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产品
14535600000028

第28章 大产品时代(2)

[2]众包: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通过网络做产品的开发需求调研,以用户的真实使用感受为出发点。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

[3]3D打印: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最新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普通打印机的打印材料是墨水和纸张,而3D打印机内装有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打印机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可以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从技术竞争到生态竞争

对最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大产品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时代,超载的信息、“横行”的智能设备、无穷无尽的新应用、目不暇接的多元化娱乐内容……仅仅从物质层面讲,有人将此描述为“丰饶年代”也并不为过。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丰饶”必然伴生着相应的颠覆,对那些传统的创新者、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这又是最坏的时代,他们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临创新者的窘境,甚至灾难。

我们的目光所及,各行各业几乎无一幸免,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破坏力”。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思维”这个说法或是概念,会在近一年来持续升温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人,几乎将其视作救命稻草,竭尽全力对自身进行互联网改造。但是,“互联网思维”的作用和能量是不是被夸大了?当纯粹的互联网经济势力逐渐向传统行业渗透时,角力双方以及围观的看客,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渗透?

互联网虽然“革了很多行业的命”,但并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1]。互联网并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和核心价值。大家不能一窝蜂地信奉“唯互联网论”。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只不过是在思考应对之道的时候,需要做的基础性准备工作,仅此而已。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环节依然是,如何将互联网这一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工具,更好地应用于生产。

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换个方式说,正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诸多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比如产品研发、更新换代的速度、营销效率、销售渠道、服务模式等,已经被彻底改变了。由于消费者正在深度参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他们的需求和预期、他们对于更好的产品的看法和定义,导致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变化。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变化,才带来了传统行业在近年来普遍出现的一种恐慌和急躁心态,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些后来者的崛起速度太吓人;或者就全盘互联网化,把自己强行套上互联网的外衣,而不管是否合体。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规避灾难?保罗·纽恩斯和拉里·唐斯提出的“大爆炸战略”是这样表述的:“迎接大爆炸战略的全新规则绝非胆小者游戏。这需要倾力投入、远见卓识以及强大的组织架构。”

很多身处传统行业的老一辈创新者其实早已开始主动求变,努力适应发生在“大产品时代”里的种种改变,在抵御“大产品”惊人的“破坏力”的同时,也在尽各种可能,让自己的产品变“大”。

就连像奥迪这样的品牌形象已经稳定保持了几十年的汽车公司,也在最近,悄悄地向年轻群体投去更多的关注度,甚至为自己的A6L车型喊出了“未来属于创造它的人”的品牌口号。这样的改变本身,愈发印证了“大产品时代”的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

很多传统企业早已为此惴惴不安。

苏宁早在2009年就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化”转型战略。在线上大力打造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同时又加紧挖掘其已有的1600多家线下实体门店的价值。“对于线下实体店面来讲,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价值没有了。可能说由于消费者的购物行为、购物偏好发生转移,使得实体店传统的以销售为导向的价值在衰减。但实体店所能为顾客提供的不只是销售,其所能承载的一些服务是线上难以提供的。”在2014年年中时,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曾这样解读苏宁的转型思路,暂时的结论是,与其把90%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还不如把线下90%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类似的改造在金融领域表现得更加激烈。比如天弘基金在2012年时,还只不过是一家排名第50名左右的小基金公司,但仅仅凭借与阿里巴巴的联姻,开发出“余额宝”一只产品,就凭借其极简的操作体验、T+0[2]的灵活性以及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在很短的时间内积攒了大量用户,并火箭般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余额宝的异军突起,把“大产品”的“破坏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所有的银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并纷纷开启了自身的转型之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招商银行。早在2004年,招行曾有过一次重大转型,其重点是调整业务结构,提出了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第一次战略转型目标。而对于其正在进行中的“二次转型”,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则流程再造——通过流程梳理、精细化的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招行希望能以此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产品时代”的快速多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本书中,我们讲述了很多、很详细的案例,这些公司或激进或保守、或积极或被动的应对经历深刻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产品已死,唯有“大产品”才能生存。

这些案例还透露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大产品”并非以单一形态存在,在其背后,必然伴生着与之高度匹配,同时又能保持高速正向循环的生态圈。那些公司转型的终极意义,其实正在于此。“大产品时代”的竞争,是一种商业模式与另外一种商业模式的竞争,更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以苹果为例,在苹果的生态圈中,围绕其核心操作系统iOS,苹果一直在不断地添加新的开发工具套件作为标准体系,用来规范甚至缔造新的生态秩序,尽最大可能来保持该生态圈的稳定发展。最新的工具套件是HealthKit和HomeKit,这两组开发套件是针对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新硬件产品的一体化的管理工具。业界公认,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会是下一波具备足够规模性和高成长性的行业热点。通过这两个开发套件,不同的硬件之间可以在iOS上实现对用户的统一界面和数据共享。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生态圈的重要性,都在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做着和苹果类似的事,比如小米、魅族、百度、腾讯,大家不遗余力地围绕自己的核心产品,构建着相互关联同时又具备更大拓展空间的生态体系。对于生态圈的经营,无疑是每一家企业在“大产品时代”都必须要做的事。

产品本身是每一个生态圈的立身之本,产品经理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更关注产品的真实价值,关注产品能赋予用户的实际意义,甚至关注用户能否参与到产品创造中。这一点,对于硬件产品尤其重要。不夸张地说,用户其实并不关心某件产品的屏幕、CPU、材质、设计等各组件本身的优劣,因为技术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全行业性获取最新技术的成本已经变得非常低廉,单一的、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一环节拥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已经很难再形成阻碍后来者的竞争门槛。最近的几年间,我们已经耳闻目睹过太多类似的例子。纯粹的技术竞争的时代已经结束。

“大产品时代”里的竞争门槛,其实是建立在产品之外的。谁能够获得更高的用户尖叫度,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谁能有更强的整合行业内以及行业间资源的能力,谁能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圈子体系,谁能够围绕产品构建起强壮的生态系统,这些才是“大产品时代”的真理。

·注释·

[1]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当我们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一个虚拟企业同盟,而把任一个企业看作这个虚拟企业同盟中的一个部门时,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只不过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2]T+0:是一种证劵(或期货、现货)交易制度。凡在证劵(或期货)成交当天办理好证劵(或期货)和价款清算交割手续的交易制度,就称为T+0交易。通俗说,就是当天买入的证劵(或期货)在当天就可以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