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15

第15章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四大不懂事”

第十章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四大不懂事”

曾经有人编过“N大不懂事”的段子,用在这里,霍氏至少在四大方面招普京恨,说他“四大不懂事”,也真的没埋没他。

第一大不懂事,是花钱折腾领导。

对普京来说,2004年总统选举非常重要。毕竟,普京的第一个总统任期,有叶利钦“禅让”的味道在里面,而2004年大选才真正能说明他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蓄意的敌对行为,都会被当做政敌处理。

可不懂事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扮成了普京连任的拦路虎,成了不折不扣的倒霉孩子。

其实,霍氏自己并不想2004年参选,但一半是为了练手,一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操控力,霍多尔科夫斯基早早地就赤膊上阵了。在他眼里,钱曾经帮助他买通了无数人,并最终成了首富,现在和将来,也一样可以帮他搞定一切。真是因钱起飞,也因钱坠落。

得瑟害死人。

也许真是钱多了撑的,自己不参选,却拿大笔银子掏出来资助当权派并且是民意鼎沸的政治家的对头:国家杜马中的两大反对派——左翼反对派俄共,右翼反对派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集团。

当然了,霍氏还是有图谋的,就是希望在议会内形成他能操纵的多数派,甚至将来可以“合法”地推选自己为总理,同普京争权。这里,最搞笑的是以“政治观点自由”为借口,让自己的副手去关怀俄共。而在叶利钦时代,他曾坚定地支持叶利钦反对俄共。

没有原则的人,早晚会原则性地出错。

没有政治头脑的商人,真的很难在权力意识浓重的国家混。尽管霍多尔科夫斯基很能赚钱,但事实证明,他的政治判断力真是弱得离谱。

2004年大选的结果是,普京以70%以上的选票当选,也使得大选成了“一场只有金牌的竞赛”。而霍氏力挺的亚博卢和右翼力量联盟两个右翼政党则是惨败收场。

第二大不懂事,是和领导的“敌人”做朋友。

普京上台后,不仅不被国内寡头看好,也不得布什政府的待见。在许多国际场合,布什一干人都曾多次让普京下不来台。尽管在“9.11”后双方关系有所好转,但也仅仅热乎了一年,进入2003年矛盾就开始多了起来。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普京政权对美国始终抱着疑虑,更何况,他的前任叶利钦还被美国人狠狠地忽悠过。这也使得普京对那些与美国密切往来,甚至勾勾搭搭的人非常注意,也恨在骨子里,记在心头。

可不懂事的霍氏在干什么呢?他不仅与美国方面暗送秋波,甚至还任命美国人领导他的“危机控制”部门。而“危机控制”的用意十分明确:不是克服商业危机,而是以迫使俄政府让步为目的,在国内制造政治危机。

此外,霍氏还积极地与美国接触,准备将公司出让给美国人,并精心地安排尤科斯很大一部分股票转移到国外。这些作为,估计没有哪个当政者能够欣然接受,不折腾死你,才怪。

第三大不懂事,是和领导抢位子。

霍多尔科夫斯基做的另一件傻事,是明目张胆地表达了对克里姆林宫的野心,而最扯的是,他其实只是想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而那时,普京是不能参选的。

可问题是,5年后的事儿,您老人家现在张扬什么呀?搞得好像是现在就要和普京抢位子一样。难怪俄罗斯著名政论家里亚博夫叹道,“霍多尔科夫斯基干得太不明智了”。

听听霍氏在最志得意满时说的话,就知道普京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干掉了。

在公开批评了普京政权的腐败和无能之后,霍氏豪迈地说,“我将带领俄罗斯走向正道”。这个时候,他已经不仅仅是出头鸟,而是克里姆林宫主人卧榻边的猛虎了。

此虎不打,你还能睡安稳吗?

知道鱼是怎么上钩的吗?因为它张开了嘴。但凡贪图一时痛快的事情,都会让人在事后很不痛快。

第四大不懂事,是对领导不依不饶。

上过班的人,都知道,情商低得吓人的领导和二得无怨无悔的员工,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把态度放错地方。

一般来说,当领导的,表扬人,应该尽可能在人前,而批评人,最好在人后。

但也有比较不靠谱的领导,仿佛就想要员工恨死他,哭着喊着也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员工,甚至更二的领导,还能将表扬变成批评。

而员工呢,如果是工作中出错,最佳的做法,就是担当,并且不要继续辩白,否则会让领导气上加气。但总是会有些勇敢的员工,在领导最生气的时候,不断地顶嘴。代价呢,要么领导脑溢血,要么秋后被算账。小霍就是这样的人。

2003年10月25日,武装政府人员冲进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诺瓦斯别克机场加油的私人飞机,逮捕了他,然后飞回莫斯科,把这位年轻、富有、英俊、像摇滚明星一样张扬的寡头之头,丢进了“臭名昭著、人满为患”的马托斯卡亚?梯史纳监狱八人一间的牢房中,罪名是“商业诈骗、偷漏税款、谋杀以及侵占国家资产”。

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收敛一点了,或者至少观察一下周围的形势,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嘴仍然没闲着,放出话来,说正在考虑竞选总统。更添乱的是,“莫斯科回声”电台还特地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竟然显示霍氏比普京总统获得了更多的票数。

这一刻,就注定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必然很久出不来了。

最添乱的人在国外,那个流亡在外的别列佐夫斯基也在以自己的“努力”帮着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牢底坐穿。

2007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隆重表示,他正在将自己40亿财产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俄总统普京的反对者,帮助他们组织民众走上街头,推翻普京政府。饶有意味的是,这其实也恰恰是对普京几年来打击不法寡头的努力变相地进行了“恭维”。

事实上,在对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寡头阶层“开刀”之后,普京就一直在强化一个认识:不法寡头不仅是民生的威胁,也是国家安全的威胁。

而别列佐夫斯基的“豪言”也坐实了寡头们的“政治阴谋”,小霍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狱中慢慢变成老霍了。

普京的智慧,还真的不是寡头们所能匹敌的。

在打击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之时,普京对寡头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力求把他们的“体积”控制在能够应付得了的范围内。像一百年前西奥多?罗斯福在美国所做的那样:打击1%,让其余99%继续为社会发展效力。

杀一儆百的作用也立马达到。

有一个场景非常说明问题。2003年11月中旬,普京亲自参加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的代表大会。在会议现场,出现的是一般党内大会都未必会出现的场景,普京竟然得到了俄罗斯富豪和权贵们的8次起立欢呼!

这使得报道此事的英国《金融时报》感到惊愕,并用“噤若寒蝉”来形容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俄罗斯商界巨头。

对于刚刚发生的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这些商界人士都表现得像刚从火星回来一般,没有一个人提到尤科斯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名字。

不仅如此,人们还纷纷开始表忠心,下决心。弗拉迪米尔?波塔宁,这位世界最大的镍生产商——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的俄罗斯国际控股公司的老板说,“俄罗斯总统已经清楚地揭示了在商业和权力之间应该有一道线。我和我的很多同僚们都认识到了这条线,并且没有跨过它的打算”。

与此同时,大多数寡头都表示要与霍多尔科夫斯基划清界限,认为他是主动招来了克里姆林宫的愤怒,是引火烧身,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一个商业巨头还痛心疾首地说,“霍多尔科夫斯基没有按照普京与大商业界业已建立起的规则行事,他想卷入政治。我们曾试着警告他别碰政治,但他已经下定决心”。

就这样,昔日的寡头们,有两人在外流亡(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一个锒铛入狱、三人销声匿迹、一个被迫退职,其余的,都一律严谨地收敛起他们商业以外的野心。在俄罗斯的地界,再也没有于公开场合大谈与克里姆林宫意见相左的政论的寡头了。

旗杆折了,大家就都散了。

普京一边,在去掉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个眼中钉之外,还收获了更多的政治成果。削弱叶利钦派可谓更深刻的醉翁之意。

普京是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台的。他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叶利钦派和后叶利钦派的能量很不匀称,甚至于,所谓的“后叶利钦派”根本就不存在。

作为一种必然的妥协,普京出任总统时,以“政治新秀”的姿态,在政府中保留了许多叶利钦政权中的人,这些人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家族”派。

“家族”派有很多特点,其中一条就是与寡头联系密切。在前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岁月中,这些寡头在秘密的私有化交易中,以低价收购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巨额财富。

低价到什么程度呢?

事实上,就连支持私有化的西方人也感慨地说,俄罗斯的私有化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罕见的。大概是十几万家国有企业,以平均一家企业1300美元的代价就卖掉了。

换句话说,前苏联这样一个世界第二超级联盟,积累了几十年的公有资产,一夜之间就这样被少数私人瓜分了!

无怪乎俄罗斯民众那样仇恨寡头。而普京又何尝不是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但从长远考虑,交易还是得做:叶利钦体面地离任,享受舒适的退休生活,并拥有免于任何法律起诉的权利,寡头及代表他们利益的政治家掌控着经济的主体,而普京则成为总统。

可以理解的是,普京一直没有打算违背他保护叶利钦及其直系亲属免于起诉的诺言,尽管他们根本就已经是明日黄花。但寡头就是另一码事了,个性十足的普京,是不会容忍他们继续胡作非为的,也不能接受缩手缩脚地行使权力。

所以说,从2000年到2003年,普京一直在等待着、计划着,时刻准备着突然发动袭击。

这也注定了,昔日的格局一定要改变。

像几乎所有带着前任阴影的领导人所做的那样,普京改变局面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搞好经济。尤其是在俄罗斯这种惨淡的经济情况下,如果不能将经济搞上去,就很难赢得民心,展示自己的能力。

让普京感到欣慰的是,俄罗斯经济在其任内有了很大恢复,国内生产总值从他上台那年(1999年)的157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045亿美元,而且外债几乎已偿还完毕。再加上俄罗斯丰富的能源及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都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底气。

这些成绩的取得,大大地增强人们对普京政权的信任以及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俄罗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俄罗斯的声望,再现斯大林时期的荣光。其实到了2003年,俄罗斯经济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从而为普京收拾寡头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是换上自己的人。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普京很快便将自己熟悉的人带进了决策圈及强力部门,有他在圣彼得堡的故交,也有原来克格勃的人。这些人,对于普京是死心塌地的,并很快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为普京打击寡头乃至挤压叶利钦派做好了人事上的准备。

三是外交方面有所作为。对俄罗斯这样比较有民族荣誉感的国家来说,在国际社会上顶天立地,是非常能鼓舞人心的。尤其是在叶利钦被西方忽悠之后,俄罗斯人就非常希望能有一个领导人在国际上硬气一点。而普京,恰恰满足了民众的这一心理需求。

墙外开花墙内香。这一点,普京也颇有体会,随着他在国际舞台上越发游刃有余,他在国内的支持率也是一路向上,自己的领导人在国际上备受尊重,自己也会觉得很有面子,更何况,这还为俄罗斯带来了很多利益。

想想,这其实也是那些新晋的领导人要千方百计对外树立良好形象的原因所在。生活中,有太多相似和异曲同工的事情,从国际关系,到人际关系,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普京的想法,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在关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人看来,叶利钦时代遗留下来的特定状况,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商业利益对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乃至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就必须对其中最不稳定的一些因素作出必要的反应。

霍多尔科夫斯基就是这样“五毒俱全”的代表——扰乱经济秩序,危害政权稳定。

民意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人认为霍多尔科夫斯基代表的那一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家的富豪是暴徒,而忠于普京的许多克格勃和军方官员也十分愿意把尤科斯和其他公司分解,这些都坚定了普京打击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信念。

打击寡头还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在普京打击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之前,研究地方问题的经济学家罗斯季斯拉夫?图尔科夫斯基估计,可能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寡头的生意有关联,许多地方行政长官本身就是寡头的代理人。

这是一个让中央政府难以不在乎的问题。

如果说,在执政初期,普京还会出于策略考虑与所有工商企业界人士保持“平等距离”,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待到政权巩固后,普京就不会再忍受这种寡头密切影响政治乃至损害中央权威的做法了。

事实证明,敲山震虎是有必要的。在普京对寡头进行一番“修理”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了,即便那些与寡头没有太多关联的地方领导人也会意识到中央政府的强势和普京的铁腕,这较叶利钦时期车臣作乱、地方离心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一箭N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