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35

第35章 骨伤科疾病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如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颈神经根、颈椎、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所产生的各种症状。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由于受压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络脉瘀阻,或风寒湿邪入侵,痹阻太阳经脉,经隧不通,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肾虚精亏,髓不养骨所致。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定眩汤

【配方】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可服1~2个疗程。

【功效】平肝熄风,化痰宁心。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方药解析】该方后来去全蝎、白芍、半夏,制成冲剂,每次15克,每日服3次,15天1个疗程,应用于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更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8.2%,最快的服药3天症状消失。

颈椎2号

【配方】白芍240克,甘草30克,伸筋草90克,葛根、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压片,每片0.5克,含生药0.3克,每服5片。日服3次,每疗程1个月,一般需服用1~2个疗程。

【功效】缓急止痛,舒筋活血。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宁胶囊

【配方】马钱子粉,白花蛇粉,狗脊粉,琥珀粉,桂枝粉。

【用法】上药剂量按1:10:10:3:3之比混合均匀。装入空心胶囊内,每粒重0.4克。第1~3天每日3次,每次1粒,以后每次2粒,每日3次,均在饭后服。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主治颈椎病。

葛根汤

【配方】葛根20~40克,桂枝20克,白芍30克,麻黄6克,炙甘草10克,生姜12克,大枣7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解肌通脉,缓急止痛。主治颈椎病。

【方药解析】本方重用葛根、白芍、桂枝,意在解肌通脉,缓急止痛,而不是解表发汗。故方中药虽同,但剂量与原方不同,功能自然有所不同。重用葛根为主药,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病报道较多。如用葛根二藤汤(葛根30~60克,鸡血藤30~60克,钩藤10~30克)、葛根四虫丸(葛根、全蝎、僵蚕、地龙、炙鳖甲各45克,蜈蚣30条,丹参、白芍、牛膝各20克,姜黄15克,羌独活、桔梗、桂枝各10克)治疗颈椎病都获得较好效果。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是指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强直的一个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老年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瘀阻,复感风寒湿邪,使气血凝滞不畅,筋脉为之拘挛而致。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肩痹汤

【配方】鲜桑枝90克,鲜槐枝60克,鲜柏枝60克,鲜柳枝30克,鲜松枝30克,鲜艾叶30克,桂枝15克,白酒15克(后下)。

【用法】上药水煎,局部熏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每次热敷后,令患者自行做回环法、拉绳法、引体向上、爬墙运功等操练20~30分钟。

【功效】祛风胜湿,通经活络。主治肩周炎。

温通活血汤

【配方】制川乌、草乌各8克,附片15克,细辛6克,桂枝10克,路路通15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地龙10克,桑枝25克,当归15克,羌活15克,片姜黄15克,鸡血藤30克,黄芪20克,海风藤2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川草乌、附片先煎2小时),早晚分服。药渣再熬成汤,洗患处20分钟,水温以不烫皮肤为度。连服18剂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活络。主治肩周炎。

蠲痹汤

【配方】羌活25克,防风20克,当归20克,姜黄15克,炙黄芪30克,赤芍15克,甘草5克,生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肩部畏寒较剧者加桂枝15克,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肩部痛甚加没药、乳香各10克;肩屈伸不利者加木瓜、防己各15克;偏气虚者加重黄芪用量;血瘀加红花、桃仁各10克;肾阳虚加补骨脂、肉苁蓉各15克,巴戟天10克。

【功效】祛风胜湿,益气活血。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祛寒化湿散

【配方】麻黄、樟脑、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红花、细辛、白芷、没药、赤芍、羌活、独活各6克,薏苡仁、苍术、威灵仙各12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加蜜调匀如糊状,以不流动为度,于睡前一次性敷于患侧肩部,外盖塑料薄膜,再以热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时。连续5天后更换敷药。白天配合功能锻炼。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主治肩周炎。

秦艽木瓜酒

【配方】秦艽10克,木瓜20克,全蝎2克,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红花8克,郁金、羌活、川芎各10克,透骨草、鸡血藤各30克。

【用法】上药浸入60度粮食白酒1000毫升中,半月后即可服用。每日晚上服15~30毫升。

【功效】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主治肩周炎。

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骨质退行性变,形成刺状或唇样骨质增生。骨刺对软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和外伤后软组织损伤、出血、肿胀而致局部疼痛不适,不耐劳累,也可出现其他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中医将本病纳入“骨痹”范畴,常采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软坚消肿,通经活络等治法。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抗骨赘汤

【配方】

①内服方:木瓜、威灵仙各15克,鸡血藤30克,骨碎补15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田三七末5克(冲服)。

②外用方:骨碎补100克,细辛30克,生川乌30克。

【用法】内服方: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外用方:诸药切碎,混匀,沙锅中炒热,加白酒少许,湿透为度,趁热烫敷发病部位,约30分钟后去之,每日1~2次。

【功效】内服方:祛风湿,强筋骨。外用方:补肾温经止痛。主治骨质增生症。

骨刺散

【配方】独活、桃仁、地鳖虫、生乳香、生没药、生大黄各15克,当归、牛膝、巴戟天、骨碎补、透骨草、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各20克,细辛、三七、红花各12克,冰片、樟脑各6克。

【用法】上药制成散剂。治疗时取30克,加热,以白酒调成糊,趁热敷于患处,纱布外敷固定。每日1次,每次敷4~6小时,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功效】补肾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腰椎骨质增生。

增生灵

【配方】红花、当归、土鳖虫、伸筋草、防风、透骨草、骨碎补、川乌各12克,花椒、艾叶、甘草各10克,醋1000毫升。

【用法】将上药加食醋至600毫升,趁热外洗,每日1剂,外洗2次,每次10~15分钟,10天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各部位骨质增生。

【功效】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主治骨质增生症。

白芍木瓜汤

【配方】白芍3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功效】祛风通络,缓急止痛。主治骨质增生症。

【随症加减】颈椎增生,加葛根12克;胸椎增生,加狗脊12克;腰椎增生,加杜仲12克,怀牛膝12克。

【方药解析】白芍总苷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重用白芍治疗骨质增生引起的痛症,常为医者验之于临床。

皂刺汤

【配方】皂角刺50克,当归、红花、山茱萸各10克,川芎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主治骨质增生。

骨痹四虫汤

【配方】乌梢蛇、秦艽各25克,全蝎、土鳖虫、穿山甲各10克,当归、丹参、狗脊、木瓜各15克,补骨脂、苏木、威灵仙各20克,蜈蚣3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主治骨质增生症。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由于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度,腰部肌肉用力失调所致。

临床可见由于肌肉、韧带,筋膜、甚至椎间小关节过度牵拉或扭转而受伤,出现剧痛,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一般服用止痛药物无效。

中医认为本病乃跌仆闪挫,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或采用从风论治法为治疗本病的原则,并可配合舒筋活络手法进行理筋,一般疼痛即可缓解。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土鳖红花酒

【配方】土鳖10克,红花10克,白酒适量。

【用法】治急性扭伤,可将中药用200毫升白酒浸泡片刻,加水200毫升,用文火煎煮半小时,分3次温服。治慢性扭伤,将上药研细为末,用白酒适量,分2~3次送服。

【功效】化瘀止痛。主治急慢性腰扭伤。

治腰第一方

【配方】独活、防风各10克,海风藤15克,细辛3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小茴香5克,降香10克,枳壳10克,怀牛膝15克,延胡索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通络,补肾强筋。主治急性腰部损伤。

插骨散

【配方】炒白术、白芍、川芎、肉桂、木香、乳香、牛膝、甘草各15克。米酒适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剂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主治急性腰扭伤。

身痛逐瘀汤

【配方】秦艽6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9克,没药9克,当归9克,五灵脂9克(炒),香附9克,牛膝9克,地龙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老年体弱者加黄芪、党参;痛剧者加延胡索、重楼。煎后药渣中加入适量醋和水,煮沸待温后熏洗伤处。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急性腰扭伤。

扭挫伤

扭挫伤多因跌扑、压轧、挤扭等外力作用于人体,伤及脉道,血流瘀滞或脉络破损,血溢脉外,瘀血聚积皮下、筋膜、肌腠之间,而形成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瘀紫。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有瘀热者配伍凉血散瘀药,有寒滞者配伍温经通络药。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五行膏

【配方】炒紫荆皮4份,炒独活、炒赤芍、白芷各2份,石菖蒲、细辛、香附、炒乳香、炒没药各1份。

【用法】上药制备成药膏,敷贴于患处固定。隔日换药1次。

【功效】温经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

活络祛痛膏

【配方】赤芍、大黄、五倍子、没药、延胡索、樟脑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粉,加凡士林调膏,摊敷患处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功效】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扭挫伤。

生栀子散

【配方】生栀子30~50克,鸡蛋清1个,面粉适量。

【用法】研细末,用蛋清、面粉调成糊状,敷于扭伤处,用布覆盖,绷带固定。敷药后休息,翌日取掉。

【功效】消肿止痛,主治扭伤。

消炎散

【配方】乳香、没药、赤芍、白芷、栀子、黄柏、桃仁、川芎各3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过筛为散剂,以白酒或75%酒精将药粉调为糊状,和匀即成。每次20~40克,敷于患处,每日1次。有破溃者敷于病灶周围,在红肿区敷之最宜。

【功效】清热化瘀,消肿止痛。主治扭伤。

骨折

人体有206块骨骼,其中颅骨29块,四肢骨126块,躯干骨51块,各个部位均可因为遭受外力的伤害,而使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这就是通常所指的骨折。

中医对骨折病人常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局部固定、中药外敷内服和及时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临床常见的闭合骨折,药物治疗一般分为三期,骨折初期局部瘀血凝结,肿胀疼痛,宜予行气活血,治宜消肿止痛法;中期瘀化肿消,骨折断端已初步连接,治宜接骨续筋,和营通络;后期是骨折愈合阶段,治宜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在具体运用时,还要灵活应变。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健骨丸

【配方】生龙骨100克,生牡蛎10克,生黄芪6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赤芍30克,熟地6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土鳖虫15克,骨碎补60克,补骨脂60克,炒川断60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木香15克,鸡蛋壳(炒黄)10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壮骨,益气养血。主治骨折迟缓愈合。

股骨颈骨骨折方

【配方】

①当归、桃仁、牛膝、络石藤、丹参、苏木、地鳖虫各9克,红花、川芎、乳香、没药、陈皮、枳壳各4.5克。

②当归9克,地鳖虫9克,骨碎补9克,川断9克,牛膝6克,杜仲9克,鸡血藤9克、赤、白芍各4.5克,川芎4.5克,红花4.5克,自然铜(煅)12克,接骨木6克。

③全当归、大熟地、白芍、川芎各9克,党参、黄芪各6克,川断、补骨脂、淫羊藿、桑葚子、鸡血藤各9克,秦艽、陈皮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处方①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骨折初期瘀血内结。处方②活血理气,接骨续筋。主治骨折中期断端初步连接。处方③补肝肾,健筋骨。用于骨折后期。

平乐接骨丹

【配方】三七9克,土鳖9克,龙骨15克,自然铜15克,乳香、没药各5克,云麝香0.3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装胶囊吞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骨折瘀滞疼痛。

【方药解析】本方为平乐正骨祖传秘方,有200年的历史。本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内服该方,能使骨缺损愈合时间提前36.62%;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也表明,本方有促使骨痂提前生长的作用;另外,本方能促进骨原生细胞增殖,具有使细胞内DNA合成加速,促进成骨细胞机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