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09

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黏液分泌增多,临床以持久性的咳嗽为主症,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咳嗽、咳痰是主要症状。终年不断是本病的特点。初起大多病轻,咳嗽,咳痰,痰白泡沫,不易咯出,继发感染后,则出现高热、寒战、咳嗽加剧,有过敏体质者,可出现喘息、哮鸣,甚者不能平卧。少数病人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心病。

本病属中医“内伤咳嗽”、“痰饮”范畴。引起本病的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疗以祛邪扶正为大法。属痰湿壅肺者,治以健脾化痰止咳;属痰热郁肺者,治以清热化痰肃肺;属肝火犯肺者,治以清肺平肝止咳;属肺阴亏耗者,治以滋阴润肺止咳。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经早期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患者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接触刺激性烟雾、尘埃,防寒保暖。戒郁怒,薄厚味,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益气清肺化痰活瘀方

【配方】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贝母10克,葶苈子10克,地龙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清肺,活血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随症加减】午后潮热者加泻白散;自汗重者合玉屏风散;喘息者加射干、僵蚕。

【注意】吸烟者力劝其戒烟。

【方药解析】本病以虚损为本,痰阻为标,亦有瘀血内停者,治当标本兼顾,方中生脉饮益气生津,助血运行;麻杏石甘汤清肺化痰,加葶苈子以泻肺消痰,降气平喘;黄芩、贝母以助其清肺化痰之功;地龙清肺平喘,抗过敏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桃仁、红花活血利肺。诸药共奏益气清肺、化痰活血之功,适合于气阴亏虚,痰瘀内阻者。

慢支灵

【配方】瓜蒌皮15克,麻黄、杏仁、陈皮、北沙参、板蓝根各10克,茯苓20克,半夏、炙甘草、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兼清热降逆。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具有咳嗽剧烈,痰黄稠,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喉中哮鸣音,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脉滑数或浮滑数等症状者。

【方药解析】慢支灵以宣肺、祛痰、降气诸功合力而成为治疗咳喘的一个有效方剂。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半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瓜蒌皮降气化痰止咳;茯苓健脾渗湿。健脾化湿配以宣降肺气,切合肺脾两脏的生理机制。再以北沙参补肺气、清肺气,保养肺胃之阴,协调麻黄发散及半夏等温燥之偏;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清除肺系门户病患。

加味金水六君煎

【配方】熟地20克,茯苓、虎杖各15克,当归、半夏、陈皮、川贝、党参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间日1剂。

【功效】补益肺肾,健脾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肺脾肾虚、痰浊阻肺者。

【随症加减】脾虚明显者加炒山药、炒白术;痰黄者酌加黄芩、鱼腥草;胸闷憋气者酌加瓜蒌、郁金;喘息较重者酌加地龙、炙麻黄;咽痒干咳者加牛蒡子、蝉蜕。

【注意】服药期间忌烟酒,适当加强耐寒及体育锻炼。

【方药解析】慢支病人肺脾肾三脏素亏,急性期外邪犯肺后,正虚无力祛邪,致使外邪羁留、痰浊内生,病情迁延不愈。因此,外邪羁留、痰浊贮肺、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慢支迁延期的主要病机。三者互为因果,本虚标实。金水六君煎为张景岳治疗肺肾虚寒,水泛为痰的方剂,加入川贝、虎杖加强祛痰除实之效,标本兼治,疗效较好。

归芍地龙汤

【配方】当归、桃仁、赤芍、地龙各10克,丹参15克,川芎5克。

【用法】上剂煎取汁200毫升,每日分早晚2次服。4周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喘息型,证见咳嗽,咳痰,喘促,唇甲色黯,舌质暗滞,舌底静脉瘀滞。

【随症加减】痰热壅盛,咳吐黄痰,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杏仁;寒痰阻滞,痰多清稀,加法半夏、陈皮、苏子;肾不纳气,动则喘甚,加补骨脂、紫河车、五味子;肺阴虚,干咳无痰,加南北沙参、麦冬等。

【注意】若治疗期间,因外感而出现咳、痰、喘加剧,或伴有发热,有急性发作期表现者,非本方所宜,不属于治疗范围。

【方药解析】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多见血瘀征象。原因之一是肺失宣肃,津停为痰,痰瘀同源,久之瘀阻肺络;二是久病伤正,肺虚主气无力,气不行血,停而成瘀;三是久病人络。现代研究认为,反复炎症使血管内皮损害严重,胶原组织暴露,刺激血小板附着聚集,从而激活凝血反应链,使纤维蛋白芨免疫蛋白应激性增高,致血液凝固性增加。活血化瘀之品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等作用。所以用活血化瘀之法结合辨证,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喘息型,可取得较好疗效。

固本止咳胶囊

【配方】黄芪30克,淫羊藿12克,白术12克,百部10克。

【用法】上药制成胶囊,每粒相当于生药3.6克。每次4粒,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肺益肾,健脾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肺,证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气喘,自汗,恶风,食欲不振,饭后腹胀,便溏,或动则气短,腰酸肢软,咳则遗尿,夜尿增多,舌质淡或淡胖,苔薄白,脉滑或缓者。

【方药解析】本方系据晁恩祥教授近40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总结而成,针对慢支迁延期肺肾两虚、痰浊阻肺的病理机制而设。较之补气益阴的加味金水六君煎方,本方偏重温阳补气,所治对象显然有别,不可不察。

小青龙汤

【配方】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干姜2.5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月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随症加减】痰湿阻肺加陈皮15克,厚朴5克;痰热郁肺加桑白皮15克,黄芩15克。

【注意】忌烟,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方药解析】小青龙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痉平喘、抗过敏、抗炎及祛痰多个方面的作用。不论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是支气管哮喘,凡属寒饮伏肺或由外邪引动者,本方治疗效果均佳。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多发于秋、冬季。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证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中,属寒哮者,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属热哮者,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缓解期中,属肺虚者,治以补肺固卫;属脾虚者,治以健脾化痰;属肾虚者,治以补肾固摄。必要时配合外治、食疗等法治疗,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支气管哮喘属肺部变态反应性疾病,除正确的治疗外,更应注重预防,防患于未然。有过敏史的病人,应避免再次接触或食入过敏源;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去除引起哮证的隐性病灶。防止受凉,适当休息,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土,戒辛辣刺激食物。经上述治疗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后,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减血府逐瘀汤

【配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9克,枳壳9克,苏子12克,炙麻黄12克,葶苈子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宣肺平喘。治疗支气管哮喘伴下列症状2项以上者:口唇发绀,肢冷面色青灰,爪甲发绀,指尖不温或有肌肤甲错,颈静脉怒张,舌青或有瘀点,舌下脉络紫暗怒张,寸口脉细涩。

【随症加减】兼表寒,去生地黄,改炙麻黄为生麻黄,加苏叶、桂枝;兼寒邪,加干姜、细辛;属风热犯肺,加黄芩、鱼腥草、生石膏;属肺肾两虚久哮,生地易熟地,加红参、蛤蚧、黄芪、紫河车。

【方药解析】支气管哮喘患者久病反复,宿痰伏肺,肺气壅塞,气滞而致血瘀。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活血逐瘀;牛膝通经脉,引瘀血下行;配以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解郁,行气宽胸,达到气行血运的目的;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瘀祛而不伤阴;配麻黄、苏子、葶苈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使瘀化痰消,气降喘平,而哮喘停止。本方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发作期治疗应采取西医常规处理。

玉涎丹

【配方】蛞蝓20条,浙贝母15克。

【用法】将蛞蝓洗净切碎,浙贝母研成粉末,拌匀,制成绿豆大丸子,每服1.5~3克,日服2次,连服1~3个月或更长时间。

【功效】清热化痰定喘。主治支气管哮喘,痰多,口干、舌红苔黄腻者。

【方药解析】玉涎丹出自黎阳王氏秘方,为一民间单方。蛞蝓清肺经痰热,贝母化痰止咳,用于支气管哮喘痰热型者为宜。《本草汇》云,蛞蝓治“一切风热火痰”。今广西民间也有用蛞蝓与茯苓、麻黄配伍,治疗支气管哮喘,组方亦甚严谨可取。

小青龙汤

【配方】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桂枝(去皮)6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取汁,日1剂,分2~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亦可按古方剂量制成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2支,服用1~3周。

【功效】温肺化饮,兼解表寒。主治支气管哮喘,证见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或兼恶寒发热无汗者。

【随症加减】用本方加黄芩、苏子、莱菔子、丹参等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良好疗效。

加味麻杏薏甘汤

【配方】麻黄9克,杏仁15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

Ⅰ号方:加半夏20克,陈皮20克,茯苓15克,苏子20克,莱菔子20克;

Ⅱ号方:加大黄(后下)10克,芒硝(冲服)10克,陈皮12克,桔梗15克,葶苈子10克,黄芩15克;

Ⅲ号方:加桑白皮20克,栀子12克,沉香12克,厚朴15克,龙胆草20克,白芍15克,蛤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利水。治疗支气管哮喘Ⅰ号方主治痰浊阻肺型:喘咳,痰多而黏,咳出不爽,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滑;Ⅱ号方主治痰热郁肺型,发热,咳喘气粗,痰稠色黄,胸闷,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Ⅲ号方主治肝火犯肺型:平素忧思气结,复因精神刺激,突发喘促气急,甚则胸痛,可伴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方药解析】麻黄辛温,入肺经而平喘,杏仁柔润而性降,佐以薏苡仁,健脾清肺。《温热经纬》说“薏苡仁……入肺而清降,湿热痰喘,非此不为功”,可见本品实为治肺之要药,且薏苡仁利水渗湿,使湿去脾健而痰无以生;甘草可止咳化痰,和中。Ⅰ号方以麻杏薏甘汤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组成,加强燥湿化痰下气平喘之功。Ⅱ号方合调胃承气汤,釜底抽薪,泻表安里,使肺气清肃,腑气通降,则咳喘自平。Ⅲ号方加桑白皮、沉香、厚朴、栀子、龙胆草、白芍、蛤粉,共奏泻肝开郁,降气平喘之功。

白芥子散

【配方】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用新鲜姜汁调制成6个药饼,分别敷贴在颈百劳、肺俞、膏肓穴上,胶布固定,半小时至2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肺散寒,调经通络,化痰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证见咳嗽气促,胸闷如窒,咳痰清稀色白或呈涎沫状,遇寒或冬春两季多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方药解析】白芥子散出自《张氏医通》,原是用于支气管哮喘病的预防,冬病夏治,在三伏天敷贴,可减少冬季发作的可能性。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敷贴,可以马上止咳平喘,达到与内服药相同的治疗效果。

苏前全剂

【配方】苏子、前胡各10克,马兜铃、川贝、地龙、甘草各6克,白蒺藜、白鲜皮各15克,苦参3克。

【用法】水煎6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儿童减半。

【功效】清热化痰,解痉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

【随症加减】寒喘者去苦参、马兜铃,加麻黄、射干各10克;热喘者加黄芩或对服麻杏石甘散1包,咳剧者加紫菀12克;痰多者加天竺黄10克。缓解期用金水六君煎、金匮肾气汤类。呼吸道急性感染者辅以抗生素。

肺炎

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肺部炎症的总称。按解剖学分类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按病原学分类分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立克次体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炎等,其中以细菌性肺炎为最多见。

中医认为肺炎系因温热之邪袭肺所致,常见恶寒高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其治疗以清热为主,常辅以化痰止咳等方法。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减凉膈散

【配方】大黄15克(后下),芒硝15克(冲服),栀子10克,薄荷6克,黄芩15克,连翘20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