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临床处方手册(第3版)
14599000000053

第53章 骨科(17)

1.体型单纯崩裂不伴滑脱者,体型无异常。而一旦向前滑脱,则可出现腰向前凸、臀向后凸、腹部下垂及腰部变短的特殊外观。

2.腰痛与一般退变性疾患相似,但压痛点多较明确,并与峡部崩裂的部位与侧别相一致。长时间站立、负重及过劳后加剧,休息后可缓解。

3.根性症状大多数病例均有,其特点是平卧后即消失或明显减轻,真正由于脊神经受挤压而引起严重的根性受压症临床上不多见,马尾受压者更为少见。

4.X线片应包括正、侧及左右斜位。

(1)正位片:脊椎崩裂一般不易在前后位片上显示,除非有明显之脊椎滑脱。

(2)侧位片:较前者重要。

1)单纯崩裂者:于病节椎弓根后下方处显示一条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的透明裂隙,或是峡部变得细长,先天性者则出现假关节样外观。

2)伴滑脱者:除上述条状透明带增宽外,患节椎体前缘向前方滑动。

3)斜位片:对本病的诊断临床意义最大。

5.除非合并严重神经症状,一般不需磁共振成像、CT扫描及脊髓造影检查。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适用于单纯崩裂、无明显滑脱、临床症状较轻微者。

其主要措施:

(1)腰背肌锻炼,对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最为重要。

(2)腰部支架或皮腰围外用。

(3)避免腰部外伤、负重及剧烈运动。

2.药物处理治疗原则和处方同腰椎管狭窄症。

3.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例,尤其是病程长,劳动及活动程度受限较大者,应对手术采取积极态度。

(1)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疗效较为可靠,尤其是伴有滑脱者可使滑脱早日停止发展。

(2)后路后外侧融合。

(3)后路复位及内固定后外侧融合。

(4)后路复位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后外侧融合。

R.警示

(1)手术治疗主要是做脊椎融合术,手术内固定复位为其次。(2)术中松解上位神经根。(3)避免损伤脊髓及神经根。

二十六、颈椎病

R.诊断要点

1.局部型颈椎病

(1)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部或肩部,头颈活动剧痛而限制,严重时头偏向一侧,因常在早晨起床时发病,故常被诊为落枕,或颈扭伤。就诊时患者常用手托住下颌以缓解疼痛。

(2)检查:可发现患者颈肌紧张,一侧或双侧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X线片: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中断,此节段小关节分开,有时称为半脱位。因肌痉挛头偏歪,侧位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有重影,小关节也一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肩部、枕后部、颈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而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痛,重者可如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有时皮肤有过敏,抚摸有触电感。有的麻木,抚摸如隔层布样感觉。

(2)病史中常有颈肩痛而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

也有因一次外伤而发作,颈活动受限,咳嗽或大便时疼痛加重。有时会出现手无力,沉重感或持物不稳等,要考虑有脊髓受压并存。

(3)检查:颈活动受限,颈项肌肉较紧张,且可找到压痛点,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或胸大肌上也可找到压痛点。

(4)牵拉试验:检查者站患者侧方,一手扶患者头颈、一手握患者手臂外展,同时两手向相反方向牵拉分开使臂丛受牵拉,若患者感放射痛,或疼痛加重为阳性。

(5)压颈试验:Spurling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站患者身后,将患者头颅后伸或侧偏,下压头颅出现颈肩痛或放射痛为阳性。

(6)感觉改变试验:可测痛觉、温觉或触觉的改变,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还会出现感觉减退。

(7)腱反射:神经根型颈椎患者的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8)X线片: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伸展运动颈椎侧位片上,病变关节会出现松动,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9)MRI对脊髓和椎间盘可以清晰显示。

3.脊髓型颈椎病

(1)自觉颈部无不适,但手的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如穿针、写字会发生困难。

(2)步态不稳,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碍。

(3)检查:上下肢肌腱反射亢进,Hoffmanns阳性,可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肌张力高,重症时Babinski征阳性。早期感觉可能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感觉缺乏呈片状或条状。

(4)X线片:病变椎间盘变狭窄,椎体增生,特别后缘增生有重要性。

(5)MRI:脊髓受压可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也能显示出来。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史:常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

(2)症状: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特点,正常情况下头颅旋转主要在颈1—2间旋转,椎动脉在此处受压,如头向右转时,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供血量,使大脑有正常血供。反之头转向左时,左侧减弱而右侧代偿。若一侧椎动脉受挤压血流量已经减少无代偿能力,当头转向健侧血流量减少而患侧无代偿能力,即可引起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发作。故眩晕发作时头颅的转向为健侧,病变在对侧。

(3)X线片:正位及斜位片上钩椎关节横向突出有诊断价值。

(4)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受压椎动脉扭曲或狭窄。

(5)MRI:可显示椎动脉形态。

5.混合型

两种以上颈椎病同时存在。

R.治疗程序

颈椎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一般讲首选非手术治疗是合适的,可以先观察病情的发展,使诊断进一步肯定。但过久的观察,将延误最佳手术时机。已经手术治疗的患者,防止术后复发还要按非手术治疗原则进行保养。非手术治疗包括特殊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适应证为:局部型或轻型脊髓型颈椎病;单纯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某些神经根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但其诊断依据不足;已确有颈椎病,但患有严重的脏器疾患,不能耐受手术。

1.特殊治疗

(1)颈椎牵引疗法:(1)目的和作用:限制颈椎活动,减少负重,使病变组织水肿、充血减轻和消退;牵引使头颈部肌肉松弛,解除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负荷,有利于膨出椎间盘的恢复;在牵引下,椎间孔增大,使神经根所受刺激和压迫得以减轻,也有助于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的松解;牵引使颈椎生理弧度恢复,有利于小关节功能恢复,也能使颈椎恢复正常排列。(2)牵引技术:枕颌带是最基本的牵引工具,理论上讲,牵引时间长效果好。(3)牵引方式:有三种,卧床牵引、坐位牵引和携带式牵引。

(4)牵引方法:颈椎牵引,要达到症状缓解舒适才好:牵引的角度和方向为颈椎屈曲15°—20°;牵引重量为:卧床牵引2—2.5kg,坐位牵引6—7kg。

牵引时间应当是持续牵引不间断较好,而且要持续日夜不停最理想。

(2)颈椎制动疗法:(1)目的和作用:颈椎制动后可以使颈部肌肉休息,因疼痛而痉挛的肌肉可以缓解;颈椎制动后减少颈椎间盘的劳损,减慢退变;制动后减少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和突出物间摩擦,减少水肿而症状缓解。(2)制动方法有三种:颈托、围领和颈托支架。(3)睡长圆枕防治颈椎病:使用方法:长圆枕作为头颅的支重物要有一定硬度,长40—50cm,直径10—20cm,睡时自感舒适为好;仰卧、侧卧,在圆枕下再加一薄枕2—3cm厚,圆枕均在耳下方,侧位时枕支点放到耳下后方乳突上或下颌部,习惯后可长期使用。(4)理疗:理疗的方法很多,可与其他非手术疗法合并使用,包括高频电疗、离子导入、石蜡疗法、水疗等。(5)按摩:手法一定要轻柔细腻,由轻而重,既可避免误伤,效果也较好。

2.药物处理可应用解痉镇痛药、神经营养剂、扩血管药等,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手术后可短期使用,局部封闭也可使用。

3.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1)颈椎病累及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2)原为颈椎病患者,发生损伤时或不明原因突然加重;(3)颈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方式:(1)颈椎后路手术:采用后路手术是通过椎板切除,恢复椎管腔的容积来达到解除压迫的目的,属于间接减压。对单纯椎管狭窄是有效的,但不能切除压迫脊髓的突出物。(2)颈椎前路手术:

方法是切除椎间盘和软骨板周围的增生骨质,将椎管前壁增生或突入椎管内的骨赘刮除,或用特殊薄型冲击式咬骨钳咬除,可以及早解除压迫和脊髓的致压物,又可扩大椎管容积,特别可扩大椎管矢状径。取髂骨做植骨融合。根据病变部位,一般融合2个或3个椎间隙即可获得充分减压。

R.处方

R.警示

须注意与常见的头痛、眩晕及颈椎管内肿瘤等相鉴别。

二十七、先天性肌性斜颈

R.诊断要点

(1)早期胸锁乳突肌内有肿块,以后呈条索状挛缩。(2)头偏向患侧,下颌抬向健侧,颈部向患侧旋转,朝健侧活动受限。(3)双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可引起双侧肌性斜颈,非常少见。临床表现为颈部位于正中,但短缩、下颌上抬、面部向上倾斜。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手法矫治:新生儿可在医生指导下,由母亲手法操作进行矫形。第一步:将病儿头部拉向健侧,使健侧的耳朵接近肩部;第二步,使患儿下颌转向患侧肩部,每一步牵拉15—20次,每日操作4—6回。

2.手术治疗手法矫治无效,以及就诊时年龄超过1岁者,可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胸骨头及锁骨头)。较大儿童、畸形严重者,可在乳突下方再做切口,切断胸锁乳突肌在乳突上的止点。为了保持该肌的外形,也可行Z形延长术。术后头部牵引或石膏围领固定头部于过度矫正位6—8周。

R.警示

1.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颈椎先天性畸形,如半椎体、先天性短缩等;(2)外伤性颈椎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3)炎性病变,如颈椎体炎、颈淋巴结炎等引起的胸锁乳突肌痉挛;(4)视力障碍引起的头部倾斜等。

2.尽早治疗,效果良好。

二十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R.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年龄不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不同。6个月以内的婴儿,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下肢不等长,大腿外展受限等体征并不明显。X线片对新生儿诊断帮助不大。

2.临床检查

(1)奥托兰尼(Ortolani)压法:病儿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其骨盆。

另一手握住膝部使成90°,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其余四指尖对着大粗隆。轻轻外展下肢,手指尖将大粗隆推向髋臼。髋关节脱位时,检查者可以感到股骨头滑进髋臼或听到弹响。

(2)巴罗(Barlow)法:体位同上,检查者一手固定病儿骨盆,另一手拇指置于大腿内侧,其余四指置于大腿外侧,轻轻内收下肢,用拇指沿纵轴方向向下压大腿内侧,引起脱位。然后外展下肢,又可复位。该方法多用于检查半脱位和后脱位。

病儿行走后,临床症状明显,如会阴部加宽,行走跛行,或出现“鸭步”,患肢外展受限,内收肌紧张,而下肢不等长等。加里阿齐(Galeazzi)或阿里斯(Allis)征阳性,即患者平卧、屈膝90°,两足平放检查台上,二踝靠拢时,两膝高低不等。川德伦堡(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即患者单腿站立,另一腿屈膝屈髋抬起。正常站立时对侧骨盆上升。脱位后,股骨头不能抵住髋臼,臀中肌乏力使对侧骨盆下降。

3.X线检查出生后4—6周X线片可显示髋臼发育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X线片是诊断和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时常用的一种可靠方法。

(1)泼金四方格(Perkinsqare):Perkin垂直线和Hilgenreiner水平线(Y线)的交线将髋臼划分成四格,股骨头骨化中心在内下格为正常,在外下格为半脱位,在外上格为全脱位。

(2)髋臼指数:自髋臼外缘至髋臼中心作一连线,与Hilgenreiner线相交成锐角,称作髋臼指数。正常新生儿髋臼指数小于30°,全脱位者达30°以上。

(3)沈通(Shenton)线中断:正常耻骨下缘之弧形线与股骨颈内侧之弧度相连形成圆滑的抛物线,脱位时此线中断。

(4)中心边缘角(CE角):将两股骨头中心线连成一水平线,自股骨头骨骺中心向髋臼外缘作连线,再从股骨头中心向水平线作一垂直线,两线相交之角为CE角。正常为20°—25°。小于15°表示股骨头向外移位。

4.B超检查可清楚地看到股骨头软骨与髋臼的解剖关系,从两个不同平面观察半脱位还是全髋位。这种无放射性损伤的检查,对新生儿和大规模普查是非常有帮助的。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由年龄、髋关节病理改变程度、是单侧还是双侧,以及性别来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1)Pavlik挽具:适用于出生后至6个月以内的婴儿,成功率为85%—95%,对畸胎型髋关节脱位没有帮助。

(2)外展支架:适合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使其髋关节逐渐外展而复位,常使用的支架有VonRosen支架,通常使用6个月可使髋关节恢复正常。

(3)牵引、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适合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或外展支架治疗失败的病例。

2.手术治疗

(1)适合上述手法复位失败,或早期没有治疗,行走后就诊较晚的病例,以及畸胎型髋关节脱位,年龄不满3岁者。

(2)对3—8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儿童,髋关节周围的病理改变逐渐加重,治疗比较复杂。

1)Salter髂骨截骨术:该手术是用来改变髋臼方向,使髋臼以耻骨联合为支点向外、前、下方向旋转来覆盖股骨头。适合于3—6岁髋臼发育不良,轻度半脱位的儿童。髋臼指数在45°以内,髋臼容纳股骨头2/3,在复位后中立位稳定。

2)髋关节周围截骨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适用于髋臼发育不良、髋臼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切开复位后不能覆盖股骨头者。年龄以男孩14岁,女孩12岁以前做为好。

3)骨盆内移截骨术(Chiari手术):该手术适合于4岁以上,包括成人的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4岁以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切开复位时由于头大臼小仍不能得到同心圆复位者或作为其他手术方法失败病例的挽救手术。

4)Steel三联截骨术:年龄超过8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患者,已经不能通过Solter、Pemberton或Chiari手术获得复位和稳定的髋关节。通过坐骨、耻骨上支和髂骨三处截骨,可使髋臼更自由地改变方向,从而获得复位稳定的髋关节。

R.警示

应注意与炎症后髋关节脱位、痉挛性髋关节脱位及麻痹性髋关节脱位相鉴别。

二十九、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R.诊断要点

大多数病例在出生时即有明显的前足内收、内翻,后足内翻跖屈,跟腱挛缩、距舟关节半脱位等。畸形的程度不一。病儿一般很少有临床症状,即使畸形严重,病儿也并不感到有什么不便。至少小儿走路后,畸形才逐渐加重,开始用足尖或足外缘甚至足背行走、步态不稳。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手法治疗: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出生后即可开始,手法必须轻柔,稳定有力,防止发生骨折。方法如下:

1)一手固定足跟,另一手捏住前足外展,以矫正前足内收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