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35

第35章 莱芜战役一次空前的胜利(1)

1、 陈诚紧急制订“鲁南会战计划”

★作战时间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

★作战地区 山东省莱芜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为粉碎蒋介石的“鲁南会战”计划,主动放弃临沂城,秘密北上至莱芜城周围地区,以求歼进犯之敌。

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华东野战军经过宿北、鲁南战役,伤亡惨重,续战能力不强,遂制订“鲁南会战计划”,企图在临沂地区寻求与华东野战军决战。

宿北、鲁南战役后,国民党军虽然遭受沉重打击,但在苏中、淮北方面,由于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华中分局及后方机关也主动撤离,退到临沂地区。国民党军在遇到我军顽强抵抗后,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得到我军主动撤离的涟水、盐城等几座空城,占领了比较富庶的苏皖解放区。

国民党统帅部认为:虽然他们损失了几个师的部队,但占领了苏北的大片土地,并把共军主力挤到山东境内,这是战略上的胜利。参谋总长陈诚当时在一个指令中说:“国军部队虽略受损失,但就全盘战局而言,实属莫大之成功。”并判断“共军大势已去”,经过宿北、鲁南连续作战,共军伤亡损失一定很大。而且部队刚刚集中到鲁南,有不少是地方武装,战斗力不强。临沂是山东解放区首府,共军必然全力死守。

根据这些主观判断,蒋介石、陈诚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集中重兵,迫使我军在临沂地区与其决战。蒋介石对薛岳的指挥不放心,派陈诚亲临徐州以北的新安镇调兵遣将。

按照“鲁南会战计划”,陈诚发明了所谓“豆腐渣”战术,其部署是:

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组成主要突击集团,自台儿庄至城关一线分3路进犯临沂:其右路为黄伯韬指挥的6个旅,中路为李天霞指挥的7个旅,左路为胡琏指挥的7个旅;

以第二绥区副司令李仙洲指挥第12、第46、第733个军9个师为辅助突击集团,由胶济路南下,直捣山东解放区在莱芜、新泰、蒙阴的后方基地,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他们不仅集中了华东战场上所能集中的全部机动兵力,而且出动了大批飞机对临沂等地狂轰滥炸;还从豫北、冀南抽调王敬久集团4个整编师集结于鲁西南地区,以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东援或华东野战军西撤。

陈诚自以为得计,不无得意地声称:“30万人马即使是豆腐渣,也要把共军胀死!”

令陈诚自以为是、狂妄之极的30万人马,其战斗序列如下:鲁南兵团:司令欧震。右纵队,纵队长黄伯韬,辖整编第25师、整编第67师。中央纵队,纵队长李天霞,辖整编第83师、整编第74师,附重炮兵第13团第2营、第7军第172师。左纵队,纵队长胡琏,辖整编第11师。沭阳、新安镇等后方预备队:第7师。兵团预备队:整编第65师。绥署预备队:整编第64师。总计8个整编师(军)18个旅(师)。

南进兵团:司令官王耀武,由2个军级1个整编师组成。整编第46师,师长韩练成,辖第19、第175、第188旅;第73军,军长韩浚,辖第15、第77、第193师;第12军,军长霍守义,辖新编第36师,第111、第112师。副司令官李仙洲率前方指挥所随军行动,总兵力为9个师(旅)。

2、 毛泽东多次致电华野

得悉陈诚即将发起新的攻势,并根据华东战区的情况,毛泽东多次致电华野:“你们应以歼灭欧震6个旅至8个旅为目标”(1月17日电),“如果你们感觉打欧震需要集中更大兵力,则四九两师可否留下一个师,打完欧震再回鲁中,即使泰安失守也不要紧”(1月17日电),“目前除以一部打枣庄外,主力立即准备打欧震,以歼灭欧部8个旅为目标,务于一星期内准备完毕”(1月18日电),“从攻克枣庄翌日起,全军整训2星期,集中一切力量歼灭欧震”(1月21日电)。

华野首长遵照毛泽东的电示,抓紧休整部队,调整部署,积极进行战役的组织准备工作,并拟订了攻歼欧震集团各路进攻之敌的作战方案,下达了作战命令。

正当我军准备对敌发起攻击时,沿线之敌于1月31日先我开战。敌为防止被我各个歼灭,采取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法,以每日平均不到10公里的速度前进,占一地即巩固一地,然后再同时攻击前进。

毛泽东得悉战场情况后,当即电示:“我军方针,似宜诱敌深入,不但不先打陇海路,即敌至郯、马地区,是否就打,亦值得考虑”(1月31日电)。

这时,敌第二绥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李仙洲由济南赶赴博山,于2月1日召集高级军官会议,令其先头部队出战。

毛泽东又马上电示陈毅:“诱敌深入。敌不动我不打,敌不进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地点亦不打,完全立于主动地位”(2月3日电)。

2月4日,敌先头部队到达莱芜,面对此种情势,陈毅曾主持过多次研究,制订过诱歼南线敌军突出冒进的一路于临沂附近的方案,但敌人进军始终保持着齐头并进,华野无法实现预定的战役计划。

就在这时,陈毅又接到毛泽东的电报:“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进占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必须等候敌进至郯城、临沂之间地带(比较接近临沂),然后打第一仗方为上策”(2月4日电)。

3、 粟裕分析敌情

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指示陈毅、粟裕、谭震林:敌愈深入愈好,只要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我必能胜利;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占领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

这些指示给华野前委负责人以很大启示,陈毅深深感到毛泽东以退换取时间,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思想的英明,因为敌人逼我在临沂地区决战,我有了必要时放弃临沂的准备,作战的回旋余地就大得多了。

思路敏捷的陈毅很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设想:既然南线敌人重兵密集,战机难寻,而北线敌人孤军深入,威胁我后方,我们何不改变原定作战方针,置南线重兵集团于不顾,而以主力北上,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北线之敌,他要求粟裕对此作深入周密的思考。

粟裕觉得陈毅这个设想十分高明。他又作了进一步的对比和分析,首先他对比了南、北两路敌人的不同情况,认为南线敌人有60多个团,我也仅有60多个团,在兵力上不能占有优势,不能对敌人实施分割包围;而北线敌军兵力小,战斗力相对弱些,内部派系矛盾多,如我将主力隐蔽北上,可以对其形成绝对优势,有把握予以歼灭。敌人既认定我必固守临沂,我军突然北上,定可出其不意。这样,我就可置敌在南线的强大兵团于无用武之地,既可避免不利决战,又可在北线歼敌一大部,粉碎敌之南北夹击意图,解除我后方威胁。

北线的敌人如发现我主力北上,可能回缩使我扑空,但即令如此,我还可乘势进击济南,打通鲁中、胶东、渤海三区联系,然后休整部队,以逸待劳,从容迎击南线北进之敌。而且我军还可采取种种佯动措施,迷惑敌人,只要能争取到几天时间,北线之敌便难逃被歼的命运。

粟裕又考虑了多种不利情况及处置方法,其中包括来自敌方的和我方的,以及后勤支前方面的,都向陈毅一一陈述。

陈毅每听他说完一个问题,就说一声“对头”。等他全部说完,更非常高兴地一连说了几个“对头”。

然后,陈毅、粟裕又同谭震林及其他前委委员商量,都得到了完全的支持。

2月5日午时,陈毅签发了报请中央军委审查的3个作战方案:

电报还侧重讲了执行第三个方案的好处。

2月6日,讨郝战斗发起,战至7日黄昏,全歼郝总部及其2个师,生俘郝鹏举。

第一,以第二纵队进击白塔埠、房山街之郝鹏举部,诱右路敌东援或待中、左路敌放胆北进,然后视机歼其一路;

第二,如敌仍密集不分,则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集结临沂以北休整待机;

第三,如敌仍不北进,即转兵北上,求歼李仙洲集团。

正在讨郝作战的当天,即2月6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5日15时电第三方案,这可使我完全立于主动地位,使蒋介石完全陷于被动。”此时,华野指挥部驻在临沂东南45里的新集子,当夜即开始北移。

在我打郝鹏举部时,敌欧震集团未敢增援和北进,其左路军反而向后收缩。

2月8日,北线敌军已进占新泰。毛泽东依据战况的发展,于9日电示:“解决郝鹏举部很好。但就全部战略方针来说,如你们方针是解决南面,则似乎打得早了一点,可能影响敌各部进展更谨慎。打了郝鹏举后你们拟应按兵不动(要有极大忍耐心),让敌各部放手北进,然后各个歼灭之。如你们方针是先解决北面,则打郝鹏举无妨碍。你们须在两个方针之间首先有所抉择。”

4、 蒋介石判断失误

早在2月6日,毛泽东电示华野同意以主力北上歼灭李仙洲集团时,就指示:若执行此方案,对外应装出打南面的架势,使李仙洲集团放手南进,而我秘密北移全军,歼灭该集团,并攻占胶济路。

2月10日,华野下达行军命令,以主力4个纵队分3路兼程北上。左路,第1、第6纵队进莱芜西南方向羊流店地区;中路,以4纵为先头部队直进蒙阴;右路,7纵直进青山石以东蔡庄、上温地区。还部署8纵立即开进新泰东北的张庄地区,9纵立即由胶东开至南麻地区,10纵开至莱芜西面的鲁西镇地区。命令各部队务于2月16日前进至预计地点集结待命。2月18日发起战役。

为了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北上,华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留两个纵队(第2、第3纵队)由陈士榘指挥伪装华野主力,在临沂以南地区实施正面防御,节节阻击敌人,钳制南线欧震集团。二是令一部地方武装积极进逼兖州,并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在黄河边筹集渡船,使敌即使发觉我军主力已不在临沂附近,也会错误判断我军准备西进,渡运河、黄河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从而难以立即判明北上作战的真实意图。

华东主力挥师北上后,第2、第3纵队在临沂外围阻击敌人5昼夜后,于15日撤出临沂城,当日晚,南线敌军占领临沂后,鼓吹“大捷”,宣称“在临沂外围歼共军16个旅”。

对于华野弃守临沂之举,蒋介石、陈诚与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三人判断各不相同:王耀武却从航空侦察中发现大量解放军部队在向北行动,对进占临沂的“捷报”产生怀疑,判断华野系放弃临沂掉头北上,赶紧在16日命令李集团缩回莱芜、颜庄地区。

但蒋介石、陈诚却相信了他部属制造的“捷报”,又得到共军在运河上架桥,有西渡模样的情报,认为共军“东临大海、西际湖山、局促一隅,流窜非易”。“似将在东阿、范县间渡黄河”,因此严令李集团再度南进,确保新泰、莱芜,并派部队向蒙阴、大汶口侧击“陈匪”。同时又令第11师、第64师等部西开临城,沿津浦路北上消灭“奸匪”。

5、 李仙洲集团被指挥得晕头转向

由于陈诚与王耀武对国民党军占领临沂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在作战决心和作战指导上产生矛盾,并由此引起了李仙洲集团忽而北缩、忽而南伸,调动频繁。

陈诚被“临沂大捷”的喜报冲昏了头脑,他一面命令南线部队继续北进,一面命令王耀武的部队从北线配合往南压,企图将陈毅的部队压缩在沂蒙山区,彻底消灭。致电王耀武说:“我军在苏北和鲁南与敌作战,歼敌甚众。敌军心涣散,粮弹缺乏,已无力与我主力部队作战。陈毅已率其主力放弃临沂,向北逃窜,有过黄河避战的企图。务须增强黄河防务,勿使其窜过黄河以北,卑便在黄河以南的地区歼灭之。”陈诚求得蒋介石的同意,向王耀武下达了更明确的指令:“着该司令官派一个军进驻莱芜,一个军进驻新泰诱敌来攻,勿使其继续北窜。待我守军将敌吸引住以后,再以部队迅速增援,内外夹击而歼灭之。”

王耀武根据同共军作战的体验,仍不相信陈毅的军队已被击溃。他建议不要分兵南下,而是把12军摆在博山、莱芜之间,把守既设阵地,与博山的73军相配合,等待共军来攻。但是蒋介石、陈诚都不同意王耀武这种保守的战术,2月13日,蒋介石以亲笔信催促王耀武派部队进驻莱芜、新泰,口气坚决,无商量余地。

王耀武只能执行蒋的命令,派第2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为前线指挥官,到博山调遣部队南下。(王耀武:《莱芜蒋军被歼记》,见《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李仙洲,山东长清人,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一直打到济南。当时正值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同胞,李仙洲激昂请战,被蒋介石阻止。蒋介石赏识其为人正直,让他去改造旧军阀的军队。李仙洲任21师师长,将这支杂牌部队改造为蒋军嫡系部队。抗战期间,他参加居庸关、忻口会战,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鼓励部下坚守阵地,受到蒋介石嘉奖,晋升为92军军长。抗战后期,李仙洲部驻军淮北、鲁南,经常寻衅与八路军、新四军摩擦,遭受我军沉重打击。抗战结束后,李仙洲的部队被整编,其28集团军番号取消,他被任命为第2绥靖区副司令,位于比他资历轻的王耀武之下。李仙洲手中没有自己的老部队,实际上被架空,挂名而已。

2月12日,李仙洲到达博山指挥部,指挥12、73、46军三个军向南进攻。这3个军未经整编,实力相当于南线的国民党军整编师。从战斗力和装备来说,除了韩浚的73军是王耀武的基本部队,稍强一些,其余两个军都属一般。韩浚与李仙洲同为黄埔一期生,但毕业后就再没共过事。12军军长霍守义、46军军长韩练成则根本不认识。李仙洲说:“在国民党的军队中,首先要讲历史的关系及个人感情,已养成一种习惯。”这些生疏的部队,他是指挥不动的,只能听王耀武遥控。

与此同时,王耀武仍然派出飞机四处侦察,果然发现地面上有大部队移动的迹象。这时,46军发现颜庄两侧亦有共军活动。李仙洲电告王耀武,认为北上部队确系共军主力。他判断:鲁南始终未有决战之征候,鲁中是共军良好的根据地,共军绝不会放弃。

李仙洲的意见与王耀武一致,2月16日凌晨,王耀武电令46军撤出新泰回颜庄,李仙洲的指挥部和73军从颜庄撤至莱芜。命令下达后,46、73军官兵都不满意。他们相信蒋介石和陈诚的吹牛,认为在南北夹击的有利形势下,还没与共军接触就后撤,太没面子,有损士气。

陈诚闻讯大为恼火,责问王耀武:“为何不得命令,擅自后撤!”并说共军是“已围之师,无足顾虑”。命令北线部队恢复原来的部署。46、73军刚开始行动,王耀武的电报又来了,按照原定位置不动。国民党军官都很高兴,趾高气扬地说:“除非新四军不来,如果敢来,非叫他吃苦头不可。”(李仙洲:《莱芜战役蒋军被歼始末》,见《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2月17日,46军返回新泰,73军主力返回颜庄。

6、 伏歼第77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