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
1463200000027

第27章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扭转东北战局的一役(1)

1、 艰难时期的激烈争论

★作战时间 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

★作战地区 辽宁省临江、通化地区和吉林长春市以北、松花江以南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满和北满部队紧密配合,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的作战方针,迫使国民党军两面作战,破坏其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企图。

国民党军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实现其“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调集新编第1、第6军和第52、第60、第71军各一部,准备向临江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或驱逐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同时以新编第1军主力扼守长春、永吉(今吉林市)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点,阻止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过江南援。

1946年的冬天,是东北民主联军最困难的时期。

这个冬天,在地处偏僻山沟,山地荒芜,人口稀少,物资奇缺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畔的一座小县城——临江,这里挤满了我南满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所属部队。

正面是气势汹汹的敌人,背后是长白山山脉的原始森林,侧翼是隔江相望的朝鲜。或撤或留,放弃南满还是坚持南满,已经到了最后决定南满命运的关键时刻。

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早就电示东北局,要做好各种准备。东北局于1946年11月1日,发出了《对南满战略任务的指示》,提出了坚持南满斗争的任务和作战方针。指出:目前南满根据地的任务“是削弱与抑留敌人,保存自己,坚持根据地”;“应以足够的兵力,分散去恢复敌后的乡村工作与剿匪;同时控制足够的兵力,专歼灭敌1营左右分散的小部队”;“必须把保存的武器、弹药迅速转移,……免得打掩护仗和失掉东西”,我军应以“能歼灭敌人的仗就打,不能歼灭敌人的仗就不打”作为行动的最高原则,不要在狭小的地区内打消极的防御战。

为了加强对坚持南满斗争的领导,东北局经中央批准,于10月31日决定成立南满分局,派陈云兼任分局书记和辽东军区政治委员,肖劲光任分局副书记、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任副书记、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从此,在南满分局领导下,南满党政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的斗争。

这时,敌军正向临江地区猛扑过来,情况日益危急。在这乌云密布,形势十分艰险的情况下,为了统一南满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确定正确的斗争方针,1946年12月10日在七道江召开部队师以上的干部会议,就南满的形势及作战方针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坚持南满斗争,还是放弃南满到北满去?如果坚持南满,是集中兵力,积极防御,还是分散兵力消极防御?会议就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主张放弃南满北上的同志认为,不能在长白山与敌人决战,因为敌人“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是企图将我南满主力部队赶到长白山,在长白山和我决战,消灭或困死我军。而长白山地形狭窄,我大兵团作战未有回旋余地,再加上兵员、粮草的缺乏,不是主力部队久留之地。如在此与敌军决战,寡不敌众,必将把主力拼光。主张坚持南满斗争的同志认为:一定要在南满拖住敌人的主力,虽然困难多,代价大,但对整个东北战局有利。在南满吸引和消灭的敌人越多,越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南满战略地位很主要,坚持南满,对我今后战略反攻有利;南满小丘陵多,地形对我有利,便于大小部队活动,如果利用得好,就一定能在南满站住脚。

会议在去留攸关的问题上僵持不下,作战问题更难确定。

2、 七道江会议作出正确决策

12月31日,陈云同志冒着大风雪连夜赶来七道江,在耐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后,精辟地分析了敌军态势,权衡了“去”“留”的利弊,高度地估价了坚持南满斗争的战略意义。他指出:

第一,南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牵动着整个东北的全局发展走向。坚持南满,可以牵制东北国民党军的大部分兵力,有利于巩固北满以及东满、西满根据地的建设。如果我主力北撤,就给东北国民党军以集中全力进攻北满解放区的机会,正好符合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想法。

第二,如果主力北撤,国民党必然会穷追猛打,则我部队在长途转移途中,为抗击国民党军的追击,以及在日后南下反攻作战,都得各付出4000余人的代价,先后相加就是8000多人,损失将近甚至超过部队一半。这个代价用于坚持南满的作用更大。

第三,南满是东北最富饶的地区,是我整个东北作战区的“供应基地”,无论从当前与国民党军争夺兵源、粮源着眼,抑或从为将来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着眼,均应全力坚持南满。

第四,主力留在南满,就能更有力地支持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利于鼓舞解放区人民的斗志。

第五,坚持南满,对于保持与华北、华东解放区的联系,策应关内各战略区的作战,也有重大意义。陈云还形象地把东北国民党军比作一头牛,牛头冲着北满,牛尾巴留在南满。松开尾巴,这头牛就会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难保;紧紧抓住牛尾巴,这头牛就蹦跳不起来。

经过循循引导,基本上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使会议能够在坚持南满斗争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转入具体作战方针和作战部署的讨论。最后会议通过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辽南一分区、辽宁二分区、安东三分区)”的总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密切配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军事作战指导方针。决心集中全力坚持南满斗争,不惜付出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总兵力的代价,打大仗、恶仗、硬仗,坚决把杜聿明部主力牵制在南满,以利于东北全局。

七道江会议后,中共中央南满分局将会议的决定报告中共中央东北局,获得批准。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复电中指出:南满的斗争,要“巩固内部,结合群众,依托广大的山区,加强下层领导,采取大胆而精细的处置,各个歼灭分散的敌人。……在这种斗争中争取局面的坚持,以待东北与全国形势之逐步好转”。

七道江会议统一了大多数同志的思想,为挽救南满的危局迈出了第一步:确定了坚持南满斗争的基本方针,使这个基本方针能够贯彻执行并决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这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持南满斗争的基石,正是基于此,才有后来的四保临江和夏季攻势的胜利,才能巩固与扩大南满根据地,配合并争取辽沈决战的胜利。

因此,七道江会议的意义与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七道江会议还决定了如下部署:4纵出敌不意挺进敌后,牵制敌人,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及分散的敌军,破坏交通线,打乱敌人的部署;3纵担任内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顶住敌人,打掉敌人几张王牌,挫其锋芒。共同巩固现有南满根据地,为改变局面打下基础。

12月16日辽东分局将会议的决定和讨论的作战方案报告了东北局,东北局很快回电并转来党中央12月14日的电报。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说明了七道江会议的决定符合中央和东北局的战略意图,从而更坚定了部队与干部的决心与信心。

3、 杜聿明重新调整部署

1946年10月中旬,蒋介石亲自到沈阳,决定在东北实行“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企图集中兵力,先歼灭南满我军,摧毁我南满根据地,然后以全部兵力进攻北满,占领全东北。

从此,东北民主联军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南满战场一度成为东北战场的焦点。

国民党军自1946年10月再次发起对东北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至11月初,先后侵占库伦、清原、柳河、新宾、辉南、盖平(今盖县)、通辽、岫岩、凤城、安东(今丹东市)、开鲁、宽甸、庄河、桓仁、通化、长岭、复县17座城市,达到了进攻的顶峰。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其进攻的兵力也渐趋分散。

经过再一次调整与补充,1946年冬,东北国民党军共有全副美械装备的正规军7个军,20个师约25万人,连同20个新建的保安团、2个交警总队、4个骑兵支队(相当于师)、7个骑兵团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总兵力约40万人。

敌兵力的分配及基本情况是:新编第1军主力配置于吉林、长春、九台、德惠、农安地区,其主要任务是监视松花江以北之东北民主联军主力;第71军驻守四平、八面城、梨树、辽源、通辽地区,担任侧翼掩护任务;除新1军和71军外,其余5个军(新编第6军、第52、第93、第60、第13军)均集结于南满,一部位于热河北部。此时,由于这些部队中,多数出关作战以来比较顺利,未受挫折,所以将骄兵怠。因而,在战术上经常采取多路、多股迂回包抄、分进合击的战术,以团或营的建制单独活动。

尽管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在新开岭战役中受我东北民主联军重创,但杜聿明锐气未消,更没有改变其既定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战略方针,只是调整了具体计划。并且雄心勃勃地向蒋介石夸口要在半年之内彻底消灭“林彪匪部”,平定东北。

敌战略企图仍然是:乘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在临江地区立足未稳、群众尚未充分发动起来之际,集中南满地区的国民党军向以临江为中心的长白山解放区大举进攻,一举将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集团歼灭或困绝于长白山地区,然后转兵北犯,夺取北满解放区,占领全东北。

杜聿明重新调整部署,构点联线,企图以更加谨慎的战术,逐步向南满解放区的腹地紧逼。其军事部署是:以孙立人之新编第1军、廖耀湘之新编第6军,曾泽生之第60军、陈明仁之第71军各1个师,赵公武之第52军2个师共6个师,向临江地区发动进攻;以新编第1军、第71军各两个师扼守长春、永吉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点,其中以新编第1军新38师驻守吉林、乌拉衔和九台、其塔木一线;以第50师驻守德惠及陶赖昭以南地段,控制江防和农安、靠山屯一线;以第71军第87、第88师,分别驻守四平、八面城、通辽、郑家屯之线。此外还以部分师团和地方保安团队加强其后方守备,并对在其后方坚持斗争的人民武装进行清剿。对南满的进攻,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时间是1946年12月中下旬。

4、 民主联军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相对于国民党军的40万兵来说,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团30万人,就显得稍薄弱了,且战场环境恶劣,群众发动不深入。兵力对比上,我远远少于东北国民党军。7月份因敌战场上暂时休战,为我加紧整顿军队提供了机会。我主力部队整编为5个纵队15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44个独立团,初步建立了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地方部队整编为东、西、南满3个军区,6个小军区。同时各军区组建第一批二线兵团,以备及时开赴前线,补充主力。这时,东北我军总兵力约30万人。

在战场环境方面,东北的冬季严寒,北满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左右;南满大部地区也在零下20摄氏左右。这为当时缺乏防寒装备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行军增加了很大困难,特别不利于夜间作战和长时间的野外作战。同时,北满地区河流阻隔,松花江、伊通河、饮马河、新开河纵横交错,给解放军的大兵团行动造成很大障碍。集结在松花江以北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只有利用为期3个多月的冰封季节,才能在江面往返机动。这也给南、北满的战略配合带来了季节上的局限性。

在民情、社情方面,如前所述,由于东北解放区建立较晚,群众条件也远不如关内各老解放区,再加上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我行动和作战保障困难都很大。

针对东北战场的这些特殊情况,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确定如下作战原则: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中小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总部多次指示各野战兵团:“在作战方针上,目前阶段不采取打大的防御战和进攻大的驻止的敌人,而采取集中兵力打中、小规模的运动战,着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保持中小城市与广大乡村。造成敌人处于如过度分散则被我各个歼灭,如过度集中则广大地区落在我军控制之下的矛盾中。”(林彪、彭真、高岗、陈云致中共中央军委及各部首长电,1946年10月19日)

“准备暂时主动的放弃一些地方,而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敌单独的小股,或敌一路中之一部”。提倡“小仗当大仗打”,“杀鸡要用牛刀”。要求每战集中6倍至9倍于敌的兵力,“我一个师通常应找敌一个营左右的兵力打;我一个纵队通常应找敌一个团左右的兵力打;应拿两三个纵队对付敌一个师。但在情况有利时,当然可酌量减少这种倍数。”(林彪、彭真、高岗、陈云致各纵队)

强调“集中兵力找分散的小敌一个一个地歼灭”,以求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削弱东北的敌军。把这种战术当做夺取东北胜利的“主要作战方式”。(林彪致各部首长电,1946年10月19日)自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重新发动对东北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至1947年春这一时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极为重视总结、推广各部队集中兵力歼灭营、团建制国民党军的经验。

提倡打“硬拼仗”。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认为,在国民党军兵力强、增援快、群众条件差的情况下,东北战场很难遂行通常优越条件下的歼灭战。然而,在国民党军向南满大举进攻以及向西满、东满蚕食、压缩的形势下,如果处处避战,势必助长敌人气焰,挫伤我之士气、民心,造成日益被动的局面。为此,在1946年12月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地半生不熟的状况下),在一定限度内(以数个师的兵力,不以全军),有时即遇条件不充分,亦须断然猛打,争取成为歼灭战。如不能歼灭,只要惨重地打击了敌人……亦算胜仗”(林彪致肖劲光、陈云电,1946年12月24日),其目的在于挫伤敌人的士气,阻滞敌人的进攻,保卫解放区的建设。总部把这种不惜付出较大代价,“只有六七成把握即决心打”(林彪:《硬拼仗》,1947年1月)的战斗,称之为“硬拼仗”,作为特定阶段和敌军争夺主动权必须采用的一种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