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水稻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14518100000003

第3章 水稻病害(2)

【侵染循环】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上越冬。带菌的种子、稻草是此病主要的侵染源。播种带菌稻种后,潜伏其内的菌丝可能引起秧苗发病;粘附在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萌芽后从幼苗基部侵人这卩可引起秧苗发病,但在JC方稻区以及南方双季稻区的早稻,在播种育秧期间气温低,带病稻种一般很少引起秧苗发病,仅在薄膜或保温育秧的秧苗上偶有发生,而在水育秧的条件下则不发生。在双季稻区晚稻播种育秧期间,气温已升高,且多采用湿润育秧或旱育秧,因此种子带菌可以引起秧苗发病。在病稻草节部或穗颈上越冬的菌丝,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便产生分生孢子。北方一般6-7月间降雨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长江流域一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因-6月最多,甚至到7月底仍可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秧苗或成株叶片受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继续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双季稻区或单、双季混栽区,早稻发病后可传至中稻、单季晚稻北各季水稻收割后,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在种子及稻草中越冬。

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艮大,存在着高抗至高感类型。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

【发生特点】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的2天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13天以后很少感病。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C,尤其在24-28°C,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带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问而异。在型品种一般优于梗型品种。问一品种在不问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北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茎瘟的流行。旱育秧苗瘟发病严重。种子带菌,引起秧苗发病。病稻草多,来年可能发病重旱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发病。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

【防治措施】防治该病的方法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二是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消灭越冬菌源;三是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巧施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来合水的管理,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增施硅肥可有效减轻发病。

(2)种子处理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病。

6.水稻基部叶鞘上有深浅不一的灰斑,是什么病害?

水稻生长期中,在水稻叶鞘上出现深浅不一的灰色斑块,这是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由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水稻纹枯病又称水稻云斑病、水稻云纹病,俗称花秆、花脚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危害症状】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尤其在抽穗期前后发病更加严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次之。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联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变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穗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人叶鞘组织危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危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人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每亩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气温18-34°C都可发生,以22-28°C最适。发病相对湿度为70%-96%,90%以上最适。菌核在12-40°C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为28-32都。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称垂直扩展),病情严重度增加日

【发生特点】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C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28-32°C,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C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一般迟熟品种最抗病,早熟品种最感病。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流行盛期日长期深水灌溉发病严重;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田间郁闭、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蔓延。上年或上季稻田发病重,田间遗留的菌核多,当年或当季稻株初期发病率高。新垦稻田或上年、上季的轻病田,一般当年或当季发病

较轻。

【防治措施】防治该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酉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贝。选用抗病品种,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菌侵人的一种机械障碍田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7.部分稻苗叶尖扭曲干尖,叶色浅灰色或淡褐色,是什么病害?

水稻生长期中,稻苗叶尖出现扭曲干尖,是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白尖病、水稻线虫枯死病。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由种子带线虫传播引起的病害。病株功能叶形成捻转扭曲成干尖,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病穗比健穗短1-1.5厘米,千粒重减轻0.7-0.9克,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该病为国内检疫对象。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危害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受害,但症状主要在叶部和穗部发生。当稻谷浸种催芽时,潜藏在稻种内的线虫开始活动,种子播下地后线虫在水中游离,从秧苗的芽鞘或叶鞘缝隙处侵人,多集中在幼嫩叶、生长点和腋芽处吸汁危害。①叶片受害,受害幼苗在4-5片真叶时便开始表现出症状,上部叶尖2-4厘米处干缩枯死,呈黄白色或黄褐色,并扭曲呈捻纸状,即所谓“干尖”,枯死部分与绿色部分分界明显。孕穗期病株的顶部叶片,特别是剑叶干尖更严重,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厘米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湿度大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随风飘动,露干后又复卷曲。有的病株不显症,但稻穗带有线虫,大多数植株旨正常抽穗,但植株矮小,病穗较小,秕粒多,多不孕,穗直立。②全株受害,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被害稻株,生长衰弱、矮小、穗短、秕粒多。种壳内表面有黑褐色小点,即休眠线虫。

【侵染循环】病原线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稻种颖壳与米粒间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商品包装的稻壳填充物。用病稻颖壳作厩肥,再用于旱稻基肥,或播种带虫种子,随着种子萌发生长,线虫又趁机侵人芽鞘、叶鞘缝隙,后到稻株体内附着生长,直到顶叶芽及新生嫩叶细胞外部吸汁危害。孕穗期,线虫聚集在穗部,进而侵人谷粒,在颖壳与米粒之间越冬。线虫可通过雨水向邻近稻株传播,所以病株附近外表不显症的稻株,其穗粒中也可以带有线虫。水稻成熟时又以幼虫及成虫在穗粒颖壳间潜伏越冬。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靠灌溉水传播,扩大危害。

【发生特点】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的轻重随受水稻类型、品种、生育期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其中以品种和栽培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寄主抗性随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早稻重于中稻,粳稻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糯稻,糯稻重于杂交稻。年年用带线虫种子做种用,使发病率逐年上升。播种后半个月内低温多雨有病。

【防治措施】以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防治。

(1)检疫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检疫,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留无病种子。加强肥水管理,防止串灌、漫灌随减少线虫随水流传播。

(3)物理防治种子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是防治干尖线虫病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稻种先用冷水预浸24小时,然后移人45-47°C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人52-54°C温水中浸10分钟,然后立即冷却,催芽、播种;或用0.5%盐酸溶液浸种7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种子5次。用温汤浸种时,发芽势有降低的趋势,用于直播,易导致烂种或烂秧随故需催好芽。

(4)药剂防治浸种处理:药剂浸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以将水稻“小穗头”田间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连续浸种数年,田间“小穗头”现象可望完全消失。用药剂浸种是杀灭水稻颖壳内干尖线虫的最佳方法田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干尖线虫侵人生长点后就难以用药防治。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8.水稻植株矮缩、僵直,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是什么病害?

水稻生长期中,植株矮缩、僵直,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是水稻矮缩病,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水稻矮缩病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的病毒病,其中以黑尾叶蝉剌吸植株传播病毒为主。主要分布方稻用

【危害症状】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病叶症状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①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始②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侵染循环】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毒穗以黑尾叶蝉传毒为主。带毒叶蝉能终身传毒穗可经卵传毒。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迁回稻田危害,早稻收割后穗迁至晚稻上危害穗晚稻收获后穗迁至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

【发生特点】带毒虫量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子,虫源多,发病重。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病。稻苗多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具体防治办法可参考“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年来,由于大力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本病得以兼治。

9.水稻植株矮缩,叶片僵直,叶背和茎秆上出现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是什么病害?

水稻植株矮缩穗分蘖增加穗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穗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出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播的病毒病。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寄主有稻、大麦、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看麦娘、稗、早熟禾、野燕麦、马唐等孕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部分。

【危害症状】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①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②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③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植结实率低根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侵染循环】灰飞虱在江苏南部、上海等地区一年发生6代,大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紫云英田及休闲田及田埂、沟边、路边杂草上过冬,并引起有关寄主植物发病。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羽化为成虫,在越冬场所繁殖的第1代若虫在有病的麦子和禾本科杂草上吸毒,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逐步迁人早稻秧田和本田,在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田辗转危害,第5-6代成虫和若虫在晚稻收割前迁人麦田或田边杂草上。

【发生特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发病,该病毒主要在麦子和禾本科杂草内越冬,以灰飞虱传。病主上后,病殖,

经体液至唾液,再传给植物,获毒灰飞虱可终身传毒(第1-4代灰飞风成虫平均寿命6-22天,其中短翅雌虫13-22天,长翅雌虫9-16天,长翅雄虫6-9天),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传毒,卵不能传毒根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短,一般潜育期20-25天;秧龄达7叶以上潜育期长达月-月天。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上有两个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为秧苗期侵染,在大田移栽后个-个天发生,第2个高峰为本田初期侵染,在齐穗前后发生。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具体防治办法参考“水稻条纹叶枯病”。本病可以兼治。

10.水稻叶片上出现暗绿色病斑,重者全叶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是什么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