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云: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南怀瑾先生对孔子所说的“为礼要敬”是这样理解的,这种敬并不是只限于下级对上级行礼要恭敬,上面对下面的爱护也包括在礼的范围之内,而且都要敬,就是都要做到诚恳、真挚,不真诚没有用。
南先生可谓一语道破了人际相处的原则———以诚为本。这一点对我们现代的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提醒。现代的企业或公司领导者常常强调,下属对企业、对公司、对上级要忠诚,然而,却很少有领导者认识到对下属也要以诚相待。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相互的,所以,要想你的下属对你、对你的企业忠诚,首先你也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人才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等到急需时才开始招揽,既来不及,也无法显示诚意,更何谈夺其心而为己所用呢?领导者应该掌握“欲夺其心,理当卑身虚心,诚心待人”的制人攻心之要诀。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非常好客,各养门客数千,其中,真正尊士识土的要算魏国的信陵君。
信陵君,魏国公子,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昭王死后,无忌之兄安厘王继位,封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他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因此,即使在数千里外的士人也争来投靠他,宾客有3000人之多。当时,各诸侯国正是因为信陵君贤而多客,才不敢加兵于魏。
信陵君卑身虚心待士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他和隐士侯赢的结交。
侯赢是大梁夷门的看门人,年已70岁了,是个隐居的贤土,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才,便亲自前往拜访,并送给他厚礼。侯赢不肯受礼,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决不因穷困而受公子财。”
信陵君特意为侯赢摆了丰盛酒宴,并请了很多宾客。同时,他空着车上左边的座位,自己赶车前往迎接侯赢。侯赢上了车,毫不谦让地坐在上座,想以此试探公子的态度。这时,他见公子赶车更恭敬了。
车骑经过一段路,侯赢对公子说:“我有一位朋友在市场里,想顺道去看看他。”
于是,公子赶着车进入了闹市,侯赢下车去会见自己的朋友朱亥,故意长时间地跟他谈话,斜眼看着公子的表情,而公子却和颜悦色非常耐心地在等着。
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已坐满堂,正等着公子来举酒。市人都观看公子为侯赢执辔赶车。随从人员都在暗中骂侯赢。侯赢见公子颜色始终不变,才向朱亥告辞上车。
等到了家里,公子把侯赢请到上坐,介绍给宾客,宾客都很惊讶。酒过三巡,公子起身向侯赢祝寿。侯赢对公子说:“今天我太烦劳公子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而公子亲自为我赶车迎接,不该停留公子也停留了。可是,我却是想给公子带来一个好名声,所以让公子长时间站在市中。人们都把我当做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礼贤下士的明主。”
他又说,“我所访的朱亥也是个贤者,他隐居于屠间,世人不知道。”
侯赢这样做,不仅是试探公子能否尊士,也是为宣传公子尊士的声誉。而途中访朱亥也使公子能与贤者结交。后来侯赢与朱亥在公子救赵之战中导演了著名的“窃符救赵”。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盲目无知耍聪明,总是自以为聪明而逞能,往往在没有看清事情的全局,就通过耍些小手段、小伎俩、小心计来展示自己的聪明,虽然偶尔一两次可以侥幸成功,但最终却会洋相百出、自讨没趣。
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对聪明人来说,是这样。如果你本不聪明,而故作聪明状,那就更不是滋味了。因为你会由此而玩弄了你自己。古人说:“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的屏藩”。意思是说,声色可能迷惑不了意志坚强者,但是,人的偏见、陋习却是很难自觉。自作聪明的危害大于声色犬马的诱惑啊!真正聪明的会使自己的聪明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他一定会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于他。
事物是复杂的,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卖弄点小聪明,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多点踏实,多点考虑,应是自作聪明者的座右铭啊!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
培根先生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例如有的人似乎特别善于保密,但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的诡计还多。凡这种人,在任何事业上都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的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无比深奥。一个不知道“激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到自己头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妙写照,最后只能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耍小聪明的人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这把剑随时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那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它能让人玩得耳红心跳,初次让人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连自己也玩进去,然而最可悲的是,耍小聪明的人最终也不知自己的劫难从何而起,他们永远不会总结教训。
从前,有两个人结伴穿越沙漠。走了一半路途的时候,水喝完了,其中的一个人因为中暑而几乎不能行动。于是,身体比较健康的那个人决定把中暑的同伴暂时留下来,自己去寻找饮用水,然后带回来给同伴喝。
这个人临走以前把一支枪留给同伴,并且一再叮嘱说:“枪里有五发子弹,我走以后,你每隔两个小时向空中开一枪,枪声会指引着我前来与你汇合。”说完,就满怀信心地找水去了。
躺在沙漠中的中暑者在同伴走后心中充满疑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根本就没打算回来救我呢?
到了傍晚的时候,枪中只剩下一发子弹了,可是找水的同伴仍然没有回来。中暑者心中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相信同伴不会回来了,自己不久就会死在沙漠之中。他开始设想,自己死后,甚至不等到死掉,秃鹰就会飞过来啄食他的身体……想着想着,他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在绝望之中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入了自己的太阳穴。
最后一声枪声响过后不久,去找水的同伴带着水赶回来了,他还带来了一队骆驼商人,不过,等待他们的只是中暑者的尸体。
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的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多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凤姐“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
凤姐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在背后遭骂挨咒,劳心竭力,绞尽脑汁,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会使她倍尝苦楚。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人缘好,以及中年时儿子的功成名就。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甚至连自己的丈夫也数落她,背叛她,她实在是活得好累好苦,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爱耍小聪明。
所以说,对于有才之人,我们应把姿态放低,虚心向他们请教,诚心和他们交往。古人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这句话不无道理。这里所说的“诚”,就是真实无妄,实实在在没有虚假,没有装饰,所以叫诚心。孟子曾说过“人天生存诚”,但这种诚必须经过修养才能达到,因为出于各种动机、诱惑,人往往不诚。所以,诚为制人之本,攻心之本。
国学话谋略
聪明是人的一种长处,但聪明也会让人傲了心性,进而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真正聪明的人会使自己的聪明深藏不露,会让别人猜不透他,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自己的聪明。卖弄小聪明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我们做人,还是应该多点脚踏实地、多点实际考虑,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