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39

第39章 反恐更要反贫穷 (2)

第二十二章 反恐更要反贫穷 (2)

在这种仇恨和不信任的气氛中,尽管有些人相信,复杂的外交努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如果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看到以色列军事战略家的想法,他们会感到很绝望,因为以色列军方已经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事实上,对于巴以平民来说,无论冲突持续一年、两年、五年还是十年,都是一场噩梦,一场漫长的噩梦。其间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心灵代价是不可估量的。

这种僵局,用美国媒体的话说,正在演变为一种杀人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双方都想把对方消灭,但又都无力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一方强大到可以完全压制对方,这也使得双方的争斗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现实的结果,这也意味着,这种游戏会继续下去。

在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看来,谈判都是“皇帝的新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杀死尽可能多的犹太人,逼着犹太人撤出定居点。

以色列的目标则是压制极端分子肆无忌惮的举动,直至他们的活动以某种方式走向自我毁灭,或者被阿拉伯社会以自内而外的方式击垮。因此,以色列目标显得相当现实:不是实现什么永久性决议,而只是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地忙着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

这好像就是一场血色的对话。

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说:如果你们不放弃自杀炸弹和停止射击,我们将更严厉地打击你们。

巴勒斯坦人回答道:如果你们继续占领和镇压我们,伊斯兰极端主义武装的成员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将会有更多的自杀炸弹送给你们。这里的气氛压抑得使人想跑掉,紧张得令人窒息而跑不掉。

在观察家看来,这场游戏不是消耗战,而是信心之战,是一系列的心理交锋,目的是“改变双方在士气上的力量对比”。这是变相的囚徒困境,就看谁先被吓倒,谁先扛不住来自内部的压力。问题是,巴以双方都比对方显得执著和意志坚定,这也使得这种消耗战持续经年。其间付出的代价,不仅有生命和财产,更有发展的机遇。

2009年1月,一份《中东冲突的代价》的报告发现,如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过去二十年间没有一直冲突不断的话,两国国民的富有程度将是现在的两倍。

换句话说,有一倍多的资产,就这么折腾没了。

往事不堪回首,因为我们曾经离幸福只有咫尺之遥。

因那部经典影片而闻名的卡萨布兰卡,是个神秘的、充满悬念的地方。

不仅如此,1994年卡萨布兰卡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帮助中东打开商业的大门。

在宽容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热情组织下,卡萨布兰卡不仅迎来了各国的官员,还迎来了1000多名私有经济的领导人,包括150名美国商人。

卡萨布兰卡会议的主旨是要“将政府间和平转化为人民间的和平”,为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私人伙伴间的贸易和投资。会议的一个具体成果是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建立7500万美元的投资基金,推动建立一个地区旅游公司。

当时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坚信:经济发展有助于增进政治和社会和解,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政治和解。中东形势看上去如春暖花开一般。

在接下来的安曼会议上,气氛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埃及外长穆萨突然发表强硬的演讲,呼吁该地区不要“冲向”与以的关系正常化。

约旦的侯赛因国王站了出来,以他善辩的口才即席回击:如果和平对地区人民来说意味着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不仅是冲向和平,而是跑向和平”。之后,再没有别人支持穆萨的演说。埃及商人公开批评穆萨并和以色列人做成几笔交易。穆萨后来私下里表示道歉。无论如何,开倒车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

但好景不长,随着拉宾遇刺及内塔尼亚胡上台,风向完全变了。历史真的开了倒车。

即便如此,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克里斯托弗还是在1996年开罗经济会议上大声疾呼,“太长时间了,这个地区被冲突和战争所破坏,为官僚主义的效率低下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所阻碍。如果它要走向繁荣,它就面临着双重挑战。

为了有效竞争,这个地区绝不能只缔造和平,它必须改革”。

在他看来,这个地区需要开放市场,惩治政治腐败,除去官僚主义的瓶颈和规则障碍。这些东西长期以来吓走了投资者并消耗了宝贵的资本。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冲突使资金和财富望而却步。克里斯托弗坦言:“美国公司不害怕冒险,他们是靠冒险发展起家的。但如同任何地方的严肃公司一样,他们需要信心,也就是对可以使它做生意的商业环境的信心。”事实是,中东冲突的确使许多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逃离了这一地区。仅在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间,从中东和北非流出的资本就超过了1800亿美元。许多中东国家的资本也投向了海外。这是最具破坏性的趋势。

战争的成本是巨大的。在持续不断的军事冲突中,不仅巴以和平进程受到影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经济也遭受重创。没有哪一方能真正幸免。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加沙乃至其他地方的炮火,带来的不仅是同胞的死难,也是生计的艰难。年复一年的冲突,使得巴勒斯坦经济陷入极端的困境中。

仅2000年至2005年,巴勒斯坦损失的潜在经济收入就高达84亿美元,相当于其经济总量的两倍。

旅游业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9年,旅游业占巴勒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的10%,但是2008年,这一比例只有4%。但就是这样,短暂平静带来的旅游业复苏,还是被2008年年末的以军进攻加沙打破了。

作为反面例证,一旦中东出现稳定局面,旅游业很快就复苏了,仅仅旅游业的复兴,就能使巴勒斯坦经济增长2%。事实证明,一旦巴以冲突升级,不仅旅游业受挫,而且失业率会大幅度上升,许多商家都会因此关闭。

在以色列一边,一遇战乱就会导致旅游业收入的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外国投资也会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商人,会拒绝在以色列做生意,因为人们不喜欢把他们的钱用在“可怕的地方”。不仅如此,高额军费还导致了财政赤字,而后便是:出口下降,失业增加,股市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的国民情绪屡遭打击,也使得务实的以色列商人和平民对以色列政府的不满情绪随之增强。于是乎,政府就会有所收敛,巴以往往就再现短暂和平。

周而复始,情况相似得都让人牙疼。

真的很可惜,中东和北非到处是宗教古迹,如果以前关闭的边界打开,如果和平态势能够稳定下去,将会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拥进来,连带着,会有更为巨大的商机被挖掘出来。曾经美丽的希布伦在变成废墟后,仍然可以重新美丽起来。

好在,长年累月的折腾和浩劫,已使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意识到,在矛盾与冲突的“持久战”中,没有胜者。除非双方走出以牙还牙的心态,和平与繁荣永远不会到来。

巴以及中东为战争付出得太多了。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它们可能会错过最好的发展机遇,而这些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追赶和换回。中东的希望在于和平投资。

商业是把抽象的和平希望转变成为提高百姓寿命和生活具体利益的途径。

通过使个人和团体与和平利害相关,通过深化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人民和国家间的真正和平所铺平道路。通过用新的高压电网和交通以及燃气管道于各国的边界交叉纵横,使地区经济联在一起。从而最大可能缓解危机,减少敌意,增加战争的成本。

很明显,和平进程必须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同时进行。

在人们谈论和平进程时,不能忘记的是,是经济发展所能带来的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巴以双方因和平而受益的深切体会。相信在两败俱伤的现实和经济合作的美好前景面前,巴以双方最终是会作出正确的选择的。

而拉宾们的鲜血,也不会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