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诚实求信
14514200000026

第26章 刘若宰不隐祖籍

刘若宰,明朝人,祖籍山东水泊梁山。他学问大,在读书人中威望很高,可是一连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仍不灰心,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了。在笔试中,他发挥得很好,被主考官选出来参加熹宗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

刘若宰经常和一些当时很有声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见过很多大世面,于是在熹宗皇帝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熹宗皇帝一连提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声音浑厚清晰。熹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又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哪里?”

刘若宰知道皇帝最忌讳起义军,水泊梁山又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起义军的老窝,要是对皇帝说了实话,皇帝肯定会不高兴的,于是就想编个谎话骗过皇帝。

可是刘若宰又想一想,“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的祖籍呢?这可是不孝。再说我怎么能说谎呢?”于是,他挺起胸膛说:“回陛下,小民祖籍水泊梁山。”

熹宗皇帝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水泊梁山吗?”

刘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依然照实回答:“小民的祖父和曾祖父住在梁山,到了我父亲时就搬到江苏去了,我是在江苏出生长大的,从来没有去过梁山。”

就这样面试结束了,刘若宰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被选为状元了。第二天,皇榜贴出来了,第一名是一个远远比不上他的叫余煌的人。他从第二名开始看,到最后一名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

这件事对刘若宰打击很大,可他还是决定参加三年以后举行的下一次殿试。

刘若宰在京城里租了一间客房,准备在京城长期住下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叫《金莲传》的书稿,他花了两年时间重新整理加工这本书,并且把书名改为《金瓶梅》,据说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小说《金瓶梅》的雏形。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熹宗皇帝去世了,思宗皇帝即位。

在那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刘若宰中了头名状元。

名师点评:

有一个古老的谚语说: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讲更多的谎言。就像一个变质的苹果一样,总是先有一个小小的斑点,然后慢慢扩大,最后整个苹果都烂掉。刘若宰无疑是诚实的,他当时如果说了个谎,很可能那次的状元就是他了;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他那次说了谎,以后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正因为如此,在诚实与状元这二者之间,他选择了诚实,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