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14563800000034

第34章 得与失孰病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与人合资办了个“义利行”做生意。“义利行”刚开张时一切还算顺利,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天中午,在舟山做生意的合伙人突然出现在南怀瑾的面前,面如土色,一副狼狈相。他从舟山回来,刚下船,就向南怀瑾报告:国民党要撤退,三条做生意的船被征用,用来运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三船汽油被烧掉,损失黄金三千两。他觉得很惭愧,对不起南怀瑾。

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不但将“义利行”的老本通通输光,还搭上别人的血本。谁遇到这种事都不可能若无其事。然而,当南怀瑾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现得很镇定,就像他一生对待钱财的态度那样,他对这位合伙人说:“没有事,不要紧,你先回家去,洗个澡,睡一觉,生意的事明天再说。”

其实真到了“明天”,南怀瑾也没有什么高招可以起死回生。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有钱的老板,变成一个穷光蛋,甚至要靠典当衣服来维持生活,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从这里可以看出,“义利行”的破产,对于他而言确实是一件利益攸关的大事,他竟然能泰然处之,堪称“不患得失”的典范。

南怀瑾先生听到坏消息时,之所以如此镇定,一方面是性格因素,另一方面正说明了他并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如果换了一个经常“患得患失”的人,必定要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可。

南怀瑾曾经说过:有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患得患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

楚庄王时期,庄王有一张宝弓不见了。当时的宰相、大臣们惊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国人都非常震惊。为了找这张弓,弄得全国鸡犬不宁。这事被楚庄王知道了,便告诉部下说:不要找了,我丢了一张弓,他得到了一张弓,不是不得不失吗?我用跟他用有什么不同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我们自己人呀,这没有什么不好呀!部下听到了很高兴,都认为楚庄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国君。

故事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方面,如果从这种哲学思想来看,便没有什么得失之分,当然也无所谓吉凶了。但大多数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这只是少数圣人们才有的开阔思想,而这种思想确确实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应学习的一种思想,也是所要拥有的一种心态———淡看得失。有了这种认识,也便没有了吉凶的困扰。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居家,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受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是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得到的还是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害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兵法中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这里所说的“狐疑”,就含有“患得患失”的因素:既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进攻怕敌人抄了后路,防守怕敌人断了粮路,后退又怕中了埋伏,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过于计较得失,结果往往能打赢的仗也会打输。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事情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条件不够、机遇不好,而是因为患得患失,以致心态失常、行动走样,无法发挥出正常的能力。

南怀瑾先生也认为:不与人争,处处忍让,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按照因果法则,是处处体现“合”的心,日积月累,培养了无量的福德。你听说过有福的人会被人欺负吗?会被人欺负不能够说是有福气,因此肯吃亏的才是聪明人啊!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这并不是一种普通的人生态度。从佛教角度讲,这是一种很有道理的因果论。

实际上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了能换来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国学话谋略

实际上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了能换来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