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39

第39章 大帝的重建与分裂(3)

瓦岗军乘胜围困洛阳,同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战。隋炀帝派亲信王世充调集十几万军队增援。瓦岗军屡挫洛阳的隋军,始终处于优势。瓦岗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许多郡县。李密成了北方起义军的盟主。

在瓦岗军的力量迅速壮大的过程中,李密逐步取得了起义军的领导权。他重用隋朝的降官降将,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样,瓦岗军内部翟让同李密两个集团的矛盾尖锐起来。起义将领王儒信等劝翟让夺去李密的军权,把统领瓦岗军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翟让没有采纳。李密疑心翟让会杀害他,竟在一次宴会上刺杀翟让。李密杀翟让,破坏了起义军内部的团结,再加上李密在战略上犯了错误,导致了瓦岗军的最终失败。不久,李密投降唐朝,后又叛唐,被唐所杀。

河北起义军在瓦岗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转战河北中部,兵力发展到十几万人。他们打官僚、杀士族,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617年,隋炀帝令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三万人驰援洛阳。当这支隋军路过河间的时候,窦建德亲率二百八十名勇士为前锋,乘黎明大雾,突袭敌人兵营,击溃了隋军,取得了有名的“河间大捷”。这个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瓦岗军。后来,起义军占领了河北广大地区,窦建德称长乐王。618年又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夏国。

江淮起义军也给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隋朝派宋颢(hào浩)镇压江淮起义军。起义军机智地将敌军诱入芦苇荡,然后放火把敌人全部烧死。617年,隋炀帝又派陈棱带领禁军前去镇压。陈棱深知起义军勇猛,不敢出战。起义军用激将法,送给他一套妇女衣服,称他为“陈姥”,诱他出战。陈棱被激怒出战,起义军乘机冲入敌阵,把隋军杀得大败。起义军乘胜攻破高邮,控制了淮南、江北各县,并占领历阳(今安徽和县)作为根据地。起义军对隋朝的军事重镇江都,采取大包围的形势。第三次巡游到江都的隋炀帝,吓得胆战心惊,照着镜子对萧皇后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

隋王朝在各地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只能困守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几个孤城里,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618年春,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绞死隋炀帝。腐朽残暴的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覆灭了。

隋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王朝,沉重打击了士族和官僚特权阶层,从他们的手中夺回被兼并的土地,缓和了土地集中的矛盾,为唐朝前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前进。这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伟大历史功勋。

李渊父子统一唐王朝

李渊出身于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贵族集团。他的祖父李虎,帮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渊袭封唐国公,先后担任过州刺史、郡太守、中央卫尉少卿。617年(大业十三年),隋炀帝任命他为军事重镇太原的留守。李渊凶恶地镇压农民起义军,扩大了地主武装,巩固了在太原的地位。

那时候,全国的反隋斗争形势已起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军已基本上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力量,隋末农民战争的性质开始逐步朝向封建统一战争转化。官僚和地主纷纷起来窃取起义军的胜利果实。617年,豪族梁师都在朔方(今横山)、刘武周在马邑(今朔县)、薛举在金城(今兰州)、李轨在武威、萧铣在巴陵(今岳阳),相继打起反隋旗号,割据地方。李渊看到用武力阻挡不住农民起义的浪潮,隋政权即将崩溃,只有利用形势,打出反隋旗号,才能抢救封建政权,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于是,他采用次子李世民的策略,在太原起兵反隋。617年夏天,从太原向长安进军。

这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决策;第一、长安是隋的都城,夺取长安,政治影响极大,第二、攻打长安比较容易,因为那时关中隋兵出关援助东都洛阳,隋朝在关中的兵力很弱,加以洛阳被瓦岗军围困,涿郡隋军已被窦建德击败,长安得不到各地的支援;第三、那时全国主要的武装力量在函谷关以东,占据关中一带,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离与其他几支武装力量的接触,养精蓄锐,待机而动。

由于李渊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地位,起兵后迅速取得了地主阶级的支持,首先是得到了士族地主官僚们的支持。李渊父子也“卑身下士”,竭力争取庶族地主(中小地主)的支持。

李渊对农民起义是深恶痛绝的,但斗争形势迫使他从镇压农民起义改变为竭力利用农民军力量。他向长安进军时,瓦岗军李密曾给李渊写信,约以共同灭隋。李渊卑辞答谢,假意推李密为主,无非是想利用李密的兵力阻挡住东都洛阳的隋军,以便顺利西进。当李渊进军到黄河东岸时,就派人和关中几支起义军联系,因而得以顺利地渡过黄河。关中一带的起义军也多被骗归附。李渊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精兵九万,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他在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就在617年十一月,迅速地打下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

李渊打下长安后,立隋炀帝十三岁的孙儿西京留守代王杨侑做傀儡皇帝,叫做恭帝,改元义宁,并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这个策略充分表现李渊父子有丰富的政治经验,立恭帝,既使敌对势力得不到讨叛的借口,又可用恭帝的名义招降隋官,尊炀帝为太上皇,就取消了隋炀帝的合法地位。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掉恭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李渊父子打出唐朝的旗号,决心要和各个敌对的集团争夺天下,实现全国的统一。于是东联李密,北和突厥,集中力量先解决西北一带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等割据力量。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首先消灭了割据陇右的薛仁杲(薛举之子)势力。619年,又利用河西地区粟特商人和汉族地主的矛盾,倾覆了李轨的政权。620年,李世民带领唐军,经过艰苦战斗以后,击溃了勾结突厥贵族的刘武周军队,占领了山西。这样就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关中进一步成为巩固的根据地。李渊父子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于是就集中力量去争夺中原。

那时瓦岗军已被王世充打败。王世充占据洛阳,自称郑帝,成为河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620年(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带兵出关,攻打洛阳。河南郡县大半归唐,洛阳成了孤城。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企图先跟王世充合作击败唐兵,然后找机会消灭王世充,并进一步灭唐取天下,因而接受王世充的要求,派出救兵。621年(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引兵十多万进到成皋。李世民亲自带兵三千五百人占据武牢,阻击窦建德军。窦建德不听部下的正确意见,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他想一举拿下武牢这个关口,但李世民只是防守,并不出战。相持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武牢,窦军士气逐渐低落。李世民乘机攻击,窦军抵挡不住,败退三十里。窦建德受伤被俘。王世充感到大势已去,被迫向唐朝投降。河北郡县也相继归唐,唐王朝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

与此同时,前已归降唐朝的杜伏威,平定了长江下游,唐将李靖也包围了江陵,迫使萧铣出降。622年,江西、岭南一带也全部归唐朝掌握。

唐朝杀害了窦建德,又要征集他的部将到长安,准备进行迫害。621年七月,窦建德旧部在刘黑闼领导下,从漳南(今山东恩县西北)发动了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到半年功夫,刘黑闼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故地,建号称汉东王,都于洺州(今河北永年),屡败唐军。李渊只好再次派李世民东征。622年三月,刘黑闼帅步骑二万人渡过洛水(即漳水)和唐军对阵。李世民发起攻击,刘黑闼帅众奋战,从午间杀到黄昏,还未分胜负。不料李世民先派人在沼水上游把水堵住,看到不能取胜,就下令放水,用决水灌敌的办法,才把刘黑闼军击溃。

李世民主力刚退,刘黑闼又引突厥兵尽复故地。唐高祖派太子李建成前往镇压。623年正月,刘黑闼战败被俘英勇就义。刘黑闼的起义,是河北农民军反封建压迫斗争的继续。这次起义失败后,唐朝在河北、山东的统治,才稳定下来。

623年秋天,杜伏威部将辅公袥率领江淮军在丹阳反唐,次年被击败。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到628年,依赖突厥占据朔方的梁师都的势力,也被唐军消灭。至此,唐高祖李渊父子打败了地主割据势力,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恢复了地主阶级在全国的统治。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又开始了。

陈硕贞起义的经过和意义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叫陈硕贞。那时候正是唐高宗统治时期。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他在位初期,继续唐太宗的政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朝的统治力量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剥削也就越来越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也是接连不断。如果把唐高祖、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农民反抗斗争看作隋末农民起义的继续,那末,唐高宗李治即位不久爆发的陈硕贞起义,则是盛唐时期震动了封建统治的第一声春雷。

关于陈硕贞起义的事迹,封建史书记述极少。我们只能从封建史学家歪曲的记述中,经过分析,得知梗概如下:

陈硕贞是睦州(今浙江建德县)的一个妇女,由于不满唐朝的统治,用宗教神话宣传鼓动农民反抗唐朝。陈硕贞在653年,即高宗永徽四年十月正式举兵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妹夫章叔胤为仆射,以英勇善战的童文宝为大将。史载陈硕贞“妖言惑众”、“撞钟焚香”,实际上是用宗教语言宣传反唐思想,假借神道号召群众。起义军首先攻克了桐庐,接着又攻克了睦州和于潜,进攻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县)等地。农民参加起义军的有好几万人,声势日益浩大。

唐朝派扬州刺史房仁裕带兵去镇压。当陈硕贞派童文宝率领四千起义军进攻婺州时,婺州刺史崔义玄急忙发兵顽抗。那时候,民间传说陈硕贞有神人护佑,谁敢抵抗,全族必亡。这说明起义军作战勇敢,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封建统治者及其军队是非常害怕起义军的。但是,由于崔义玄和他的部下司功参军崔玄籍,在用武力进行残酷镇压的同时,又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诱骗起义农民“归首”。进攻婺州的起义军失败了。崔义玄猖狂向起义军的根据地睦州扑去,并会同扬州刺史房仁裕的军队,两路夹攻。陈硕贞、章叔胤不幸于653年十一月被俘牺牲。起义失败了。

陈硕贞起义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快失败了,但影响很大,震撼了江浙一带的封建统治。陈硕贞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她做皇帝比武则天称帝早三十多年。在唐朝封建统治巩固的“盛世”,面对强大的敌人,她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她那种冲破封建宗法藩篱的反抗精神,将永远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些维护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们,并不满足把陈硕贞斩首示众,甚至对她的尸首加以凌辱。清朝褚人获编写的《隋唐演义》,对陈硕贞(即怀清)的描写,更极尽污蔑之能事,流毒很广。今天,我们要还女英雄陈硕贞的本来面目。应该指出,正是这些农民英雄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统治的斗争,打击了那里的反动封建统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武则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也是封建社会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出生在唐朝初年(624年),那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父亲武士彟(yuē曰),并州文水县人,原是木材商人,以后随唐高祖起兵反对隋王朝,曾做过工部尚书等官。她九岁时死了父亲,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美容止”,召选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和一些宫女被送到感业寺去做尼姑。654年,唐高宗又把她召进宫去,封为“昭仪”。次年,高宗要废掉原来的王皇后,立她为皇后。立皇后看来好像是皇帝的私事,但是由于武则天出身“新贵”,因而遭到许多大贵族和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引起朝廷大臣的激烈争辩。这场争辩,实质上反映出一般新起地主官僚与元老贵族集团之间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

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人物是李、崔义玄、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许敬宗和李义府代表新进官僚,崔义玄是山东士族,但起重大作用的还是军事力量的代表李勣。李原是山东富家,和山东士族有密切联系。由于他的支持,高宗终于不顾贵族的反对而决定废立。武则天于是以皇后的身分进入最高统治集团。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决朝政,并利用高宗与大贵族之间的矛盾,在短短两年内,先后贬逐褚遂良,逼迫长孙无忌自杀,罢斥二十多个反对她的官员,并开始擢用许敬宗等人。从660年起,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政治权力的加强,使唐高宗感到不快。他在664年曾与贵族大臣上官仪密谋废后,但武则天迅速地采取了对策,处死了上官仪。从此,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已是武则天了。当时朝臣称高宗与武后为“二圣”(两个皇帝的意思)。

唐高宗为了保住李家的皇朝,想禅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用毒酒杀死李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唐高宗让李贤监国,武则天又废李贤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683年唐高宗病死,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分临朝执政。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叫唐睿宗。

于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便公开化了。最先起来反抗的是“皇唐旧臣”徐敬业等人以拥戴中宗为号召,从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在中央政权内部,又有“受遗老臣”宰相裴炎相呼应。武则天迅速派三十万大军讨平徐敬业,并处死了裴炎和为裴炎辩解的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在这场决定成败的搏斗中,武则天再次取得了胜利。武则天代唐称帝只是时间问题了。李唐皇族被迫孤注一掷。688年八月,琅邪王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越王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相继起兵,前者只不过七天,后者也不过二十天,便被武则天平定下去了。

690年,武则天六十七岁时,唐睿宗等六万多人,秉承武则天的旨意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给自己起的名字叫曌(同照)。她从655年做皇后开始参决政事,直到705年退位时止,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武则天的胜利,意味着唐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唐太宗后期,元老官僚集团为新进官僚集团所击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进一步扶植新起的地主官僚分子,注意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