,才会觉得生活自然时序初始的异样,方体察到某种“不对劲”!

残废的美

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

憔悴剩残姿,明朝弃道旁。

一个花瓶中插着一束已经凋零的花。

鲜花被人摘离枝干,邃成无本芳华,“根本”不存,“美”即致残。

刑场

蓦受刀砧苦,肠断命犹牵。

白刃千翻割,红炉百沸煎。

炮烙加彼体,甘肥佐我筵。

此事若无罪,勿畏苍苍天。

清周思仁诗

画面上是热气腾腾的厨房全景。两个灶膛烈火熊熊,一旁桌上的砧板上放置一把菜刀,桌上放着两条待切的鱼。

刀割、沸煎、炮烙……厨房中种种烹饪厨艺,在心怀慈悲之心的佛门弟子看来,酷似刑室内的种种大刑。烹饪一桌筵席,恰似对诸牲畜、动物施行种种“酷刑”:刀砧之苦,烈火之炼,更有生不如死的肠断命犹牵。有道是,无知则无畏;反之,有反省,有感念,方知上有苍天。

开棺

恶臭陈秽,何云美味。

掩鼻伤心,为之堕泪。

智者善思,能毋悲愧。

画中有两听罐头。一听被打开,里面是重叠挤压于一处的小鱼,罐头上标示“××食物公司……”;另一听标示“美味×××”的罐头仍未开启;旁边是一把罐头开启专用刀。

此“开棺”主题,是感念、反省基础上产生的类比、联想。由开罐头,联想到开棺;由世人喜好的罐头中之美味食物,联想到棺内之恶臭……只有秉持了佛家的善思智慧,才会有如此的联想、感念或反省。

时至今日,人类对自然界的劫掠已到了如此规模:一艘海上捕鱼船,也可以同时是一艘海上的巨大食品加工厂:捕获、加工,成为罐头成品……这种海上的生产、加工流水作业,好似一部吞噬海洋生物的巨型绞肉机。

蚕的刑具

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

唯知求适体,岂毋伤仁慈。

布葛可以代绮罗,冬畏寒者宜衣驼绒,以代丝棉。

一妇人正在热气腾腾的缫丝机旁缫丝。

养蚕,缫丝,织衣,是人类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以蚕丝为原料,制作一套外衣,必然得耗费成百上千只蚕茧,这是成百上千条蚕的生命。如何既让人们有适体之衣,又不杀生害命,作者提议以葛布为衣料,替代丝绸绮罗。冬天防寒,可用驼绒为衣料,替代丝棉,制作御寒的冬衣。

佛家慈悲心之感念所及,是非常彻底的,其反省也是非常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