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63

第63章 专制集权的强化与腐朽(6)

于谦的冤死,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他遇害时,京郊妇孺无不涕泣。英勇善战在北京保卫战中屡立奇功的副总兵范广,也被石亨等说成是于谦的一党而被杀害。后来,京师一带广泛流传着关于于谦、范广的民谣:“京都老米贵,那里得饭(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于谦)。”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坚持抗战的爱国英雄的深切怀念。

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农民

起义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英宗正统末年东南地区爆发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革命战争。

叶宗留起义是以矿工为主体的反抗斗争。明初朝廷对矿业实行自由开采政策。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和贪婪,加强了对白银的追求。政府又放松银禁,使白银的流通量大为增加,在全国出现了开采银矿的高潮。这时,朝廷开始对矿业实行统制政策。在全国划定了许多禁山,禁止人民开矿,由朝廷设置专门的“矿场局”,派专官管理,召集民夫开采冶炼。政府不问实际产量多少,硬行指派矿课定额,使矿课急剧增加。如福建银课,明太祖洪武时每年2,670两,到宣宗宣德时增至40,270两。浙江银课,洪武时每年2,890两,宣德时增至94,090两。英宗正统时更有增无减。矿工们劳累一年,不仅难以维生,反而倒赔矿课。再加封建官僚的额外勒索,矿工们被迫逃亡。有些矿工则铤而走险,私自结伙开矿。当他们的生路断绝后,便被迫起来进行斗争。

叶宗留是浙江庆元人。他领导的以矿工为主体的反抗斗争,经历了武装夺矿和公开起义两个阶段。1444年(正统九年)六月,朝廷下令严禁“私开矿穴”,违者处死,激起了矿工们的愤怒。这年七月,叶宗留率领数百名矿工,不顾朝廷禁令,冲入福安县刘洋坑采掘银矿。官府派兵追捕,被矿工们杀得大败。叶宗留率领矿工们走上了武装夺矿的反抗道路。1447年(正统十二年)九月,宗留号召矿工们举行武装起义说,“与其取于山,劳而无获。孰若取于人,一举而有余也!”得到矿工们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广泛进行活动,势力不断壮大。

江南是朝廷租税收入的主要地区。叶宗留义军的发展震动了明朝中央政府。明廷派御史柳华督理闽、浙、赣三省兵力镇压义军。柳华到福建后,下令在各郡县村落,设置总甲、小甲,发给武器,企图利用地主武装镇压农民军,但是这样作的结果,却为邓茂七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准备了条件。

当时,福建田地十分之七八掌握在少数大地主手中。农民大多靠“佃耕”为生。每亩地正租就达一石,通常占收成的一半以至六成、七成。此外还要受种种额外盘剥。如佃户承租时,先要向地主交“粪土银”若干。庄稼收获完毕,佃户要把田租送到地主门上,叫“送租”。正租外,每年还要给地主送一些鸡、鸭之类,叫做“冬牲”。地主剥削之外,农民还要受贪官污吏的压榨。1448年(正统十三年)新任福建左布政使宋彰,是用一万两银子行贿王振得官的。他一上任,立即将贿赂所费银两,按户分摊到老百姓头上。这就使本来已经穷困不堪的贫苦农民更加难以活命。于是,邓茂七振臂一呼,立即得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农民的响应。

邓茂七本是江西建昌人,出身佃农。因为杀死一个地主,逃到福建,住在沙县。他骁勇多智,被任命为都总甲。他便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联络和组织群众。1448年二月,邓茂七号召佃农拒送“冬牲”和拒绝“送租”。官府派兵三百名前往镇压。茂七率众将官军几乎全歼,公开举起反抗旗帜。十来天时间,义军便发展到数万人。他们沿闽江大举东下,连破邵武、顺昌诸城。地主豪绅和官吏们吓得狂奔逃命。当时人形容义军像狂风猛吹燃烧着枯草的大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义军进一步发展到十多万人。茂七设置官职,自称“铲平王”。义军击败前来镇压的官军,乘胜包围了延平府城,在城外将官军杀得大败。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最大的特点是农民和矿工这两支义军开始彼此配合作战。邓茂七起义后,听说叶宗留义军在赣、闽、浙三省交界处活动,便多次派人自小路秘密联系,相互配合作战,“此入彼出,官兵首尾不能相应”。联合作战促进了两支义军力量的迅速发展。

明政府对邓茂七义军采取两手政策。一面派御史丁宣招抚,遭茂七严辞拒绝;一面以都督刘聚和佥都御史张楷往福建进军。官军行至江西广信,遭到叶宗留义军的阻击和牵制,无法前进。邓茂七义军乘机攻打延平,同时准备攻打建宁和福州,起义队伍得到迅猛发展。福建八府二十县,到处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烈火。

义军的声势震惊了明朝中央政府,1448年十一月,派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总兵官,率京营及地方官军五万多人,携带神机铳炮前往福建镇压。陈懋部官军在浙江被叶宗留义军的伏兵杀得大败,连征南将军印也被义军缴获了。

刘聚、张楷部官军在江西被阻,久不得前。都督陈荣,指挥戴礼请率先锋部队打开通路。这支官军在黄柏铺同义军仓促相遇,双方激战。义军领袖叶宗留冲锋在前,不幸中流矢牺牲,义军受到重大损失。义军退入山中埋伏,大败官军,杀死陈荣、戴礼,替自己的领袖报了仇。刘聚、张楷率官军进入福建,采用招抚手段,收买了邓茂七义军中的叛徒。1449年(正统十四年)二月,邓茂七被叛徒出卖,进入敌人埋伏圈内,激战以后,壮烈牺牲。叶宗留、邓茂七牺牲以后,起义军分别在邓茂七的侄儿邓伯孙和叶希八、陶得二等率领下,继续进行斗争,直到第二年的冬天,起义军才被最后镇压下去。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先后历时六年,最后虽因两支义军没能进一步联合,力量分散,加上敌我力量悬殊和叛徒的出卖而失败了,但它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和革命意义是不可磨灭的。第一,起义军“攻克县城,焚烧官府,释放狱囚”,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起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一面对起义农民进行血腥屠杀,一面又在局部范围和一定限度内,调整了那些过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惩办贪官污吏,抑制地方豪强,下令要浙江处州等处富豪退回霸占贫苦百姓的土地,不准富家大户转嫁赋税于贫苦百姓,减免矿课田赋,政府对矿业统制策略有放松,“盗矿”的死刑处分撤销了等,以平息人民的反抗情绪。这些都为农业与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它是我国历史上矿工和佃农相互配合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尽管这种配合还是很不够的,但它为后来的农民战争,提供了经验。

刘六、刘七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爆发的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建国后一百五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起义爆发在北京附近的顺天府霸州。京畿地区一向驻有重兵,是明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竟会发生规模如此巨大的农民战争,这是明王朝急剧走向腐败,加紧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武宗的荒淫统治和宦官刘瑾专权导致的直接结果。

第一,京畿地区土地兼并一向十分严重。皇帝带头抢占土地,皇庄集中在京畿地区,其中多数在顺天府。1510年(正德五年),刘六、刘七起义前,顺天一府皇庄就有二十处,皇庄的土地大都是霸占民田而来。贵族、勋戚、宦官也紧接皇帝之后,大建庄园。1489年(弘治二年),京畿以内这类庄田三百三十二处,占地三万三千多顷。到正德末年,京畿以内这类庄田占地达二十万零九百顷,勋贵们兼并之风猛烈的程度,于此可见。军队也在京郊占有大量屯田地,如三千营等军卫在霸州的放牧草场就达七百多顷。再加上一般文武官员和豪强地主的兼并,使得京畿一带,土地问题变得十分尖锐。

第二,京畿地区农民的赋税负担急剧增加。明武宗是历史上出名的昏君。他生活极端奢靡,又大兴土木,滥耗民财。加以刘瑾专权,特务横行,吏治败坏,贪风极盛。当权宦官集团“八虎”中的谷大用、马永成,以及得宠太监张忠等,都是霸州文安县人。当地官员为巴结宦官,竭力搜刮人民。这些赃官,只知搜刮,不问民事,造成水利失修,更加剧了连年灾荒造成的恶果,使顺天府等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科差徭役繁重。京畿和山东、河南一带,因为离京城近,各种徭役十分苛重,军旅供应繁杂。比如仅运河所用曳挽人夫,动辄万人,昼夜劳作不息,“民困已极,庐舍几空”。代官养马更是一大苛政。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开始,官府规定顺天等府农民,每户代官养马一匹,并规定孳生数额。马病了要罚银,种马死或繁殖不及定额,都要赔偿。农民常常被迫变卖田地来赔偿损失。到正德时(1506~1521年),许多农民把地卖光了,还要为官养马,甚至弄到“人户死绝,册未除名”。这样的马户在顺天等府共有四、五万户,成为后来刘六、刘七起义军的骨干力量之一。

京畿一带农民有着反封建压迫的革命传统,早在刘六、刘七起义前,霸州等处失去土地的农民,便经常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被官府称为“响马盗”。由于民间许多人代官养马,习于骑马驰骤,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从英宗正统以后,卫所士兵开始大批逃亡。到武宗正德时,士兵大量逃亡的结果,卫所空虚,对京畿及各地的控制放松,这也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1510年(正德五年),京畿一带连年灾荒,农民生活,已经极端贫困。刘瑾不仅不减免租赋,反而不断派遣使者,催交历年欠赋,“敲朴惨酷,百姓无不嗟怨思乱”。这年十月,刘六、刘七弟兄,忍无可忍,在顺天府霸州文安县率领农民起义。旬日之间,聚众至数千。这次起义到最高潮时,义军曾发展至十几万人。在广阔的地面上,给予日益腐朽的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起义军曾三次打到北京附近,最近时到达固安,离京城只有一百二十里路。从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明王朝,严重威胁着明武宗的黑暗统治。朝廷一片惊慌,京师宣布戒严。一向荒淫不问政事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急急忙忙找大臣商量应付。最后置边防不顾,将边兵调来,才算解了北京之危。

农民军还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1511年(正德六年)十月上旬,义军乘胜进攻运河沿线的重镇济宁,烧毁明朝官军运粮船一千一百十八艘,相当于本年下半年应该起运到京师的全部漕粮的三分之一;还俘获了明朝的大批官员,使明朝政府极为震惊。明朝廷为此将副总兵张俊、漕运总兵顾仕隆等大批官员撤职查办。农民军夺取漕粮后,充实自己的给养,乘势向明王朝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在杨虎、赵燧等领导下,活跃在河北和河南东部地区;一路在刘六、刘七等领导下,转战在河北、山东一带。

刘六、刘七领导的义军,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因而受到了农民的热忱拥护。义军所过之地,农民杀牛送粮,犒劳勇士们。他们争相为义军抬门板遮挡敌人的弓箭,作向导帮助攻克州县。贫苦百姓“弃家从乱者,比比皆是”。相反,官军所过之地,人们却“闭门逃遁”。官军“悬赏招募”,没人理睬。拿着鞭子驱逼老百姓为他们做事,人们也不肯向前。

刘六、刘七率领的起义军纪律严明,“栖野不占城郭,蹈虚不立方所”。(打下了城市,不去占领,自己却住到野外去。官军那里虚弱就打到那里,不先确定地点。)这样做,固然减少对城乡百姓的骚扰,因而获得人民的爱戴。但也反映了他们始终陷于盲目的流动作战,没有能建立一定的根据地,缺少巩固的后方。同时,这支义军也没能提出比较明确的反封建的政治主张,进一步发动群众。这是这支起义军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明王朝几乎动用全国的武装力量,从京营禁军到地方卫所兵,并特别征调边兵,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两年,从北京附近打到南京城下,横扫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广、南直隶等省,在明朝统治的心脏地区,给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以极为沉重的打击。

海瑞的作为和历史作用

你看过历史剧《海瑞罢官》吗?剧本里的海瑞平反冤狱,打击豪强,是个难得的清官。那么,历史上的海瑞到底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县人。他四岁丧父,独依寡母,在封建思想教育下长大成人。三十七岁中举,连续两次会试不第,被任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后来,他先后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吏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1587年(万历十五年)死在南京任上。

海瑞所处的时代,明王朝已经是腐朽溃烂,百孔千疮,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海瑞从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长远利益出发,企图用他刚毅廉正的行动,力矫时弊,挽救明王朝的社会政治危机。

海瑞主要的活动和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海瑞在南平教谕任上,恰遇郡守来视察学校,在明伦堂召见教官,其他教官见到郡守,立即跪拜在地,而海瑞“独长揖”,挺立其中。郡守看到海瑞这种不恭顺的样子,非常生气,就冷嘲热讽地说:“哪里来了个山字笔架?”海瑞据理回答说:“若至台院,当以属官礼见。此堂乃老师教士之地,不当屈。”说得郡守瞠目结舌,无可奈何。海瑞由此博得了“笔架博士”的雅号。后来,海瑞任淳安知县,有一次总理八省盐政的巡盐都御史鄢懋卿经过淳安。鄢懋卿口头上说“素性简朴,不喜奉迎”。实际上,所到之处,营私纳贿,骄奢淫佚,被人视为灾星降临。海瑞听说他要经过淳安,立即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鄢懋卿的虚伪和贪赃枉法的劣迹,并且提出,淳安邑小,不足奉迎,请另取他道。鄢懋卿在海瑞不畏强权的严正态度面前,只好怀恨绕道而去。后来鄢懋卿唆使爪牙袁淳,罗织罪名,弹劾海瑞,降调江西兴国。

第二,直言敢谏,义无反顾。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调任户部主事。这时明世宗深居西苑,求长生不死,不见大臣,不理朝政,国事日益衰败。海瑞见此极为忧虑。因此,他“市一棺,诀妻子”,冒着“触忤当死”的危险,上书皇帝,这就是震动朝野的《治安疏》。疏中指斥皇帝听信小人谗言,酷信道教,竭民脂膏,滥兴土木。又“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致使“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室如悬磬,十余年来极矣。”疏中还引用民谣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封奏疏内容尖锐,措词激烈,但海瑞的目的无非是“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他忠于皇帝,忠于封建制度。然而这片赤诚之心,却触犯了皇帝,世宗下令逮捕。海瑞早有准备,从容入狱。世宗死后,海瑞被释放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