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州绥靖公署制订“结束苏北战争”计划
★作战时间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
★作战地区 江苏省宿迁县北部地区
★作战目的
解放军 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24个团为迎击由宿迁出动的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较弱的第69师于宿迁以北地区,粉碎其先占苏北,再进山东的企图。
国民党军 薛岳指挥25个半旅,分四路从江苏省东台、淮阳、宿迁和山东省峄县出动,企图先占苏北,消灭分别集结于峄县以东和盐城、涟水地区的山东、华东两野战军主力,或迫使其北撤,然后与其在山东省境内作战。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了华北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蒋介石得意忘形,为了配合国民大会的召开,采取了狡猾的两面手法:一方面施放和平烟幕,颁布了所谓第三次停战令:“自11月11日正午12时起,全国军队一律停止战斗,各守原防,以示政府和平忍让之至意”(刘绍唐主编:《民国大事日志》,《传记文学丛刊》(第2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54页。这个虚伪的停战令被中国共产党拒绝。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廖承志发表声明指出:“如果蒋氏欲证明他对和平具有诚意,那么他就应当:第一、下令停开一党包办的所谓国大,第二、恢复一月间第一次停战位置。”),企图将破坏政协决议的责任推到中共头上;另一方面密令徐州绥靖公署制订了一个“结束苏北战争”的作战计划,企图将新四军主力消灭或逐出苏北。
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作战计划的要点,是集中11个整编师(其中3个整编师由后方调来,1个从冀鲁豫战场调来),组成4个兵团,分头向苏北、鲁南解放区进攻。徐州绥署以迅速击溃“陈毅部主力于陇东以南地区,再向鲁南追歼其残余之目的,决先攻占阜宁、东新安镇(今灌南县)、涟水、沭阳、新安镇(今新沂市)、兰陵镇、傅山口、向城各要点,以利而后之进剿”(谢声溢等编:《绥靖纪实》,1947年版,第66~70页)。这个计划的重点在宿迁方向,具体部署如下:
盐阜兵团,由4个整编师——4个整编师为: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辖第19旅、第63旅;整编第44师,师长王泽浚,辖第150旅、第162旅;整编第25师,师长黄伯韬,辖第108旅、第148旅;整编第65师,师长李振,辖第154旅,第160旅,(资料见谢声溢等编:《绥靖纪实》)——组成,集结于东台、兴化地区向盐城、阜宁进攻,而后向东新安镇,直指陇海路。司令官欧震,受第1绥靖区主任李默庵指挥。
淮涟兵团,由2个整编师——2个整编师为:整编第28师,师长李良荣,辖第52旅、第182旅、工兵第1团;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辖第51旅、第57旅、第58旅,附第7军之第171师(未整编)工兵第15团1营——和1个工兵团组成,集结于淮阴地区,向涟水方向进攻。司令官为徐州绥署副主任李延年。
宿新兵团,由2个整编师——2个整编师为: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辖第11旅、第18旅、第118旅,附重炮第13团、工兵第15团(欠2个营);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辖第60旅、第41旅、预3旅、第92旅,附工兵第5团——和1个重炮团、1个工兵团组成,集结于宿迁地区,向沭阳、新安镇方向进攻。司令官为胡琏,受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
峄临兵团,由2个整编师——2个整编师为:整编第77师,师长王长海,辖第37旅、第132旅,附重迫击炮第13团;整编第26师,师长马励武,辖第44旅、第169旅,附第1快速纵队、重炮第5团(欠2营)工兵第20团——及1个快速纵队、2个重炮团和1个工兵团组成,集结于峄县(今峄城)、台儿庄地区,向临沂方向进攻。司令官为徐州绥署副主任冯治安。
四路总兵力达11个整编师,26个步兵旅及9个特种兵团,由徐州绥署主任薛岳统一指挥,企图将华东解放区拦腰斩断,将新四军主力歼灭或逐出苏北,从而结束苏北战争。
2、 华东解放军制订应敌计划
华东解放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下,经过4个月浴血奋战,赢得了歼灭国民党正规军8个旅(占全国歼敌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伟大胜利。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部在侦得国民党军四路进攻华东解放区的作战计划后,为兼顾苏北、鲁南两个方向的作战,将部队做了如下部署:
(1)以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吉洛即姬鹏飞),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部署在盐城地区,监视东台、兴化方向。
(2)以华中野战军第6师(师长王必成)3个旅,第7师(师长成均)之第19旅、第6旅部署在涟水地区,由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统一指挥,监视淮阴方向。
(3)以华中野战军第1师(师长陶勇)3个旅,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2个旅及第13旅(旅长皮定均)集结于涟水附近机动位置。
(4)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张震)6个团,第7师之第5旅4个团部署在宿迁东北地区,监视宿迁方向。
(5)以山东野战军第10师3个团,滨海警备旅3个团部署在鲁南地区,监视峄县、台儿庄方向。并急调鲁中第9师及胶东第4师1个团兼程南下,以加强鲁南方向的防御。
(6)以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3个旅,第8师(师长何以祥,政治委员丁秋生)3个团,集结于郯城西南地区机动位置。
3、 毛泽东说粟裕同志主意多
泗城失利,淮阴失守。面对险恶的战争形势,陈毅心急如焚。
9月11日,中央命令刚取得苏中战役大胜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主力火速从苏中开赴淮阴增援。从苏中淮安到淮阴约250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雨水不停,阻敌不断,一时难以到达。
陈毅率山野部队抵抗敌人,激战至19日拂晓,敌张灵甫之74师突破淮阴城门。陈毅遂下令部队撤出淮阴。
9月下旬,陈毅与粟裕在涟水县西北陈师庵会合。
陈毅、粟裕原都是主张放弃两淮、不与敌人拼消耗的。
陈毅说:“两淮丢了,并非坏事。”陈毅在马背上凑成了几句诗:“诱敌何妨让两淮,蒋军到此好堆埋。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陈毅又解释说:“我们把包袱丢给敌人背,敌人占了城市,必须分兵把守。占领的城市越多,敌兵力就越分散。”
粟裕很赞成陈毅的意见,说:“对,这样敌人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就会逐渐减少,正有利于我们一口一口地把他们吃掉!”
9月25日,新华社华中前线电讯稿上发表了粟裕在新四军主动撤离淮阴、淮安后的一次谈话。粟裕指出:“我军的撤出两淮,绝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侵入淮阴、淮安的蒋军,终必被歼灭在这些土地上的。”
当然,敌人至死也不会这样考虑问题。攻占两淮后,张灵甫得意忘形,大张旗鼓地庆贺“大捷”。蒋介石和他的参谋总长陈诚等人也大造舆论,通电对张灵甫“备极嘉奖”,吹嘘“苏北战事已近尾声”,等等。
这时,粟裕又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华野、山野合并”的建议。粟裕分析道:为了改变华中局势,应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进行宿北战役,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这样,使两大野战军合并,更有利于指挥作战。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非常高兴,对朱德说:“粟裕这个同志主意多嘛,你看他又给我们出点子了。”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苏中战役之前,粟裕几次提出张鼎丞为华中军区正副司令员,他提出“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指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格方面,均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职之上级;近数年,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绩卓著;且对执行与掌握党的政策,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慎重并更有利工作起见,特再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了与中共中央军委看法不同的意见: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任命他和中共中央提出对部队进行调整和改编,新四军部分主力北上山东,江南主力回到华中,华中部队应以老部队与新部队混编,成立新编制。这时粟裕以个人名义又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建议不要过分打乱各师建制。电报说:
“此次华中北调部队除3纵保持整个建制外,其他各主力师均系分别抽调。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队,今后须有较长时期方可打通思想,但对目前战斗协同配合不利(特别是华中分局领导下之部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对此问题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职为各师地区既留有地方兵团,虽将当地主力师调走,对坚持似无大影响。因此,职意应尽可能不过分破坏建制,较为有利。职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军委一局编:《华中局往来电报》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
与前面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粟裕主动提出的建议。
10月15日,中央军委给陈毅等人发去电报,同意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并对两大野战军合并后的人事安排作了明确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也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
陈毅和粟裕长期共事,关系融洽,这是人所共知的。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充分说明了两人的密切关系。
当陈毅听了这句话后,笑着说:“好嘛,当年在中央苏区,朱不离毛,毛不离朱,红军无往而不胜。今天我们也可以学学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样子嘛!”
4、 陈、粟精心研究对策
1946年11月15日,蒋介石的“国民大会”开幕,他为了以军事上的“胜利”来为其“国民大会”打气,拟订了一个对华东解放区4路进攻计划,妄想切断我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我华中主力,在年底以前“结束苏北战事”。
12月上旬,敌便集中25个半旅,30多万人,分4路从东台、淮阴、宿迁和峄县向苏北、鲁南解放区发动进攻。
很快,我军便侦知和判明了敌4路进攻部署:敌以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为总指挥。第1路以其65师、83师、25师共5个旅兵力,由第1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指挥,经东台沿通榆公路向盐城、阜宁进攻;第2路以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会同28师共5个旅,由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挥,从淮阴进犯涟水;第3路以蒋的另一支精锐部队胡琏的第11师,会同戴之奇的第69师共6个半旅,由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从宿迁向沐阳、新安镇(新沂)进攻;第4路以其第26师(附第1快速纵队),会同第51、第59、第77师共9个旅,由台枣向临沂、郯城进犯。定于12月13日各路同时行动。
“敌人杀气腾腾,表面上很凶狠,但有没有我可击处呢?陈毅分析指出,敌兵力虽有几十万,但敌人兵力相当分散,各路之间有100多里至数百里的间隔,便于我集中兵力分隔围歼;敌人对我解放区地形不熟,多数刚被我军痛击,伤亡很重,不敢冒进,而少数未经我军沉重打击的部队,则求胜心切,往往容易轻举冒进,孤军深入。这又能造成有利于我军歼灭敌人的战机。我们是不是集中力量,选择其一路,在陇海路以南先狠狠地打一仗?”
粟裕见陈毅征询意见,仔细地察看地图,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说:“我考虑,敌军这4路中有3路刚受我军打击,行动时较为慎重,而宿迁这一路中,戴子奇是三青团中委,以少壮派自诩,是蒋的死党,急于想先攻下新安镇,封锁陇海路,抢夺头功,而他的广东部队又尚未受到我军打击,骄狂轻率,胡琏的11师虽然是陈诚的看家本钱,为蒋的五大主力之一,但刚调来宿迁,对我军情况很不了解,先打这一路比较有把握,这是一;戴之奇的69师实际上除60旅和重建的92旅一部外,其余都是由马励武、殷茂林的旧部和原国防部工兵5团等临时拼凑起来的,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比较弱,容易击破,这是二;第三,宿北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我军保持主动。我的意见,是先打宿迁这一路。不知大家有什么想法?”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陈、粟司令员的意见。中央军委很快就批准了这一战役行动。
通过13、14日敌人对我的进攻,我军查明了宿迁这一路敌人的进攻部署:整编第69师率第60旅及92旅第267团、预备第3旅、第41旅为左翼,14日已进至嶂山、罗庄、邵店地区,师部位于人和圩;整编第11师为右翼,已进至曹家集地区。这时,敌第一梯队整编第69师全部及整编第11师主力,已呈扇形展开,正面、纵深为25公里左右,其后方补给仅宿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