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4585600000024

第24章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3)

二、城市化与人力资源城乡再分布:城市化滞后问题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也不同。在工业化之前,商业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初期,传统的大机器工业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后工业化时期,现代工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外学者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当人均收入从200美元左右增至1000美元时,平均工业产值就从占GDP的18%增至30%,而城市化水平则从20%增至50%。城市化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城市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客观上就是人力资源由乡村流向城镇的过程。二是城市产业政策的影响。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集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不仅导致了城市建设中的“重生产、轻生活”的倾向,而且使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为降低,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其次,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影响。长期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就业政策,使得长三角人口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脱节,城市人口的发展壮大不是靠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集聚,而是由城市自身自然增长现实的,这与国际城市化经验很不一样。所有这些,都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必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长三角人口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一样,主要是城市化滞后的问题。表现在两点:一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滞后于非农化。如果以美元计,2000年长三角人均GDP为2207美元,在钱纳里标准结构中属于“人均400美元”档,其对应的城市化率为49.0%。如果以此为标准,2000年长三角的城市化率为57.84%,不算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但是,一个国家GDP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由于商品化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是不能完全以汇率来计算的,而应以购买力平价指数(PPP)换算,因此按购买力平价指数2000年长三角人均GDP为4303美元,属于标准结构“800美元”档,所以城市化程度应该达到60.1%左右,由此看来还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长三角人均GDP从1990年的3116元增加到2000年的18248元,增长了4.86倍,扣除物价上涨后净增长42.13%,年均增长4.21%,而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35.45%增长到2000年的57.84%,增长了22.39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弹性为0.53,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800美元”档的同类地区,这也是以往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一个反证,即城市化进行补偿性增长。

(二)城市化与非农化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城市化速度很快,1990-2000年城市化每年以2.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与从业人员非农化相比,滞后程度还是很大的。据“五普”数据计算,2000年长三角城市化率为57.84%,而非农化率平均为70.13%,城市化滞后非农化12.29个百分点,在16市中滞后程度居前5位的是嘉兴(30.7个百分点)、无锡(23.91个百分点)、宁波(22.91个百分点)、苏州(22.53个百分点)、湖州(21.56个百分点)(见表5‐9)。非农化也可以看做是“隐形城市化”,即在农村人口集聚区出现了很多非农产业,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与城市人口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统计上不看做城市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也位于郊区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非农化,是极不利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也将给城市化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实质上与城镇地区没有两样,但是由于以前城市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不合理,把相当一部分本来应该城市化的人口挡在城市的外面。过去一二十年掀起的农村建房热,正是城市化滞后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后果。对于大批已建房的农民来说,要再付出巨大的代价迁居城镇,显然是不容易也是不愿意的事。

尽管小城镇户籍管理已经为农民进城打开了方便之门,城镇人口容量也相应有所提高,由于城镇户口不能给农户带来实质性的实惠,因此有许多农民不愿意到城镇落户,而愿意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并且由于征地时能得到一笔较丰的补偿金,还出现了自理口粮户城镇人口返回农村的现象。这就给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和高昂的成本费用。

三、产业同构对人力资源优化的影响

(一)产业同构问题分析

衡量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可以采用区域行业分工指数来判断。

其中:qij、qik表示区域j、k的i产业产值,qj、qk表示区域j、k的工业总产值。如果区域j和区域k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即i行业在本地区产业中所占份额相同或相近,则指数Sjk趋于0。如果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毫不相关,则Sjk为2。因此,0≤Sjk≤2。当Sjk值越大时,两地区分工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互补性越强;当Sjk值越小时,同构性越强,行业区域竞争越强烈。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同构性。其中,同构性最大的是杭州-苏州(0.4534)、上海-南京(0.4635)、苏州-无锡(0.4721)和杭州-无锡(0.4881),从分布来看,同构性具有显着的空间特性,即:

区域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上海的同构性更加明显;毗邻区域的同构性,主要是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行政区内城市同构性,江苏和浙江两个省级行政区内的城市同构性更明显。具体地说,杭州湾以南三市(宁波、绍兴、舟山)与其他各城市的专业化分工很明显,其中与上海及苏锡常地区的差异最大,与苏中南地区的差异次之,而与杭嘉湖平原的分工程度较弱。这是因为同处同一省级行政区内的城市,其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成长的市场环境相类似的缘故。同时由于空间距离的影响,使得毗邻地区在产业政策、知识和信息辐射等方面的作用,使它们具有较大的趋同性。与1997年相比,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同构有所降低,其区域专业性明显加强,如1997年长三角地区行业分工指数一般在0.4~0.6左右,最小的为0.358,而到2002年则最小值为0.4534,较1997年有较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