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朝那些事儿
1464400000010

第10章 大元登场(4)

1262年冬,阿里不哥虽然打败了西边的那个王爷,但自己也大伤元气。后来,又发生了大饥荒,阿里不哥的部众纷纷出走。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只好向自己的哥哥忽必烈举起了双手。长达数年的汗位之争结束了。

阿龙辞典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简称和林,为窝阔台所建,位于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面,是大蒙古帝国的首都和大本营,同时也是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最繁盛的大都会。忽必烈建元大都(今北京部分城区)后,哈拉和林成为和林行中书省治所。1368年,大都被明军攻克后,为北元政权的首都。1370年,明军攻克并烧毁了和林,蒙古诸部由此走向分崩离析,对明朝的威胁消失了。

【阿龙看热闹】

做事要顺势而为

住在江边的人都知道,如果顺流而下,那绝对像李白所说“千里江陵一日还”,可如果逆流而上,就怕十天半个月,你还走不了十里路。人做事也一样,如果不看清形势,只是一味地蛮干傻干,到头来只能是做无用功。阿里不哥就是如此,自以为自称大汗是大势所趋,结果只是被人利用罢了,真打起仗来帮忙的没几个,趁火打劫的却不少。而如果观察清楚了形势再下手,那自然会事半功倍,获益多多,有机会更容易地到达人生的顶峰。

10、 李璮之乱

李璮,金朝末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全之子。起义被镇压后,李全投靠了蒙古人,被委以重任。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铁饭碗”,忽必烈自称为大汗后,又任命他为江淮大都督。

蒙哥死后,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为了汗位归属展开火并。听到这个消息,李心里一阵狂喜。他心想:实现男儿伟大抱负、恢复我汉家江山的机会终于到了!他立马秘密给在忽必烈身边的儿子写了封信,说自己有通天大计要实行,让他速速逃离,并且把接近南宋边境的三座城池让给了南宋。做完这一切后,李扛起了反蒙的大旗。

忽必烈得到李谋反的消息后,虽然有点吃惊,但没有一点儿慌张的意思。他把自己一位汉族心腹叫过来,淡定地问:“先生,李犯上作乱,你看他下一步会怎么走?”那位汉族大臣回答说:“大汗,李某如果趁我们北征阿里不哥的时候,率领大军直捣幽燕,据守居庸关,并煽动汉人的反抗情绪,这是最聪明的做法;如果他与南宋结盟,立足江淮,有余力的话再与我们打游击战,这个也不错。但说句实在话,以我对李某的认识,他的智慧和胆识绝对想不到这些。我猜他肯定会妄图山东诸侯积极响应,进兵老家山东,直捣济南。这样,他就成瓮中之鳖啦!”

李很配合,没让那位大臣失望,他率领大军直接攻打山东。刚开始还算顺利,一鼓作气就把济南给拿下了。但他刚一进城,忽必烈马上调集几十万大军把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情急之下,李向盟友南宋发出了求救信:“尊敬的大宋皇帝陛下,罪臣我也是汉族人,迫不得已,祖祖辈辈在异族的统治下,苟活了几十年。现在金朝已灭,蒙古人立足未稳,正是陛下北伐中原、恢复祖业的大好时机!臣报国心切,已经冒昧先行一步,可没想到如今被困于济南城,臣恳请陛下赶快派王师北上,以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南宋朝廷接到这封信一看,觉得李这番话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亮堂话,当不得真。但他们更知道,李如果被灭,对南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于是派出两路大军:一路向淮北进发,直接支援李;一路由海路乘船绕过山东半岛,在山东北面登陆,进攻河北、山东等地。但两路大军都被蒙古人击退。

阿龙记事贴

会审李璮

严忠范第一个问道:“为什么要造反?”李说:“你说得好好的,和我一起干,为什么爽约?”严忠范就刺了他一刀。史天泽问道:“忽必烈有什么亏待你的?”李说:“你写信说和我一起起兵,为什么要背盟?”史天泽叫人砍去他两臂,断两足,挖出心肝,割下肉,最后才斩首。

南宋军队被击退后,李成了名副其实的瓮中之鳖。咬紧牙关坚持了几个月后,济南城内粮食供应不上。闹到后来,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李一看人心涣散,大势已去,就让士兵和百姓出城,各自讨生活去。而他自己拿着一把刀对他的爱妾说:“你不要怪我心狠,到了这个地步,我只能让你死!这样总比被他们糟蹋强!”爱妾满含热泪地说:“官人,您的心意我很明了,就算您不杀我,我自己也会自杀。来吧!”爱妾闭上眼,默默等待死神的来临。李心一狠,将刀刺进了爱妾的心脏。

爱妾死后,李来到了大明湖。望着碧绿的湖水,李感慨万千,心想:看来汉人的劫难还没有结束,而我不过是先走一步而已。“扑通”一声,李璮纵身跳进湖里。悲剧的是,由于水太浅,李没死成,被俘后还是被汉人所杀。

阿龙辞典 汉人世侯

金元交战之际,北方的豪杰聚众自保,后来大多被蒙古统治者收编,作为灭金平宋的军事力量,史称世侯(万户)或汉人世侯。金国灭亡后,世侯镇守一方,权力很大,俨然一方诸侯。忽必烈平定李璮之乱后,逐步削弱了各地世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

【阿龙看热闹】

做事可不要想当然

现实的生活中,有些人做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如果我怎么样,那么我就能怎么样。好像事情的发展像编好了的程序一样,只要一按鼠标,万事就ok了。像故事中的李就是这样,想当然地认为山东的豪强会响应自己的号召。结果,一进济南城就成了瓮中之鳖,从而满盘皆输。所以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分析,客观判断,千万别想当然!

11、 忽必烈建元

蒙古帝国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没有一个正式的国号,一直以民族名为国名。忽必烈打服自己的兄弟、平定山东的叛乱,正式在大都即位后,改年号为“中统”,并仿照汉人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行政单位和官职。但就是没有称“皇帝”,以及把定国号的事提上议事日程。

忽必烈对于定国号的事不在意,但有人在意。那就是他手下的一帮汉族文臣。为这事,后来还发生了不愉快事件。

一次上朝的时候,有一位汉族大臣站出来问忽必烈:“大汗,您是单单蒙古草原的主人,还是全天下的主人?”忽必烈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说,我是全天下的主人,全天下的君王!”那位大臣再问:“那您的统治中心是不是在中原?”忽必烈迟疑了一会说:“是的。”大臣又问:“大汗,您从心里说说,是不是您的臣民,汉人居多,而且汉人的制度更能让您的江山传万代?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应该赶快确立国号,称皇帝,大力推行儒家文化,以维系汉人的民心。这样也有利于咱们灭了南宋。”

还没等忽必烈回话,一个蒙古贵族就跳了出来,他大声斥责那位汉族大臣说:“你这说的是什么屁话?我们蒙古人是主人,你们都是奴才,奴才有什么资格谈国事?依我看,汉人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一个都要不得。还得按蒙古的老规矩办,不然就得像某些人一样,成为奴才!”

忽必烈开始采用汉人的政治制度后,一些蒙古贵族,一是出于对自己传统的维护,二是不满汉人靠着改革,登上政治舞台,对汉人是一有机会就打击报复。

蒙古贵族严重的种族歧视倾向激怒了那位汉族大臣。他愤怒地说:“行,说得好!我是奴才!今天我也把狠话放这儿了,如果蒙古人个个都像你一样草包,蒙古的统治一定长不了!”大家一听这话,都吓了一跳,心想:如果大汗把这句话往心里去了,老兄您的脑袋可要搬家。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那位大臣毫不害怕,依然坚定地对忽必烈说:“大汗,臣说话虽然莽撞,但确实是在为大汗的天下着想啊!您还是赶快下定决心吧,这样臣就算死了,也死而无憾!”

坐在宝座上的忽必烈,深沉平静地看着底下发生的一切。听到汉族大臣刚才说的话,他心中愤怒过,也想杀了那位汉族大臣。但理智告诉他,不能那么做,汉族大臣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忽必烈暗自琢磨:名不正则言不顺,毕竟这天下还是汉人多,忽悠一下就过去了。于是他说:“各位爱卿,刚才那位汉臣说得很对,我们既然已经迁都到了中原,就应该吸收汉人好的东西。我知道,有很多蒙古贵族不想抛弃自己的传统。那没关系,我们可以在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同时,也尊重汉人的传统。但在政治制度方面还得实行汉人的东西。以后这就是既定国策,谁再非议,别怪我不客气!而且大家以后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都要和平共处,伤人的话不要再说!”

之后,忽必烈向汉族的大臣征询说:“你们儒家的经典读得多,懂得多。你们看,我们该取个什么国名好?”这时,一位大臣说:“大汗,我看就以‘元’为国号。《易经》中不是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思就是天的大德,是万物的开始和依靠,所以,天子的江山可以永固。而且,元是乾德(元亨利贞)里面最美好的一种品德。这个字,肯定会得到天下臣民的欢迎!”其他的汉族大臣也在一旁说好。于是,忽必烈就拍板说:“好!就以元为国号,以‘皇帝’为在中原的称号,万世永不更改!”

阿龙记事贴

忽必烈的汉法新政

忽必烈被蒙哥任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后,延揽汉族儒臣,推行汉法新政,想把治下治理成各方效仿的模范。但这引起了谨遵祖宗之法的蒙哥的反对。蒙哥派人到关中、河南等忽必烈进行改革的地区进行考察,对忽必烈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改革机构的大小官员进行了无情打击。

于是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成为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后世称他为“元世祖”。这也标志着蒙古帝国史和中国史的接轨。从某种意义上讲,忽必烈亲手埋葬了蒙古帝国,从此一去不回地走上了汉化之路。

阿龙辞典 中央行政制度

元朝中央行政体系包括:行使宰相职权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有丞相、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设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财政事务的尚书省,该机构时置时废;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枢密院;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统领宗教事务和专门管辖西藏地区的宣政院。

【阿龙看热闹】

拳头征服的是肉体,文化征服的是心灵

茫茫人海中,有很多人是武力和拳头的崇拜者。在他们心中,有拳头就可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就可摆平一切障碍。这个问题在蒙古帝国的初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蒙古骑兵攻下一个城池后,为了报复,往往要进行屠城。后来经过耶律楚材等人的努力,加上统治者本人的觉悟,进入元朝后,统治者开始注意以儒治国,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以期更好地统治中国。但蒙古人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虽然征服了大片土地,自己的文化却在与汉文化的融合中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沦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软实力,而要让自己各方面的实力均衡发展。

12、 襄樊之战

1268年,当时还是蒙古大汗的忽必烈派遣大军发动了对南宋襄樊的进攻。这一仗一打就是五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忽必烈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的皇帝。

襄樊地处湖北境内,由两座城市组成,分别是襄阳和樊城。两城夹汉水而立,汉水之南为襄阳,汉水之北为樊城。襄樊城是南宋西面的门户,一旦失守,南宋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蒙军一到襄樊就发起了猛攻。虽然现实版中的襄樊城没有金庸笔下的郭靖大侠,但城中的军民保家卫国,万众一心,也是极其顽强,数次打退了蒙军的进攻。蒙军经过多次的失败,也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积极训练自己的水军,切断了城中居民与外界来往的江上通道,准备困死守城的南宋军民。

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襄樊向临安(杭州)方面发了许多封求救信,但都被当权的贾似道给扣了下来。

贾似道,浙江天台人,因为姐姐当了皇帝小老婆,再加上自己也有那么几下子,所以逐渐成了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他权力欲比较强,不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还喜欢玩弄权术。

在襄樊这件事上,他就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认为:南宋军队是无法与蒙军相抗衡的,只有不断地向元军妥协,才有可能赢得一线生机,而自己也才可以延续美妙的宰相生活。于是他对蒙古人采取了绥靖妥协政策。

但襄樊被围困久了,皇帝大人也听到了一些消息,于是就把贾似道召来问:“贾爱卿,听说襄樊那边现在非常危险啊!怎么没有他们发来的急报?”贾似道淡然地说:“皇上,您放心,那边没事。有些大臣就是得了恐蒙症,一有个风吹草动就害怕得要命,您不要听他们胡说。”见贾似道这么欺瞒皇上,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非常愤怒。他大声地责问道:“我的贾大人,都什么时候啦,您还在这唱戏!大宋的江山落入蒙古人的手里,对您有什么好处?”然后又对皇帝说:“皇上,贾大人是在欺骗您!现在襄樊的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派兵救援的话,就会落入蒙古人的手里!那样的话,大宋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听到这,皇帝也不免紧张起来。他哆哆嗦嗦地对贾似道说:“贾大人,你说实话,他说的是不是真的?”贾似道依然镇定地说:“皇上,您放一百二十个心,这点儿小事不足挂齿!就算有事,有我在,您怕什么?”皇上只能无奈地点点头。

阿龙记事贴

南宋的最后岁月

金兵攻打北宋,宋徽宗马上把皇位让给了儿子;襄樊被攻下,南宋眼看踹一脚就要倒,度宗又恰好去世了。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嫡长子、二儿子赵显被谢太后抱着投降了;庶长子赵被群臣拥立,后在东躲西逃中惊吓而死;幼子赵又被陆秀夫等人拥戴为帝,最后在山海战中跳海而死。

第二天,那名敢于说真话的太监就神秘“失踪”了,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说真话,而糊涂的皇帝则掩耳盗铃似地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没有得到朝廷大力支援的情况下,襄樊军民坚守了整整五年,攻城的部队也从蒙军变成了元军。由于失去补给的时间太长,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最后都到了吃观音土和树皮的地步。元军趁这个机会,发动了对防守力量较弱的樊城的猛攻,而且用当时的高科技武器回回炮(一种西域回回人发明的石炮,火力很猛)作为必杀绝招。最终,樊城被攻破,守城的主将自杀殉国。

一位叫牛富的军官,召集自己的一百名手下说:“现在城已经被攻破,我决心与敌人奋战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但人各有志,你们如果有谁愿意逃命,我不阻拦。”牛富这话一出,大家都高声说:“为了大宋,我们愿流尽最后一滴血!”牛富见大家这样慷慨激扬,心里非常感慨:皇上啊,您能看见大宋的热血男儿吗?

于是,他们与元军展开了残酷激烈的巷战。饿了就往嘴里塞把土,渴了就喝自己的血。最后,牛富身负重伤。他艰难地登上樊城城墙,望着波涛滚滚的汉水,跪向东南方痛哭流涕地说:“皇上,在下已经尽力了,”然后又跪向自己家乡的方向,“爹,娘,忠孝不能两全,今生儿子负了你们,来生再报你们的大恩吧!”说完,投入了滔滔东去的江水。

樊城被攻下后,襄阳守将被迫投降。至此,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襄樊保卫战结束了。南宋的气运也所剩无几了。

阿龙辞典 回回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