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15

第15章 泌尿系统疾病(2)

【方药解析】本方用附子、黄芪温阳益气;大黄、芒硝泄浊通腑,解毒,使湿浊排出体外;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配伍比较全面、攻补结合,对阳虚气弱而又湿浊邪毒留滞者颇为适宜。方中大黄是一味重要药物,对降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改善症状,均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早、中期肾功能衰竭,Scr≤884微摩尔/升,BUN≤35.7毫摩尔/升的患者为宜,对终末期疗效渐趋下降。

大黄泻毒汤

【配方】生大黄30克,桂枝20克,制附子15克(先煎2小时),半枝莲30克,煅牡蛎30克,玄明粉15克。

【用法】灌肠剂。每剂煎2次,取汁30毫升,每日1次灌肠,保留1小时,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阳,泄浊,解毒。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方药解析】用大黄复方做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对于呕吐频繁者尤为适宜。各地报道的灌肠方剂较多,如:大黄、桂枝(降氮汤);大黄、活性炭;大黄、牡蛎、蒲公英;大黄、牡蛎、黄柏、细辛、枳实等方,都有较好疗效。

加味温胆汤

【配方】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苍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生姜5片,焦楂曲15克,制大黄6~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以1周为1个疗程,最长治疗4个疗程。

【功效】化湿泄浊,健脾和胃。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中阻症。

【方药解析】本方是温胆汤中加人茯苓、苍白术、焦楂曲、大黄等健脾化湿泄浊药组成。方中半夏、苍术宜化湿浊;枳实、大黄行滞泄浊;陈皮、茯苓行气利水;竹茹清胃热,白术、甘草和胃健脾;生姜温中止呕。诸药协同,共奏化湿泄浊、健脾和胃之功。使湿无所生,浊邪下泄,阻止病情恶化,为进一步改善和治疗肾功能衰竭创造条件。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两侧或一侧肾盂和肾实质受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感染性疾患。多见于女性,妊娠期更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腰痛、尿急、尿痛、排尿不畅等。本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者多属中医学的“淋病”、“腰痛”等范畴。慢性由于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一,目前主要按“劳淋”、“水气”辨证。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感受湿热之邪,注于下焦蕴蒸而成。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脏腑不和,致肾虚;肾虚水道不利,湿热蓄于膀胱,而膀胱气化失调,湿热内蕴,亦必然熏蒸于肾。疾病初起,邪实为主,表现一派实热征象,湿热久稽,则耗伤津气,也损伤正气,致临床上表现肾阴不足,脾肾两虚。

中医治疗本证,急性期属膀胱湿热者,治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属肝胆郁热者,治以清利肝胆、通调水道。慢性期属肾阳不足,湿热留恋者,治以滋阴清热。属脾肾两虚、余邪未清者,治以健脾补肾,佐以渗湿。

本病在急性期宜多饮开水,以利毒素排出。慢性期,须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平素注意体质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消除全身感染性病灶和各种诱发因素,如尿路梗阻等。妇女要注意尿道卫生和经期卫生。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清淋合剂

【配方】生地榆、生大黄、生槐角、白花蛇舌草各30克,白槿花12克,生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主治热淋、血淋、劳淋(急性泌尿系感染)。

【随症加减】高热加柴胡20克,炒黄芩15克;血尿甚者,加苎麻根60克。

【方药解析】本方以地榆、槐花、白槿花、蛇舌草为主药,具有清泄下焦湿热的作用。地榆为清热凉血、敛疮之品,且与大黄配伍,加强其清热解毒之功。白槿花本为清热利湿、治疗痢疾之品。

莲茸知柏汤

【配方】半枝莲15~30克,萆薜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口服。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主治湿热下注之热淋,证见小腹急满,尿频涩痛,淋漓不爽,腰痛等。

【随症加减】阴虚证加生地15~50克,丹皮15克;气虚加党参15~20克,炙黄芪15~20克;尿常规白细胞及脓细胞多者用半边莲、蒲公英;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15~20克,藕节15~20克。

疏肝益气汤

【配方】柴胡24克,莲肉15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5克,茯苓15克,车前草3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煎服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养阴,疏肝利湿。主治慢性肾盂肾炎,病情反复,菌尿阳性者。

【随症加减】用上方加减治疗,守方1个月,多可收到症状消失,不易复发的良好疗效。如急性发作、尿热涩痛时,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药(忍冬藤、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黄芩、黄柏、栀子、黄连、半边莲、金钱草等)2~3味,用量宜重,并坚持守方1~2月,则可提高菌尿转阴率。

加味五味消毒饮

【配方】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12克,紫背天葵10克,赤芍8克,生大黄6克,琥珀(研末冲)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重证日服2剂,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急性肾盂肾炎。

【方药解析】五味消毒饮原是治疗疔疮痈肿的外科要药,今在此基础上加大黄、琥珀、赤芍以加强清热泻火、化瘀通淋的功效,本方对热淋、血淋尤为适宜。

膀胱炎

膀胱炎可分为急性膀胱炎和频发性膀胱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检可见脓尿、血尿、尿培养阳性。频发性膀胱炎常复发或反复感染。肾盂肾炎常并发膀胱炎。

中医认为本病是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治疗主要为清利下焦湿热。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味白头翁汤

【配方】白头翁9克,秦皮9克,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9克,制大黄12克,半边莲15克,蒲公英15克,车前子(包)12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煮2次,每次取汁200毫升,分上下午2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主治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导致的急性泌尿系感染。

【方药解析】白头翁汤本是治疗湿热痢疾的有效方剂,经加减化裁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取得较好疗效。热淋属下焦热毒壅盛,湿热互结,故用本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其中黄芩、黄柏、大黄、蒲公英、半边莲、车前子等,均是治疗热淋的常用药物。现代研究表明,白头翁、秦皮、黄芩、黄柏、半边莲、蒲公英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平淋Ⅰ号

【配方】大黄(研细末)52克,鲜鸡蛋200克。

【用法】将鸡蛋搅成蛋液,调和大黄粉,搓成粒状,水煎沸,上屉蒸8分钟,烘干,分装。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

【功效】清热泄浊,利湿通淋。治疗热淋(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

【注意】孕妇忌服,老年体虚者慎用。

【方药解析】服后有轻度腹泻外,无其他不良反应,不需停药,腹泻自止。

白马煎

【配方】白花蛇舌草30克,马鞭草30克,荔枝草30克,车前草30克,白茅根30克,肉桂3克,黄柏10克,甘草梢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1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化气通淋。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

【方药解析】本组病例都属膀胱湿热证,方以白花蛇舌草、马鞭草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辅以车前草、荔枝草、白茅根清热利水,佐以肉桂、黄柏化气通关,使以甘草梢旨在引药直达病所。据报道,体外实验显示,方中诸药对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明显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而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弱。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系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等在泌尿系形成的结石,肾结石多形成于肾盂或肾盏,可排入输尿管和膀胱,原发于膀胱的很少,其中以含钙为主的结石约占80%以上。我国以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腹部剧烈疼痛或绞痛,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或有尿血、脓尿。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石淋”、“砂淋”、“血淋”、“腰痛”等病证的范畴。一般认为是湿热蕴结下焦所致。

临床分型和治疗大法,如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利湿,化石通淋:如兼血热血瘀者,参以活血化瘀;气滞血瘀型宜行气化瘀,通淋排石;脾肾虚者宜以补益脾肾,利尿通淋。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排石合剂

【配方】三棱、莪术、生薏苡仁各15克,穿山甲,皂角刺、青皮、枳壳各9克,川牛膝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