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东电是日本的罪人 (1)
在福岛核事故中,除了几十位英勇的员工以外,东京电力公司(简称东电)的表现已经不是差强人意可以形容的了,可以说是陷入全面的信任危机,其对日本国民乃至周边国家,都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在安全设计上,既要考虑到抗震能力,也要考虑到防洪能力。不幸的是,日本这次不但遭遇了9.0级地震,还遭遇了由地震引发的海啸。但这并不必然地会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群堆核电事故”。
问题还在于人祸。
作为全球最大的民营核电商,在核能占全国电力供应份额超过1/3的日本,东电的核电站供应了全国一半的核能发电量。但正是这家担负着日本安全重任的公司,在地震发生后爆出的,不是社长“失踪”两周,就是副社长喝花酒,以及一连串特大数据瞒报、误报等丑闻,导致市场信心大崩溃。
福岛核电站的脆弱,是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福岛核电站是行将退役或者说本可以退役的核电站。在此次日本核电事故之前,全球曾发生两次著名的核电事故,分别为1979年的美国三哩岛核电事故和1986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使得全球在核电技术和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警醒和提升。
遗憾的是,福岛核电站建于这两次事故之前(1971年),属于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期间的核电技术。在设计上,这座核电站未能吸取两次核电事故的教训,设计的安全基准更低。
更可恶的是,为了效益最大化,目睹着机组的诸多老化迹象,东电却依然固执地让其继续服役,甚至准备延迟到2031年。而在德国,一旦机组出现老化迹象,就会立即关闭。更何况,东电的诸多机组此前出现过多次事故,可谓危机四伏。还是在2007年日本发生地震后,这家公司就曾在类似的核泄漏事故上对事态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东电的自私,则直接导致形势失控。
3月11日下午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6台机组在第一时间自动停堆,这说明核电站设计上的抗震能力发挥了作用。
在核反应堆停止后,产生的热量依然会诱发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大约在几天时间之后,核心最终会冷却下来。
为了消减这些余热,核电站需要利用冷却系统,但遗憾的是,支持冷却系统的应急柴油发电机启动后不到1小时,就遭遇海啸袭击,应急供电设施全部被损坏,使得福岛第一核电站仅能依靠备用的电池进行冷却。而这些电池的供电时间只有8个小时。
这是性命攸关的8小时,也是日本核危机曾经有过的最佳的救援时间。
但遗憾的是,东京电力公司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日本政府也失去了最佳应对时机。
在日本核危机爆发之初的几个小时里,东京电力在决定是否使用海水冷却反应堆方面犹豫不决,因为它担心,如此一来可能让花费数十亿美元建起的核电站毁于一旦。
换句话说,这边是数十亿美元的可能损失,那边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东电,作出了极其自私和无耻的选择,而最终证明,它什么都没保住。
东京电力公司的犹豫,被媒体和业界视为私人公司的“特点”,作为全球最大的私人核电公司,日本政府仅在其中参股,这也许是更为致命的。
在核电这种具有极大安全考量的项目,日本政府的选择,是私有化。这就注定了当发生危机时,政府会显得乏力,而企业则更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考虑作出最坏的选择。
这种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如果也可以放任私人管理的话,那么,军队和警察,乃至一些国家的核武器,是否将来也可以私有化?
一蠢阉百智。
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了。在电池电力失去后,由于东京电力公司仍未能安排好可衔接的冷却设施,只好通过打开阀门泄压为自己争取时间,而蒸汽中的放射性物质就这样被排放到了外界。
3月12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爆炸。万般无奈,东电才想起来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降温。对此,安全专家指责说,如果在备用电池用尽之前就下决心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则福岛第一核电站虽然会从此退役,但这次事故绝不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一边是电站的退役,另一边是生态的破坏、国民的生命和健康付出惨重代价,地区经济受到巨大伤害,其他国家民众的生活、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孰轻孰重?
选择是必然的,当权力掌握在私人特别是自私的公司手里,它所能做出的选择,就多半会是东电这样的了。
这也凸显了日本的窘境,私人企业和财阀,对政府乃至社会的控制,超出人们想象。而美国人,也确实应该感激一百年前的西奥多?罗斯福,正是他和进步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们,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寡头,并且扛起了反垄断的大旗。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首相竟然是看电视才知道出现核危机的。
在这场核灾难中,东电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完整,遭到了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批评。让首相菅直人感到郁闷的是,他本人是看到电视才知道出现了这一危机,而东电方面迟迟没有向政府通报。
在一定程度上,菅直人是被东电忽悠了。事故发生后,东电出于自身考虑,一直在安慰首相和政府,情况是能控制住的,结果也使得日本政府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然的处置,甚至于还在最初阶段婉拒了来自其他核大国支持的好意。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出现问题后,东电向民众和政府通报这一信息滞后了几个小时。在新闻发布会上,东京电力公司还继续着此前丰田公司的那种避重就轻做法,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媒体嘲讽地说,东电“在提供事实时十分简要,而在转移话题方面则滔滔不绝”。
东京电力公司发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信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一些重要指标的表述上很不明确,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人士称这些信息“不知所云”,甚至存在错误信息。这一切,都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的判断。
令人遗憾的是,震后,美国方面迅速派出“里根号”航母参与救援工作,但由于不掌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信息,导致该航母17名机组成员辐射超标,不得不转向停靠在其他地区。
也许是过于相信私人公司了,日本政府方面的应急明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外部应急系统严重缺位。
在福岛核电事故当中,地震和海啸摧毁了核电站内的冷却系统,日本政府虽然调集救援队伍和装备赶赴现场,但由于救援队伍对核电不够熟悉、装备与核电站的接口不匹配,使得救援队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有效救援。
对此,日本防卫省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折木良一的解释是,对于自卫队来说,参与核电站事故的处理,还是从未有过的事,因此,在许多方面没有经验,需要谨慎行事。
但问题是,没吃过猪肉,总还见过猪跑吧?
任何推诿都是无力的。一个国家,当它下决心建设核电站这样效益惊人但风险也大得吓死人的工程时,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没有哪个国家会点儿背到隔三差五就遇到核危机。这意味着,更多的经验,不是来自亲身体验,而是从历史教训中总结,从其他先进国家那里学习。从危机防范,到危机应对,都必须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换句话说,日本如能将发展武力的热情匀出来一小部分,用在核危机防范上,以日本人的精明和认真,此番福岛危机就不会是这样局促和无可奈何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正视历史的人,迟早要犯下巨大错误。如同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否认,日本在曾经的核危机后,也未能很好总结,终于导致此番的灾难性局面的出现。
还是在2004年8月9日,正值日本长崎市民纪念的第59个“原子弹被爆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福井县的美滨核电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其3号反应堆涡轮机房内忽然喷出大量高温高压蒸汽,蒸汽喷发的情景就像“钢针刺破了气球”一样猛烈。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国民恐慌。
很快,核设施的老化问题就浮出了水面,冷却水管的腐化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美滨核电站的设备属于加压水型轻水炉类型,与此相同的类型占了日本全国核电站总数的近一半,设备老化的安全隐患非常严重。日本媒体呼吁,暂时中断具有类似情况的电站的运行,进行彻底的检查。但遗憾的是,彻查最后还是走了形式。日本也为这种走形式,付出了惨重代价。
安全意识不强也是出现事故的一个原因。事实上,1991年,美滨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就曾发生蒸汽发生器水管断裂,大量辐射性冷却水流入了二次循环的冷却系统,辐射能还扩散到了空气中。3号反应堆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发生了辐射性冷却水渗透的事故,但这些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后来,关西电力公司不得不承认,反应堆运行27年多一直都没有更换冷却水管道。对管道内壁厚度应有的超声波检查,从1976年起就没做过,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对此,忧心忡忡的日本媒体指出:只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性的做法不仅会失信于民,而且会带来更大的相关经济损失。媒体和民众由此要求小泉政府,务必进行深入调查,并彻底检查所有核电站,保证核能的安全利用。
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小泉,注意力还在与中韩等国较劲上,从而错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换句话说,小泉当年如果能以美滨核电站为教训,全面检查和总结日本核电发展,也许福岛危机,就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历史总是以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注意风险,往往只是在我们太过无所谓、甚至还有些放肆地对待这种好意时,才会给人类更难忘,也更难以承受的教训。也有长记性的人和国家。
在福岛核危机出现后,全球核电行业受到强烈刺激,不仅核电股票暴跌,而且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反对发展核电的抗议乃至示威活动。
饶有意味的是,同样的危机,带给各国不同的警示。法国与德国不仅在利比亚战争上态度迥异,在核电问题上也有着惊人的差别。
法国萨科齐政府在“归因”后的选择,是继续硬挺核电,但暗度陈仓,寻找海外出路,结果利比亚便成了最近的出路了;而德国,则是加速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扩建电网输送绿色能源,并寻求最终放弃核电。这一宣言,让世人对德国人和默克尔这位女中豪杰刮目相看。
换个角度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各国在比拼国力和发展速度之外,其实也在比拼领导力,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能力和眼界。在这方面,俄罗斯和德国都走在了前列,相比之下,日本的领导,与其全球GDP排位,就明显不是一个档次。
日本当下的困局,与近些年政治家的积弱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在中曾根康弘之后,日本就很少有能孚众望的领导人出现,而且大多都很“短命”,以至于在2006年至2011年间,几乎每年换一位首相。
相比之下,小泉纯一郎可以说是一个奇怪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