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40

第40章 耳鼻喉科疾病(2)

耳源性眩晕又称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临床特点为发作性眩晕,波动型听力减退和耳鸣。眩晕常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和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眩晕持续30~45分钟或数天。

本病中医属“眩晕”范畴,以脾肾两虚,肝阳上亢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治疗上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利水补肾等法为主。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定眩汤

【配方】白术15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菊花12克,石菖蒲15克,桑叶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荷叶10~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若血压偏高属肝阳上亢加代赭石15~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30克;恢复期加益气滋肾之品以固其本。

【功效】化痰利湿,平肝潜阳。主治梅尼埃病。

加味血府逐瘀汤

【配方】桃仁、红花、川芎各10克,熟地15克,赤芍10克,柴胡5克,桔梗10克,牛膝、当归各15克,枳壳10克,全蝎尾5克,蜈蚣3条,僵蚕10克,黄芪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耳源性眩晕。

化痰通窍汤

【处方来源】半夏20克,白术12克,生南星1.2克,泽泻12克,石菖蒲20克,桂枝10克,菊花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燥湿化痰,宣邪通窍。主治耳源性眩晕。

【随症加减】头痛甚者加蔓荆子;肝火甚者加龙胆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呕吐甚者加生姜、代赭石;耳鸣重听者加郁金、葱白;脘闷不食者加砂仁。

泽泻汤

【配方】泽泻60克,白术6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12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利湿。主治耳源性眩晕。

【方药解析】泽泻汤原方载于《金匮要略》,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本方现常用于耳源性眩晕,药物用量轻则无效,一般要达30克以上效果始明显。

平眩汤

【配方】泽泻40克,天麻15克,丹参、磁石、白术、代赭石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平肝潜阴,健脾利湿。主治耳源性眩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甚至骨膜、骨质的化脓性炎症。按病理及临床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型。

后两种易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及时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单纯型为宜。该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流无臭味的黏脓,鼓膜穿孔,伴听力减退。本病属于中医“脓耳”范畴,多由急性脓耳演变而来。

中医内治重在健脾渗湿,托毒排脓;外治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祛腐生肌药液滴耳,清洗耳道,保持引流通畅。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紫参滴耳油

【配方】紫草50克,苦参5克,香油500毫升,冰片6克,枯矾3克。

【用法】将紫草、苦参放入香油锅内浸泡24小时,加热炸至药枯呈黑黄色,过滤后再将冰片、枯矾研成细面加入,搅匀备用。用时先以消毒棉签蘸3%双氧水将患耳内脓物洗净,然后用滴管滴人本品1~2滴,再用消毒棉签蘸本品适量塞入耳中,最后用药棉堵塞外耳道。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敛疮。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黄液

【配方】黄连15克,黄柏、黄芩各9克,栀子6克。

【用法】上药加水,文火煎沸,过滤取液,加2%苯甲酸防腐剂备用,滴耳治疗。

【功效】解毒消炎。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药解析】本方实为黄连解毒汤,因制剂为滴耳外用液而不是内服汤剂,故命名为四黄液。

蔡氏耳炎灵

【配方】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各20克,冰片6克,香油500毫升,液状石蜡1000毫升。

【用法】先将前5味药放入香油锅内,浸泡24小时,然后加热,炸至药枯成黑黄色时,滤净药渣,再加石蜡、冰片细面,搅匀,过滤,分装于空眼药水瓶内。用棉签拭净耳内脓液,然后滴人1~2滴药液,每日1次。再用纱布条蘸药液塞人耳内,每日1次。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主治脓耳。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以咽部异物感、咽痒、灼热、刺痛或睡觉醒后咽部干燥,咽部分泌物黏稠等为主。

本病属中医“喉痹”范畴。常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也有因反复外感,风热留邪,迁延不愈而成。治疗以滋阴清热,化痰利咽为主。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咽炎喷雾剂

【配方】鱼腥草注射液2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0.25克,薄荷、生甘草各等份适量。

【用法】将鱼腥草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混合,加蒸馏水至10毫升,为1次量;另将薄荷、生甘草研细粉,过100目筛,每次用630毫克。用时先向咽部喷水剂,再喷粉剂,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通咽利喉汤

【配方】玄参、沙参各15克,山豆根12克,桔梗6克,射干9克,佛手9克,生甘草4克,白芍9克,僵蚕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声音嘶哑者加胖大海、藏青果;胸闷者加郁金、枳壳、瓜蒌;消化不良加白术、乌药;头晕耳鸣加钩藤、菊花。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金马利咽汤

【配方】锦灯笼10克,马勃(包煎)4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桔梗、北豆根各10克,木蝴蝶3克,薄荷(后下)5克,蝉蜕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两次缓缓温服,每日1剂。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品。

【功效】清热养阴,解毒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随症加减】咽部充血肿大者加赤芍、桃仁、浙贝母;心烦不眠加黄连、肉桂、生枣仁;声音嘶哑加瓜蒌仁、杏仁、浙贝母,或加青果、胖大海。

清音汤

【配方】玄参、麦冬、生地各10克,薄荷、桔梗各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生津。主治慢性咽炎。

【方药解析】本方即在民间玄麦桔甘汤基础上加生地和薄荷组成。

金果饮

【配方】生地20克,玄参15克,胖大海10克。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剂,每次服15毫升,每日3次,以4周为1个疗程。

【功效】养阴清热,化痰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咽炎灵

【配方】法半夏10~12克,厚朴10~12克,茯苓15~30克,柴胡6~12克,陈皮10~15克,金银花20~30克。连翘10~12克,川贝母10~15克,枳壳10~12克。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浸泡半小时后,每日1剂,水煎浓缩取汁40毫升,经口腔雾化吸入,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化痰,清热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方药解析】本方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加减而成。《金匮要略》记载该方可治疗“咽中如有炙脔”,这与慢性咽炎的表现有相似之处,但该方毕竟以行气化痰为主,应用于慢性咽炎,尚需配伍清热解毒利咽之品。

失音症

失音症大多由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引起,以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临床特点,常见于中青年,尤以歌唱演员、教师、讲解员发病率为高。

本病属中医“慢性喉痦”或“久痦”范畴。治疗上大多采用养阴清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法。

药物治疗期间,要使声带休息,必要时绝对禁声,纠正不良发音习惯,禁止吸烟饮酒及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菖蒲复音汤

【配方】石菖蒲、藿香各12克,桔梗、射干各10克,金银花20克,玄参10克,板蓝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咽,化湿祛痰。主治失音症,肺热痰浊证。

海藻玉壶汤

【配方】海藻、昆布各15克,牡蛎30克,当归、赤芍、川芎、麦冬各12克,蒲公英、金银花各20克,大贝母、陈皮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声带小结引起的失音症。

【方药解析】本方药物组成与《医宗金鉴》所载海藻玉壶汤有所不同,本方无独活、青皮、连翘、甘草节、半夏、海带等药物,但增加牡蛎、赤芍、麦冬、蒲公英、金银花等药物组成,其清热软坚散结作用更强。

加味麦冬汤

【配方】麦冬15克,花粉、百合各10克,人参、诃子、蝉蜕各5克,法半夏、木蝴蝶、生甘草各3克,大枣10克,粳米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重者每日2剂。虚火上炎者加玄参、知母、黄柏;有瘀血者加茜草根、赤芍、丹皮。

【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利咽。主治肺燥阴虚型声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