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团体辅导中卖了几个idea,隔些时候接到电话,“自愿实验者”笑得爽朗:“真挺管用!”
那是个“高薪、高压、高风险”的“三高”团队,若用前面“成就能力价值”标准衡量,恐怕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众人羡慕对象。但之所以要接受辅导,也是由于在持续紧张的状态下,团队普遍焦虑、心境低落。大boss说:“他们都不会笑。”
各种减压、各种能量提升、各种心灵滋养,也算流行修行的一类。但管用的idea其实都纯朴简单,比如“傻笑俱乐部”,不快乐的人们面对面,放下顾忌,笑,毫无理由地笑。好尴尬,没关系,非常傻,没关系,有点假,也没关系。笑声渐渐大起来、连贯起来、融合起来,温度越来越高,笑变成了真的。
这不是我的发明。1842年生于纽约“富三代”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率先总结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看到一只熊跑开,不是因为你害怕它,正是因为你跑开了,你才感到害怕。”“人们微笑是因为快乐,而人们也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快乐。”“如果你想拥有某种品质,就表现得你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这一理论遭到当时以冯特为首的心理学界权威否定,但后来,很多实验印证了其合理。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的研究者詹姆斯·莱尔德。20世纪60年代,他偶然发现一名患者呈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微笑,他试图做出一个同样的表情以探寻患者的感受,结果惊奇地发现自己变快乐了,他又试着皱眉,发现情绪变得低落。之后他在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找到了对应的相关理论,于是展开一系列实验,比如用假的电极促使参与实验者做出各种表情,结果发现了这些行为对情绪的强烈影响。
就这么简单。不愉快不是由外界造成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痛苦和困扰。
如果你身边还没有合适的伙伴组建“傻笑俱乐部”,那就与自己尝试吧,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房间,一面干净的镜子,凝视里面熟悉的你,安静一会儿,然后运动所有表情肌,给自己一个愉快的笑容,保持几十秒,放松,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
与笑容具有同样神奇作用的,还有好的说话方式。听觉对于心境的影响,常常比视觉更直接。一个声音蔫搭搭或总是使用抱怨语调的人很难被人喜爱,就是因为我们对负性情绪的抵触。试着用愉快的或平和的口吻说话,即使在报告坏消息的时候,你会发现提升的不只是心情,还有你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秘诀是,停止无休止的倾诉。人们惯常认为的“倾诉减轻焦虑”并不是真的,因为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进行,反复倾诉的语言往往成为不合理信念的内化,从而使困扰持续存在。美国密苏里大学阿曼达·罗斯博士在816名学生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当产生情绪波动时,采取倾诉方式的学生比那些不喜欢分享情绪的同龄人,更易抑郁和焦虑。用埃利斯君的话解释就是:“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而用来倾诉的时间与精力,也超过了原本我们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度。
所以,你就是你情绪的主人。你可以选择停留在负性情绪的困扰中,或者,笑,像快乐一样,笑吧,直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