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你的人脉做足
14635800000011

第11章 给人留面子可以把你的人脉做足(1)

面子问题至关重要

康熙皇帝即位后,着手感化汉族知识分子。他颁诏天下,令地方官员举荐有才学的明朝知识分子,到朝廷当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没有几个人愿意应召。

这时候,陕西总督推荐了关中著名的学者李喁。可是,这个李喁以有病为由,坚决不肯入京做官。康熙并不介意,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恭敬,派官员不断地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这些官员怕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就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总督大人亲自到床前劝他答应进京。谁知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一次吩咐官员们不要再逼他。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让总督大人转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这个面子,康熙皇帝给得实在太足了。可是,李喁却仍声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皇帝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就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这实际上是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帖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康熙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也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问题,很多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失去。因而在为人处世之时,“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人太不给面子了!这是面子问题,不是原则问题。面子被丢光了,这一口气非讨回来不可!“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同僚中的尊严,是立足的根本。所以你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因为觉得被看了笑话,很没“面子”,他是有可能为此和你拼命的。

人性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面子”的亏,要在人生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这一点。那些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设法保住别人的面子。当然,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足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生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别人保存了面子,你做足了人情,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困扰。有智慧的人处理问题,会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

不过,“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体会。处理“面子问题”,只要抓住两大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个原则是消极的,也就是不要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例如:

(1)不要当面羞辱人,包括同事、领导、属下、亲戚、朋友,尤其是人身攻击更是不宜。

②对某人有意见,应私下沟通,不要当面揭发,以免他下不了台。

G)强龙不压地头蛇,勿越界管人闲事。

(4)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气而羞辱对方的手下。

(5)遇到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

(6)“心中有别人”,也就是有领导、有长辈、有主人,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7)不要抢别人的功劳,也不要抢别人的机会。

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怀着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那么就不致做出“不给面子”的事。

第二个原则是积极的,也就是主动“做面子”给对方。例如:

(1)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领导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②对方有喜庆之事,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3)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4)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地位和威信。

具体的做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总而言之,带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对了。

这两大原则,前者可避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者则可做足人情,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报。

也许你会说,“面子问题”太虚伪了!是有些虚伪,但中国人就是这么回事,你如果忽略这个问题,是会吃苦头的。

保住他人的面子

要想做到给面子给出你的人情,首先就要学会保住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

美国《读者文摘》发表过一个《第六枚戒指》的故事。

那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生圣诞节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着破旧,满脸哀愁,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5枚,但第6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意识到戒指被他拿走了。当那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她柔声口U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有几十秒。

“什么事?”男人问。他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再次问:“什么事?”

“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工作很难,想必您也深有体会,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微笑浮现在他脸上。他说:“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姑娘。

“谢谢您的祝福。”姑娘立刻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姑娘用十分柔和的声音说:“我也祝您好运!”

男人转过身,走出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到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面子定律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对方,特别是在公开的场合,不要为一些不是原则性的小事情而让对方觉得颜面尽失。

有一位文化界的学者,他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杂志的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有很高的荣誉,许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能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别人问这一学者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届满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秘诀。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在公开场合要给人家面子,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中把人家批判得一无是处。当然,我也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尽说大话,在会议结束之后,我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无论是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还是各杂志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找他当评审了!

其实,给人面子并不难,像上述的那位学者一样,懂得赞扬和批评有一定的分寸和场合。既坚持原则性,也要讲究灵活性,既坚持真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也要给人以面子,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有面子。

通用电气公司曾经很好地处理过一件棘手的事情,既给了员工面子,又很好地协调了工作。那时候,他们面临一项需要处理的工作:免除一位职员担任某一部门的主管。这位职员在电气方面是一个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彻底地失败。然而公司却不敢冒犯他——公司绝对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他们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这项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项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这位职员十分高兴,通用电气公司的上层人员也很高兴。他们已温和地调动了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而且他们这样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这种方式保住了他的面子。

保住别人的面子,就是给别人一个悔改的机会。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出言不逊,或做法过激,当面令同事面子挂不住,以致当面撕破脸皮,互不相让,翻脸成仇。但是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因此,做人还是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把事情做绝,给他人面子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周小姐是一位食品包装业的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可是,她却犯了一个大错,导致整个测试都必须重来一遍。当她开始向领导报告时,她恐惧得浑身发抖,以为领导会狠狠训她一顿。可是领导不是她想象的那样,而是谢谢她的工作,并强调在一个新计划中犯错并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等待第二次测试对公司更有利。领导保留了周小姐的面子使她深为感动,果然第二次测试她进行得十分成功。

纵然别人犯了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为别人保留面子,也许会毁了一个人。时时想到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许多人常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别人,却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只要我们多考虑几分钟,多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实际上,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注定有一天会吃亏的。

台北县曾经发生一起血案,有人一家三口被杀,在警方锲而不舍的缉查后,案情真相大白。凶手被捕后,坦承因受死者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故再杀其妻女灭口。

凶手说,两个月来,死者一直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着他的胸脯,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打工”,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的念头。

据警方透露,凶犯心智健全,但因为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觉得没面子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中的特殊案例。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最大限度地积累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点面子,实际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面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留面子。谁都有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一旦你摧毁了他的这道防线,不给人家台阶的话,那么,他只有采取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别让人下不了台,给别人面子就多交了一个朋友,每驳一次面子你就多了一个敌人。

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在上海一家著名的饭店里,隆重的宴会刚刚开始。有十几位外国朋友明天就要离开上海回国,丰盛的宴席就是为欢送他们准备的。宴会厅里,灯火辉煌,喜气洋洋,宾主不断举杯话别。穿着整洁服装的服务员,忙碌地走来走去。

有一位中等身材、胖瘦适中的外国人,对这热烈友好的气氛似乎不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倒被面前的酒杯吸引住了:那酒杯名叫九龙杯,上面雕刻着九条飞龙,尖齿利爪,片片鳞甲,刻得细致清晰。龙口里含着金珠,斟酒入杯,金珠闪闪滚动,使人觉得好像龙在游动。他看得入迷了,并想把那酒杯窃为己有。

这个念头一产生,他心虚地看了看周围,像是怕有人窥到了他心中秘密似的。当发觉没什么异常现象时,他突然变得格外热情而豪放起来。边喝酒,边两手比比画画地谈论着什么。酒过三巡,他装出醉意蒙咙的样子,瞅准机会,顺手把一只九龙杯塞进了自己的公文包。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外国人的举动被一个女服务员看到了,她立即把这情况告诉了饭店经理。经理到宴会厅观察了一下,然后找几个人商量对策。“直接到他皮包里去寻找是不行的,他会提出抗议,造成很坏的影响。”经理说。“想法把他引开,再悄悄地从他皮包里把九龙杯拿回来。”女服务员说。“在这个时候,他一时一刻也不会让皮包离开他身边的。”经理摇了摇头。“那就通知机场,明天上飞机之前,让他们把那个人的皮包扣下。”一个负责饭店保卫工作的人说。“情况复杂,夜长梦多,这一宿还不知又有什么变化呢!”经理微皱眉头,感到问题很棘手。

经理突然想到,周总理正在上海,应该把这情况赶快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听了汇报后,指示说:“九龙杯是国家的宝贝,一套是三十六只,谁拿走一只,是绝对不允许的!一定要追回来,而且要有礼貌地、不伤感情地追回来。”周总理略一思索,问:“今天晚上为外宾安排了什么活动?”

“宴会结束后去看杂技表演。”经理说。周总理一听笑了,说:“这不就很好吗,让他们来欣赏一下中国杂技的奥妙。”说完,总理做了安排。

在杂技场里,一千多名观众都被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包括坐在前排的外宾们。

帷幕又一次拉开,一位高个子魔术师饶有风趣地走上台,轻轻咳嗽了一声,好似感冒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方白手帕,擦擦嘴巴,抹抹鼻子,双手又搓了两下,手帕随即无影无踪。与此同时,有两位女演员把一个方桌放在台中央,桌上放了三只九龙杌。

高个子魔术师走到桌旁,把三只九龙杯逐件拿给观众看,还轻轻敲两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说明这九龙杯不是假冒的,然后拿一块方布把九龙杯盖住。魔术师走开几步,从裤袋里掏出一支手枪,高高举起,“啪”地放了一枪。再掀去方布一看,桌上的九龙杯只剩下两只。

另一只九龙杯哪去了呢?正当观众感到奇怪的时候,魔术师走下台,到了前排外宾席前,向着那位曾拿了九龙杯的外宾深深鞠了个躬,并请求把公文皮包打开。那位外宾虽然有些迟疑,但也不得不打开。魔术师从他皮包里拿出了那只九龙杯,举给观众看,然后拿着它走回舞台。

顿时,大厅里响起了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周总理的安排不能说不巧妙,在魔术师精彩的表演中,既顺理成章地“讨”回了九龙杯,又为那位意欲得到九龙杯的外宾保全了面子。

即使别人犯了错误,而又证明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为别人保留面子,那么就会毁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