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合国军”作新一轮军事冒险准备
★作战时间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作战地区 上甘岭南597.8高地、537.7高地北山
★作战目的
“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志愿军为粉碎“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作战。
1952年7月,美国第34届总统竞选活动拉开帷幕,民主党为寻求连任与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与此同时,联合国第七次大会即将召开,朝鲜问题将是会议的重点。战场上的成功将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政治决定军事,“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军事活动随之活跃了起来。
7月13日,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到朝鲜前线视察。18日,美海军作战部长威廉·费克特勒、远东海军司令罗伯特·布里斯柯、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尔、第七舰队司令杰塞普·柯拉克等人在朝鲜东海面美海军主力舰“依阿华”号上举行会谈。
8月中旬,“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与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及美第1、第9、第10军军长等人,巡视中部战线金化地区美军第7师防区。不久,范佛里特又陪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接连视察中部战线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9师和第2师防务,并在美第7师司令部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随后,范佛里特等人又视察了西线汶山地区美军陆战第1师的防务。
随后,“联合国军”在第一线陈兵15个师,准备实施新一轮军事冒险的资本。其具体部署从西至东为:
美第1军指挥的美军陆战第1师、英联邦第1师、美第3师、第2师位于高栈洞、长湍、高旺山、方席洞地区;美第9军指挥的南朝鲜第9师、美第7师、南朝鲜第2师位于药山洞、铁原、金化、后川里地区;南朝鲜第2军团指挥的第6师、首都师、第3师位于城后里、科湖里、通先谷地区;美第10军指挥的南朝鲜第7师、美第25师、南朝鲜第8师位于北汉江以东1090高地、加七峰、590.5高地地区;南朝鲜第1军团指挥的第11师、第5师位于沙泉里、新垡里至东海岸江亭地区。第二线有3个师,南朝鲜第1师位于富坪里附近地区,美第40师位于加坪附近地区,美第45师位于杨口附近地区。
与此相对应,“联合国军”在各条战线上蠢蠢欲动。中部战线“联合国军”调动、运输频繁,各种战斗演习接连不断。8月15日,“联合国军”司令部决定,美空降第187团不再担负巨济岛战俘营的看守任务,由巨济岛前调并入美第7师,加强美第7师防务。
在西线,位于西海面的美军90特种混合舰队,同位于西线汶山地区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在日本休整的美军骑兵第1师,正在建立通信联络,这是登陆战准备的一个重要信号。之后,该舰队又与美军陆战第1师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美军航空母舰独角兽号、西西里号和主力舰依阿华号相继开往朝鲜西海面。
在东海岸,“联合国军”的海军部队也小有动作。南朝鲜特务则奉命加紧收集西海岸延安、白川地区朝中军队情报,并称此情报活动“有左右时局之重要性”。
一系列异常情况表明,“联合国军”似乎在酝酿大的军事行动。其意图可能是在准备进行登陆作战,或是准备局部攻势,或是轮换部队。
2、志愿军作防敌进攻新部署
敌动我动,志愿军司令部于8月24日向各军、各兵团和东西海岸指挥部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严密注视该正面敌情发展与变化,迅速切实布置侦察,以战斗手段捕获俘虏,尤其第65军、第15军立即组织侦察战斗,查明美军陆1师、美军第7师部队调动情况。志愿军司令部同时要求,西海岸指挥所切实加强西海岸防务监督工作,各部队及时报告各地敌情征候。
志愿军的抓俘虏行动也取得了收获,据俘虏供认:“联合国军”之所以拖延停战谈判,目的在于夺取朝鲜西部延安半岛上的开丰郡和延白郡。综合各方情报,志愿军总部判断,敌人为了适应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和配合停战谈判,在其空中压力迫我就范的阴谋失败后,有可能再度发动秋季重点攻势。“联合国军”可能集中两个师左右的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于延安半岛实施登陆作战,以迂回朝中军队西部战线侧背,或占领延安、白川地区,造成包围威胁三八线上战略要地、朝鲜古都开城之势;同时,为配合其登陆作战,还有可能向朝中军队正面实施牵制性进攻,进攻重点可能位于中部战线的平康地区。
8月28日,朝中联合司令部致电志愿军第19兵团、西海岸指挥部并第63、第64、第65军和各兵团,要求“绝不能让敌轻易登陆,必须坚决予登陆之敌以有力打击,求得大量杀伤敌人于海中及沿海地带,以滞阻敌人的进攻,迫其拉长战线,便于我主力展开歼敌。”
接到命令后,第19兵团和西海岸的部队做了重点准备,正面战场的志愿军各军和东海岸部队也做了准备。到9月上旬,防敌局部进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此时,志愿军的防御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已是阵地巩固,给养有保障,武器装备特别是炮兵有了增加,部队士气很高。同时,志愿军第68军在第一线担任防御已有1年时间,第12、第39军在第一线担任防御也达10个月,都需要换防休整。但是这3个军有的师还缺乏在第一线防御作战的经验,志愿军其他各军也需要锻炼。
考虑到已经有周密的部署,志愿军仍按原计划实施轮换作战,1952年9、10月间,第23、第24、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第27、第42军回国。
此时,志愿军在正面第一线共展开7个军,从西至东依次部署为:
第19兵团(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李志民)指挥第65、第40、第39军,担负礼成江口、九化里、马良山、上浦防地区防御任务,第63军布置于延安、白川、漏川里地区,为该兵团预备队,并担负支援西海岸防御的任务;
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第38、第15军担负将军洞、晓星山、西方山、忠贤山地区的防御任务,第60军置于谷山附近地区,为该兵团预备队;
第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张南生)指挥第12、第68军担负牙沈里、金城、文登里北汉江东西地区防御任务,第67军部署于洗浦里、淮阳地区,为该兵团预备队。
人民军前线司令部(司令员金光侠)指挥第3军团和第1军团主力担负论里、鹰峰、砂器店至东海岸浦外津里地区的防御任务,另以4个团担负高城、通川地区海岸防御任务,第2军团位于蓬岘里、化川里地区,为预备队。
西海岸联合指挥部(副司令员梁兴初、郑哲宇)指挥志愿军第50、第42、第64军和人民军第4军团,担负北起龙岩浦南至海州地区的海岸防御任务。
由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部兼任的东海岸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陶勇、李离法)指挥志愿军第20、第27军和人民军第7、第5军团,担负库底、元山、退潮地区海岸的防御任务。
志愿军第47军位于江东、成川地区,作为全军的总预备队。
3、中朝军队开始全线发起战术反击作战
9月10日,邓华、朴一禹、杨得志、甘泗淇、张文舟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建议:
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人,使新换部队取得更多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39军、12军、68军为重点,各选3~5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敌人,并在敌、我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杀伤敌人。其他各军亦应各选一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争夺,甚至报复进行局部攻势,这就又有利于我杀伤敌人。反击战斗拟在本月20日至10月20日中进行,10月底进行换防,以上可否请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
9月12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志愿军3个军的换防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
随后,自第五次战役以来朝中军队最大的一次反击展开,尽管规模巨大,但攻击目标只限于前沿易打的阵地。
9月14日,朝中联合司令部下达关于举行战术反击的命令。为了使各反击战斗达到攻必歼的目的,朝中联合司令部还就具体的战术作出了指示。
根据上述作战命令,朝中正面各军,迅速转换作战状态,在原来防敌进攻准备的基础上,完成了战术反击的准备工作,并向朝中联合司令部报告各自的作战计划。
朝中各部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从9月18日开始,陆续展开反击作战。全线反击作战至10月31日结束,历时44天。
9月中旬,朝中联合司令部指示志愿军第一线准备交防的第39、第12、第68军,每个军选择3~5个有利作战目标,对敌人实施战术反击,求得歼灭敌人一部,并在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敌人,为配合该3个军的作战,志愿军和人民军其他各军(军团)也选择1~2个目标进行反击。
9月18日,夜幕刚刚降临。一颗颗炮弹在惊天动地的隆隆声中飞出炮膛,拖曳着明亮的火光飞向敌阵,在180公里宽的地段上遍地开花。朝中军队开始在全线发起战术反击作战,对敌20个目标展开了全线战术反击。
至10月5日,朝中军队实施反击的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在志愿军指战员的奋力冲杀中,已巩固占领6处阵地,其余主力撤离,共歼敌8300余人,其中美军2000余人。
朝中军队发起全线战术反击的隆隆炮声,使远在东京坐镇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颇为震惊。
9月24日,克拉克飞抵前线,与范佛里特及各军军长开会研究对策,并将预备队美军第45师前调,接替南朝鲜军第8师防务,将预备队南朝鲜军第3师前调,接替美军第3师。
其实,志愿军第一阶段反击作战的规模很小,一个军仅拿出一两个团,攻击一个目标也只用几个排或几个班,只不过造的声势稍大一点。
“看来,克拉克过早沉不住气了,我看他还是很需要锻炼锻炼。”杨得志在作战室笑着说。
“那就让克拉克再锻炼锻炼。”邓华风趣地说。
4、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伟大战士
在敌人的部署再没有大的变化之前,志愿军按既定计划实施第二阶段反击作战。10月6日,志愿军第一线7个军,共组织了1个团另13个连又23个排和35个班的兵力,在760门火炮支援下,在18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联合国军”防守的23处地发起攻击。
志愿军各突击部队在部队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迅猛地突入敌军阵地,先后占领敌人阵地21处,其中除两处阵地的敌人因惧怕被歼而选逃走外,有16处阵地的守敌全部被歼,有3处阵地的守敌大部被歼。接着,在志愿军攻占的6座重要山头阵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其中铁原西北和金城东南地区争夺战尤为激烈。
在铁原东北391高地的反击作战中,志愿军第15军出现了一位为维护战场纪律,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伟大战士——邱少云。
在朝鲜平康与金化之间,横贯志愿军前沿阵地,有一座敌军据守的著名山峰——391高地。高地长约1000米,山势险峻,周围是一片3000米的开阔地带,使高地更显得易守难攻。它是敌人插进志愿军前沿阵地前的一颗“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的防御态势,而且可以对敌形成威胁。
夺取391高地最困难的一步,是如何通过这3000米的开阔地带。为了缩短冲击时间,保证战斗任务的突然性,第15军决定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黑夜,将部队潜伏在敌人鼻子底下,尔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一举拿下391高地。命令下达后,邱少云所在部队接受了预潜反击任务。
预潜反击是一个重大的决策,但是困难和风险都很大。要通过近3000米的开阔地段,不留痕迹地到达指定地点,而且要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20多个小时,不能发出一点声响。万一潜伏被敌人发现,炮火一覆盖,部队遭受的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潜伏之前,第15军各级首长对战士们说:“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遵守纪律。哪怕有人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
战士们响亮地回答:“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朝中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为了保证潜伏成功,邱少云随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到391高地前沿观察地形。他每次总是把潜伏路线、位置、地形看个清楚。他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携带爆破筒、手榴弹,练习跳跃,琢磨隐蔽的方法。别人通过一段距离要8分钟,邱少云只用5分钟就足够了。在邱少云的带动下,部队很快做好了潜伏准备工作。
10月11日晚,邱少云和战友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3人组成1组,4个小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胸部插上了野草,和山坡上的草融为一体。山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起摆动,露不出一点痕迹。潜伏地离敌人非常近,邱少云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眼里伸出来的敌人的机枪管和敌人从观察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时的面孔。有的时候,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黎明,平康以南的山岭和平原上大雾笼罩,如果大雾一直这样弥漫,将对潜伏相当有利。可是当太阳出来后,朝雾渐渐散去,391高地露出了黑黝黝的轮廓。在它的前沿,500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勇士潜伏在一片茫茫草海里。邱少云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丛生的土坎旁边,距敌人只有60米。
太阳慢腾腾地升起来了。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已经潜伏了近10个小时。湿淋淋的草丛,秋末的寒冷,长时间的匍匐,使他全身酸痛,蚂蚁和各种小虫子从扎紧的裤筒钻进去,叮得人又痒又疼。如果能站起来活动一下该有多好,但潜伏纪律是绝对不允许的。邱少云和战友们忍受着,坚持着,盼望太阳快快落山。
潜伏一直很顺利,但到了上午10点多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一个班从地堡里钻出来,朝邱少云他们潜伏的位置走来。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天地间的一切好像都凝固了,邱少云和战友们互相看了看,示意不能冲动,一定要遵守潜伏纪律。
敌人继续往下走,50米、40米、30米……越走越近了。战士们屏住呼吸,紧紧地贴在长满杂草的土地上,而双眼密切地注视着敌人的动静。突然有两个战士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吓得倒退了两步,扫射出一梭子弹,扭头就往回跑。这时,391高地东侧的志愿军炮兵支援火力及时封锁了敌人逃跑的去路,将他们全部消灭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