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以女性多见,男性以乳房发育症多见,也有少数患乳癌。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于产后哺乳妇女,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是主要的病因。
[问诊要点]1.是否在哺乳期。
2.乳房疼痛何时出现、性质如何(胀痛?刺痛?)。
3.疼痛为持续性还是间断性痛。
4.有无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5.发病前有无乳房外伤或乳头被婴儿咬破等诱因。
[体检要点]1.乳房局部肿块,并有红、肿、热、痛。
2.肿块有波动感者,穿刺有脓液抽出,提示已形成脓肿。
3.大多数患者有高热,体温达39℃左右。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乳房B超可见乳房炎性改变。
3.乳房红外线扫描[诊断要点]1.哺乳期乳房疼痛。
2.局部及全身典型的炎症表现。
3.脓肿形成者,肿块穿刺抽出脓性液体。
4.白细胞计数升高。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患者是否为产后哺乳妇女,是否为初产妇。
2.急性乳腺炎典型的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
3.乳房的体检结果。
4.穿刺结果——是否抽出脓液,脓液情况如何。
5.发病的诱因。
[门急诊处理]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1.患侧乳房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净乳汁。脓肿尚未形成者,局部热敷以利炎症的消散。若感染严重、出现全身症状或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
2.须停止哺乳者,处方:
己烯雌酚,1mg×20片,用法:5mg,口服,一天3次,共2—3天或,苯甲酸雌二醇,2mg×1支,用法:2mg,肌内注射,一天1次
苯甲酸雌二醇用至乳汁停止分泌为止。
3.抗感染治疗,处方:
0.9%氯化钠溶液500ml+青霉素1000万U,用法:一天1次,静脉滴注(用前皮试)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在炎性包块未形成脓肿时,可用金黄散、鱼石脂软膏等外敷,也可用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
5.当脓肿形成后需及时切开引流。
(第二节)乳房肿瘤
乳房肿瘤的发病率占全部乳房疾病的50%左右。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甚高。良性肿瘤以纤维瘤多见,约占良性肿瘤的3/4;其次为乳管内乳头状瘤,约占良性肿瘤的1/5。恶性肿瘤的98%为乳腺癌,约2%为肉瘤。
一、乳房纤维瘤
乳房纤维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而又调节紊乱的妇女,很少发生在月经初潮前或绝经期后的妇女。
[问诊要点]1.何时发现乳房肿块。
2.肿块有无疼痛、瘙痒、溃烂等症状。
3.肿块和月经有无关系。
4.了解肿块的生长情况,要着重询问肿块有无短期内明显增大,如短期内明显增大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5.近期有无乳房外伤史。
6.有无乳头溢液,若有应询问液体的颜色和性状。
[体检要点]1.肿块好发生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2cm。
2.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3.无恶性肿瘤的特有体征,如“酒窝征”、“橘皮样变”等。
[辅助检查]1.钼钯X线片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无“毛刺征”。
2.红外线扫描为良性肿瘤的表现,肿块灰度在II级。
[诊断要点]1.青年女性无疼痛肿块,生长缓慢,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影响。
2.肿块多见于乳房外上象限,光滑,边界清楚、活动。
3.无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
4.钼钯X线片、B超、红外线乳房扫描可协助诊断。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患者月经情况。
2.肿块发生时间、生长速度。
3.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尤其是有无恶性肿瘤的体征。
4.辅助检查情况。
[门急诊处理]本病患者均需手术治疗,应将肿瘤连同其包膜整块切除,肿块必须常规做病理检查。本病患者大多在门诊行手术治疗,少数病人肿块怀疑有恶变的可能,可住院手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定肿瘤性质,若为恶性,立即行根治术。
二、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在女性良性肿瘤中占第二位。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较多,约3/4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很小,易出血。
[问诊要点]1.何时发现乳头溢液。
2.乳头溢液和月经有无关系,本病表现为非经期乳头溢液。
3.询问乳头溢液的性状,本病所致者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
4.乳房有无肿块,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体检要点]1.肿瘤较小,常不能触及。
2.较大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区扪及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多呈圆形,质软、可推动,或可扪及放射状条索,按压此肿块,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3.挤压乳头有液体流出——大多为血性或黄色液体。
4.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本病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有肿大者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辅助检查]1.乳房B超有时可见乳晕部小的块影。
2.乳头溢液脱落细胞检查可见红细胞和上皮细胞,有时可见瘤细胞。
3.X线选择性乳管造影可显示大导管内明显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可分散到远处导管,如有恶性增生,可见管腔堵塞。
[诊断要点]1.中年经产妇,非经期乳头溢液,溢液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
2.乳房触诊常无肿块,或在乳晕区扪及直径数毫米的圆形,质软小结节。
3.乳房B超、选择性乳管造影所见符合上述特征。
[病历记录要点]1.乳头溢液发生的时间,与经期关系如何。
2.记录乳头溢液颜色、扪及肿块、按压乳晕区周围是否见恒定乳管口溢液。
3.辅助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本病患者均应收住入院手术治疗。
三、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98%以上乳癌发生在女性,男性患乳腺癌极少,20岁以前发病较少,45—50岁发病率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
[问诊要点]1.何时发现乳房肿块,肿块的数目。
2.肿块有无疼痛、破溃、瘙痒等症状。
3.肿块大小、症状和月经有无关系。
4.了解肿块的变化,尤其询问短期内肿块有无明显增大。
5.询问有无以下易感因素:初潮年龄早、绝经期年龄晚、无生育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
6.有无乳头溢液及溢液的性状。
[体检要点]1.检查乳房外形乳癌肿块大者,可出现肿块表面皮肤粘连、凹陷“酒窝征”,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和乳头的改变。硬癌常使乳房缩小、变硬、乳头抬高、内陷;髓样癌可在数月内肿块显著增大、隆起。乳癌侵及胸肌筋膜,则肿块固定而不易推动,如皮下淋巴管堵塞,淋巴液回流障碍,则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2.检查乳房肿块可扪及肿块,大小不一,质硬,表面不甚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3.检查腋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痛,可推动,先为散在,渐而增大增多,互相粘连融全成团,肿块可迅速增大而破溃,形成溃疡。
4.伴随症状晚期癌细胞堵塞腋窝的主要淋巴管,可引起患侧上肢淋巴性水肿,如神经干被癌细胞侵及,则引起手臂青紫、水肿或上肢麻木及剧痛。
5.湿疹样乳癌乳头、乳晕部皮肤刺痒、灼痛。乳头表皮脱屑或发生小裂隙,出现慢性湿疹样改变。
6.炎性乳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比较局限,不久扩散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7.男性乳癌病变多在乳晕区,肿块较小,但乳头凹陷、变形改变出现较早,甚至有以乳头改变为首发症状者。肿块活动受限,质坚硬而无压痛,皮肤、胸肌较早受侵犯,溃疡、胸肌粘连发生较早。乳头溢液发生率也较女性乳癌为高。
[辅助检查]1.钼钯X线乳房摄片可见乳房肿块呈不规则形,呈“毛刺征”。
2.红外线扫描检查肿块呈现暗区,边界毛糙,灰度为III级,周围血管增粗、扭曲。
3.B超可见乳房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整齐,内部多呈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本方法较上述两项检查效果差。
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胞涂片有时可见异型细胞,诊断乳癌准确率达80%以上。
5.病理检查能确诊本病,需行肿块切除后才能进行。
[诊断要点]1.中年女性发病,可有乳房癌的易发因素。
2.乳房无痛性、单发的肿块,生长较快和月经无关。
3.肿块质地硬,表面不甚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4.可有乳房癌的特有体征和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5.X片、B超、红外线透照检查有助于诊断。
6.细针穿刺细胞检查及肿块切除活检能确诊。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肿块发生时间、增长速度。
2.肿块的临床表现,如疼痛、乳头溢液、溢液颜色。
3.肿块的体检结果,如肿块大小、质地、与周围组织关系。
4.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是否融合成团块状。
5.记录月经终、初潮年龄或绝经年龄,经期变化与肿块大小的关系,有无生育及哺乳史,有无亲属患乳癌病史,有无良性乳腺疾病史,是否有高脂肪饮食。
[门急诊处理]乳房肿块怀疑为癌肿时,应将患者收住入院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治疗如下。
1.常用CEF方案,处方:
(1)氟尿嘧啶400mg/m2,第1、8天,静脉注射(2)环磷酰胺400mg/m2,第1、8天,静脉注射(3)表阿霉素80mg/m2,第1天,静脉注射每2—3周重复,共6个疗程。
2.口服化疗药,处方:
希罗达(Capecctabine),1250mg/m2,一天2次,口服21天口服化疗药21天后,继而7天间歇期。
3.化疗后,应进行内分泌治疗,处方:
三苯氧胺,10mg×100片,用法:10mg,一天2次,口服或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依西美坦、来曲唑、阿那曲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