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86

第86章 淮海战役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1)

1、 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作战时间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作战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河南、安徽、江苏省交界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担负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主力部队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军 蒋介石鉴于全国战局吃紧,为了挽救南线危局,着手调整防御部署。他以重兵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和陇海路的十字架上,妄图阻止我军南下。

1948年9月24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已由东、西两面突入济南内城,济南城计时可克。而在徐州方面,准备增援济南的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才到成武、曹县地区集结,黄伯韬兵团还没有完全集结,李弥兵团则远在固镇附近地区;他们已经察知我军打援部队正严阵以待,顾虑重重,迟迟不敢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援敌一旦知道我军已经完全攻占济南,便可能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戒备,以防我军主力南进。那时,我军预定的打援计划便将落空。

因此,华野前委及时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若敌人停止北援,我军下一步如何行动的问题。会议提出了两个作战方向:一是出鲁西南,跨陇海路,会合中原野战军,寻歼敌军于徐州西南;一是由鲁南南下,出苏北、战淮海,然后攻略徐州。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大家认为后一个作战方向最好。

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于24日晨向中央军委报告,提出了在敌人停止北援的情况下,下一步行动的具体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四个设想:

第一、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这里所说的“淮海”是指淮阴、淮安和海州等地区)。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华野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全军转入休整。

第二、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此案对部队休整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第三、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第四、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之优势。

粟裕的这个建议提出后,当天晚上我军即解放了济南。正如我军所料,徐州的敌人没有赴援。

9月25日,刘伯承、陈毅(陈毅当时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随同中野行动)和李先念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同意在济南攻克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攻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一部分国民党杂牌部队策反则收效更大。同时表示,中野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争取在江汉地区歼敌一部,以吸住西边的敌人,配合华野在东边的作战。中野的这一行动,为后来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并肩作战,奠定了基础。

同日晚,中央军委批准了华野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华野前委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便提出了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中野负责同志的支持和中央军委的批准,这充分说明,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不失时机地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

2、 初战目标确定为黄伯韬兵团

华野前委提出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只限于华东战场的淮阴、淮安和海州等地区。9月25日,中央军委在批准这一建议时强调指出,淮海战役的第一个作战应当首先歼灭在新安镇至运河一线的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

中央军委这一指示,确定了淮海战役的初战目标,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央军委当时的着眼点,是要把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因为,当时两淮守敌并不太多,而黄伯韬兵团当时却拥有3个军,我军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可以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

从黄伯韬兵团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对我军也有许多有利条件,黄伯韬兵团远离徐州,位置突出,联络线较长,有利于我军进行分割包围。我军在新安镇地区作战,可以依靠鲁南、苏北解放区,随时都可得到后勤物资保障。如果我军第一仗就消灭了黄伯韬兵团,等于砍掉了徐州敌人的右臂,敌我双方在南线的兵力对比会发生迅速的变化。如果黄伯韬兵团被我围歼,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有可能被我调动,我军还可以继续扩大战果,求歼这两个兵团;也可以乘胜打开南下的通路,进击两淮,威胁南京,从而调动徐州之敌南援,以利我军于运动中歼灭敌人;还可以向西侧击津浦铁路,配合中野,完全孤立徐州。

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电《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其内容是:

第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等地。……第一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两个至三个星期内结束。

第二、第二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此阶段亦需要两个至三个星期。

第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那时敌将增加1个师左右的兵力(整8师正由烟台南运),故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钳制。此阶段,大约亦需两个至三个星期。

3个阶段大概共需要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第四、你们以11、12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1月休整。3月至7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以上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93~1294页)。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对战役的设想。后来,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战役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但是,毛泽东在这个方针中提出的作战原则,使用兵力的原则及“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和首歼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等一系列指导思想都完全获得了成功,而且战役的发展比预计的规模更大,更为顺利。

3、 几经修订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

10月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了第二次作战会议,研究拟定了淮海战役的具体作战部署。到会的各纵队负责人都认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集中兵力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展开主力一部从各个方向进逼徐州外围要点,造成围攻徐州的声势,并将敌人的援兵阻击滞留在运河以西和徐州之间地区,用这种钳制手段争取时间,保证主要攻击方向以顺利歼灭黄伯韬兵团,这样最为妥当。经过讨论,会议拟订了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大体内容是:

第一、以5个纵队分割、围歼位于新安镇、郯城、瓦窑等地区的黄伯韬兵团主力,以1个纵队袭歼并控制运河车站及其两侧阵地,沿运河两岸部署夹攻援敌。

第二、以两个纵队从临城南下,迫使冯治安部起义,并袭占韩庄,控制运河桥梁,进逼利国驿、贾汪;以两个纵队攻占台儿庄,并以一部抢占万年闸,向南推进,威胁冯治安部后方。

第三、以1个纵队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总预备队,控制邳县附近地区。

第四、以两个纵队经宿迁渡运河西进,会同地方部队,相机攻占睢宁,威迫徐州、蚌埠,或控制睢宁以北地区,协同由北向南的4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

第五、以两个纵队并一部分地方部队进击鲁西南,威迫徐州西北地区,并破坏徐州至商丘间的铁路线。

第六、以一部分地方部队于战役发起后转战破坏徐州至蚌埠间的铁路线。

第七、全军于10月31日前进至临沂、邹县一线集结,11月5日开始攻击。

华野将这一方案上报后,17日便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完全同意15日各项部署,望即照此执行。

这时,我军得知徐州之敌有从鲁西南地区北犯的可能性(国民党的进攻山东计划),中央军委经过分析认为,假如敌人真的北犯,将对我军发起淮海战役以极大的便利,所以决定不变更淮海战役的计划。后来,我军发现敌人没有行动,只是加强了新安镇及徐州以东的防务。

根据这种情况,华野司令部于10月20日召开了第三次作战会议。为了加强运河车站南北两侧的正面阻援兵力,以保证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成功,会议决定对原来计划作一些调整:

第一、把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兵力,由原来的5个纵队增加到8个纵队。

第二、袭占运河车站及炮车,准备阻援的部队由1个纵队增加到2个纵队。

第三、以3个纵队从韩庄、台儿庄渡运河南下,直插徐州以东的陇海线,吸调徐州敌人援军,策应正面阻击部队作战。

第四、由鲁西南地区威迫徐州的两个纵队和地方武装,组织对鱼台、丰县、砀山、商丘地区之敌的牵制攻击,使敌人不能东调增援,策应我主力作战。

第五、为隐蔽我主力行动企图,出鲁西南的部队先行南开,提早向商丘、砀山之敌进行佯攻,其余主力于25日以后并行开进。

华野对原来部署的调整,是根据徐州敌人加强新安镇及徐州以东的防务的情况决定的。这一调整,增加了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兵力和从北面攻击徐州的兵力,以便将我军歼灭黄伯韬兵团的作战,建立在更加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这个调整意见于10月20日上报后,第二天中央军委即批复“完全同意”。

中央军委同时指示华野:进入鲁西南的部队应于10月30日以前进至商丘至砀山一线,距离敌人100华里左右,摆成一字形阵线,断绝行人来往,不要向商、砀线攻击,以防敌人早日察觉我军的佯攻部署。应在东面战斗发起时,同时或早一天发动攻击为好,否则,可能不起大的作用。

10月28日,离战役发起日期已经很近,华野领导再一次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情况,估计我军发起攻击后,国民党军可能依当时的态势固守,以达到于外围消耗我军、保卫徐州的目的。

其次,敌人也有可能将李弥兵团和黄伯韬兵团集结固守几点,互相声援策应,在发现我军主力出击新海段后,黄伯韬兵团可能以新安镇为核心进行固守,李弥兵团可能以运河、碾庄一线守备,机动甚大。

这些情况,对我军的战役展开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敌人如果依当时的态势固守,正好给我军造成分割敌人、逐个歼灭的机会。

所以,华野决定在作战部署上不作更大的变更。

当晚,华野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前最后的作战部署。

第一、以3纵、广纵及冀独1、3旅出击鱼台(可能逃跑),攻占丰县、敬安镇,前锋迫近徐州西北郊,另以一部佯攻砀山,钳制邱兵团一部。以7、10纵队攻占临城、韩庄、贾汪,控制利国驿后,迫近徐州东北。以13纵一部包围台儿庄,其主力控制于宿羊山及其以南,并以有力一部进逼曹八集线,威胁李弥之左侧背。如7、10纵得手后,即以7纵担任从贾汪钳制,迫近徐州,正面阻敌;10纵则东移,协同13纵对运(河)西李弥部之作战。另以华中11纵(胡炳云纵)沿运河西岸猫儿窠向运河站(河西)、赵墩线攻击。江淮军区两个旅向赵墩、碾庄线攻击,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兵团,攻略徐州之姿态,以便我运(河)东作战。以上各部均于7日晚发起战斗。

第二、运东作战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为主。战斗第一步必须开辟战场,布置阻援阵地,分割敌人,使其不能集结,或靠近李兵团,或东窜新浦、海州,以便于第二步全歼黄兵团。因此,拟以8纵攻占炮车,4纵攻占运河站,得手后,该两纵即担负正面阻援。如运西攻击得手,已能钳制李兵团时,则依情况发展,抽出4纵或8纵,于第二步会攻新安镇。为便于打开战场,第一步任务仍以1纵、6纵、鲁中南纵队歼灭瓦窑之敌(63军);以9纵队监视新安镇之敌;2纵暂控制于新安镇东南地区,必要时抽调该纵会攻瓦窑之敌;以11纵(王张)、12纵位于阿湖附近,分割25军与黄兵团部及64军、100军之联系。第一步任务完成后,第二步任务即以1、2、6、9、11(王张)、鲁中南纵共6个纵队,分割歼灭新安镇及阿湖之敌。4、8纵除以1个纵队正面阻敌,抽出1个纵队包围64军。特纵则依各纵任务,配属运东各纵参战。山东兵团炮兵团除以1个营配属8纵外,其余则配属7纵、13纵参战。因为只有完成第一步作战,才可免致我兵力分散,伸长阻援距离,便于第二步之会攻新安镇,这样可撕大黄、李兵团之接合部。如我军南下,黄兵团集结新安镇近郊时,即以1、6、鲁纵及2、9纵队会攻新安镇,但还可实施战场分割包围攻击,我可力求秘匿,突然奔袭,达到使敌不能收缩逃避。后者运东各纵统于8日晚发起战斗。(《栗裕军事文集》第405页)

中央军委在接到华野的这一报告后,30日即批准了这一报告,认为华野28日的计划与部署甚好,要华野“照此施行”。

这就是淮海战役具体作战计划制订、修改、确定的过程。

从10月28日起直到战役发起时,计划再没有大的变动。这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先后酝酿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经过了多次修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从制定战役方针到确定具体计划都对华野作了多次的具体指示。

4、 蒋介石的“徐蚌会战”计划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辽沈决战已近尾声,国民党在东北已经惨败,国民党蒋介石也看出了徐州大战已形成一触即发之势。于是,他们决心加强徐州防御。

10月22日,国民党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作徐蚌会战的准备。会议提出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并决定黄维12兵团出周家口,依情况策应徐州“剿总”或华中“剿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