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14499700000009

第9章 气象知识锦集(6)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原因有自然和人为多种原因,近百年来人为影响更为突出。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警惕,全球会变暖”,许多国家把控制温室效应问题作为重要环境问题对待。大力控制和降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用量,并提高其利用程度,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积极探索和发展不产生温室效应气体的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利用潮汐发电等;提倡并用法律手段强化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和蚕食草场绿地,加强绿色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对全球气候的调节能力。我国是燃煤大国,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05~1倍,如果能把利用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45%,不仅每年能省下几亿吨煤,也可以减少40%以上的大气污染物,这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时,我国也正大力拓展新能源,如发展农村小水电、沼气池、太阳能灶等解决农村生活燃料,北方一些地区的风能利用也正被推广。2012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23%。这些措施的逐步实现,不仅会使我国的环境状况有所好转,经济有所发展,对缓解全球气候转暖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也有直接作用。

如何控制“温室效应”

为了拯救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控制或抗御“温室效应”的措施或设想:

——全世界一起努力植树造林,建立全球性植树造林奖,让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以严厉的法律手段制止乱砍滥伐。

——迅速减少污染性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给地球打把“遮阳伞”。即用很薄的不传导性的太空屏蔽来部分地遮挡阳光,以保持或降低地球上的温度,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反折回去。

——模拟火山爆发过程中的降温效应,将数以百万吨计的二氧化硫喷射到同温层上去,在上层大气中化合组成硫酸,让它们起着挡住太阳光的缓冲板的作用。

——发射大群太阳能卫星,将太阳能转变为微波,再将微波转化为电能。

这些巨大的电能可以有效地让人类不再使用矿物燃料,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含量。

——地球上发射巨大的强红外线激光束,引爆大气层中的三氯化碳氟化合物,破坏和瓦解这种气体分子。

——用各种方法(包括往海洋里加特种“肥料”——铁),使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海洋生物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送到海底。如:将火力发电厂和工厂排放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送入海底,它和海水反应,可变成很难扩散的“笼形包合物”沉积起来。

——为抵御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洪灾,应规划修筑堤坝和蓄洪水库,以阻遏洪水肆虐。

——抓紧培育适应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免措手不及。

大气圈

大气圈的平流层(距地面10~50千米)中,臭氧层仅占薄薄的一层,它的浓度最高处也不过10ppm(10~6mg/L)左右,这个稀薄的臭氧层对于地球上的人类、陆地和海洋生物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作用,它是一道天然屏障——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没有它的拦截,过多的太阳的紫外线就可以直接到达地面,就会使人皮肤灼烧致癌,扰乱动植物的生长,并对气候产生不好影响。

由于紫外线最早被用来消毒和生产中的一些工艺过程,所以人们多认为紫外线是很有益的。其实,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效用也不同,至今被人类利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波长。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中对人和地球生物最有害的波长。而臭氧空洞的出现,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就全无遮挡地到达地面了。

过量紫外线照射(主要是波长2500~3050λ的部分)损坏人的免疫系统,使呼吸系统等的流行病增多,更主要的刺激损害眼睛角膜及皮肤,使更多人患白内障、结膜充血及皮癌等。据估计,平流层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有害波长的紫外线就增加2%。过量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生长力、抗病虫害能力、农作物产量、光合作用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干扰也很直接,它会导致一些鱼类生长缓慢、寿命下降,微生物减少或死亡,破坏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紫外线还能激化大气污染物发生急剧化学反应,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曾指出,由于大气层的臭氧日益减少,未来近百年内美国皮癌患者将到4千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将是目前的两倍。专家预测,人类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则到2075年世界将有154亿人患皮肤癌,其中150万人将死去;1800万人的眼睛患白内障;农作物减产75%;水产品减少25%;各种材料损失将达47亿美元;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发生率将增加30%。

臭氧空洞的出现和不断扩展的趋势,威胁着地球和人类,它成了近代举世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传说的神话中曾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古代,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人类的始祖女娲氏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折断大海中巨龟的脚支撑四极,治平了洪水,杀死了祸害人间的猛兽,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而今,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地球的南北极上空“又”出现了大的臭氧空洞,“天不兼覆”了。现代人必须从古代神话中清醒过来,面对和承担起平洞补天的重担。

1985年3月22日在维也纳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这是第一次保护大气资源的国际性法律文件。1987年9月14—16日联合国环境保护署主持召开了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大会,会上签署了以加拿大会议所在地命名的“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议定书”。根据这个议定书,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将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的生产和使用量减少50%,发展中国家可宽限10年,现已有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协定。这个协议1989年1月生效。同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各国采取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以免空洞继续扩大给人类及地球生物带来更大灾难。1989年5月又召开第一次缔约国会议,提出最迟到2000年前应全部废除最严重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其他有害物质也要尽早削减和控制,并大力开发代用技术等。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第二次缔约国会议,更具体、更严厉地提出了被控制生产和使用物质的削减时间表,又把控制的品种加以扩大,并确定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

各国为了实施承担国际会议的责任,正在努力采取措施。虽然,我国工业生产损耗臭氧物质的数量目前还不算大,但我国政府已参加了修订《蒙特利尔议定书》,所以正尽力提前淘汰受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相信“人定胜天”,愿人类“补天”取得更大成绩。

原本的大气很纯净

要想清楚地描述我们的大气受污染的程度,太空宇航员是最有说服力的,请听他们是怎样说的:“我从空间观看地球,浓密的污染云雾正在使地球变成一颗‘灰色的行星’。我为我们地球的大气污染到如此程度而震惊。大气已经变得这么脏,大气污染正在扩散,向着所有大陆上空扩散;那污染云雾的高度还在上升、上升……”因而,保护大气,已经刻不容缓。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十分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治理工作主要放在消烟除尘方面;60年代以后,治理重点已转向解决二氧化硫的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心转向对光化学烟雾的控制上。

建立污染监测站。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也是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研究,特别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的基本手段之一。许多国家已建立了空气污染监测站。英国共有这样的测监站1500多个,被监测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硫化物、悬浮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臭氧、光化氧化物、光化碳氢化合物和粘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