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药膳药酒百科大全
14469300000004

第4章 概论(3)

凡从药房购进或自己配制的药酒,如果贮存与保管不善,不但影响药酒的治疗效果,而且会造成药酒的变质或污染,因而不能再饮用。因此,对于服用药酒的人来说,掌握一定的贮存和保管药酒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贮存药酒的要求是:

(1)用来配制或分装药酒的容器均应清洗干净,然后再用开水煮烫消毒,方可盛酒贮存。

(2)家庭配制的药酒,应及时装进细口长颈大肚子的玻璃瓶中,或者其他有盖的容器中,并将容器口密封好。

(3)药酒贮存宜选择在温度变化不大的阴凉处,室温以10~15℃为好。不能与汽油、煤油以及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混放,以免药酒变质、变味。

(4)夏季存放药酒时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以免药酒中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使药酒的功效减低。

(5)家庭自制的药酒,要贴上标签,并写明药酒的名称、作用和配制时间、用量等内容,以免时间久了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导致误用错饮而引起不良反应。

饮服药酒的注意事项

酒本身就是药,与药酒一样,在饮用时,除注意药酒禁忌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服用某些西药时不宜饮用酒和药酒,饮了酒和药酒后就不要连着服用下列药物:

①大量饮酒并服用巴比妥类中枢神经抑制药物会引起严重的中枢抑制。当饮用了中等量的酒并同时服用镇静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时就引起明显的中枢抑制,使病人的反应能力低下,判断及分析能力下降,出现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如果加大用量可导致昏迷,出现意外。

②精神安定剂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安定、利眠宁和抗过敏药物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如与酒同用,对中枢神经亦有协同抑制作用。轻则使人昏昏欲睡,重则使人血压降低,产生昏迷,甚至出现呼吸抑制而死亡。

③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会因此而受到抑制。此时饮酒会因其分解酒精的酶系统受抑制而使血液中的乙醛浓度增加,导致乙醛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等反应。酒精还有诱导增加药物分解酶的作用,可使抗凝血药的作用时间缩短。

④酒精对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会使末梢血管扩张,所以,酒与抗凝血药不宜同时服用。

⑤酒精的药酶诱导作用可使利福平分解加快,对肝脏的毒性增强;还可使苯妥英钠、氨基比林等药物的分解加快,从而降低药物的作用。

⑥糖尿病人服药期间宜戒酒,因为少量的酒即可使药酶分泌增多,使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优降糖等药物的疗效降低,以致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大量饮用酒会抑制肝脏中药酶的分泌,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死亡。

⑦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时宜戒酒,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如果大量饮酒会引起肠胃不适,血压下降,甚至会发生昏厥。

⑧高血压患者如果既饮酒又服用肼苯达嗪等降压药或速尿、利尿酸、氯噻酮等利尿药,均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服用优降宁时则反应更为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危象。

⑨酗酒会增加和诱发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酗酒者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如服用甲氨蝶呤会干扰胆碱合成,加重肝损伤,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引起肝性脑病和呼吸抑制。

⑩酒精和阿司匹林都能抑制胃黏膜分泌,增加上皮细胞脱落,并破坏胃黏膜对酸的屏障作用,阻断维生素K在肝脏的作用,阻止凝血酶原在肝脏中的形成,引起出血性胃炎,促使胃出血加剧或导致胃穿孔等严重后果。

⑾酒与磺胺类药物同用会增强酒精的精神毒性。而灰黄霉素与酒同用则易出现情绪异常及神经症状。酒与地高辛等洋地黄制剂同用,可因酒精降低血钾浓度的作用,使机体对洋地黄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导致中毒。

(2)要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时,不要过早使用补酒,以免留邪为患。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或于补益药酒原料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此外,还要防止“损阳耗津”,阳虚内寒者不宜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者也不宜温补,以免助火伤阴。

(3)妊娠期间,应注意避免服用药酒,尤其是某些具有滑胎、堕胎性质之药酒,防止造成流产的后果,孕妇饮酒还会对胎儿造成损害。女性在哺乳期亦不宜饮用药酒,以防对婴儿带来不良影响。儿童一般不宜口服酒剂,但可用于外治。

(4)酒的服用应考虑患者的酒量,切勿过多,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对有低热盗汗、消瘦无力、颧红、手足心热的阴虚火旺患者,药酒也宜慎用,因为药酒大多辛温性燥,容易化火伤滓。有些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癫痫、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等,均不适宜服用药酒,以免加重病情。

(5)保健药酒应以冬季饮用为宜,夏季炎热则以少用为佳。因为,有些药酒是由补气或补阳药组成,其药性温热,易助炎伤阴,引发阴虚阳亢之证,如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失眠多梦等。

(6)在使用药酒过程中,如遇感冒发热或罹患其他病时,应斟酌其宜,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药酒。若需停用治疗新病,可在治愈新病后再恢复饮用药酒。

(7)对酒精过敏者,不要使用中药药酒。对某些药酒的特殊注意事项(如禁房事等)亦应严加遵守,以确保药酒发挥养生祛病的医疗保健效果。

(8)饮用中药药酒时,通常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和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还应注意忌口。在服药后因误食所忌饮食,常能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引起不良的反应,因此服药酒时也应注意饮食禁忌。如服人参制作的药酒后忌食茶叶,因为茶叶能解药性,会影响疗效。

选用药酒来防治疾病时,必须以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指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患者身体素质、年龄、性别、患病程度选用不同类型的药酒。

药膳

食用药膳的意义

药膳,是在食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药配膳,也就是将药物与食物配合在一起,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特殊方法。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取药物的功能,食物的营养;它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食物的调养作用,其精华在于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从而收到药物治病和食物营养的双重功效。药膳是食补和药疗二者的结合。

药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药膳包括药粥、药茶、药酒、药糖、药菜肴等,凡是药物与食物结合制成的食品,均可称之。狭义药膳是指药物与肉类、鱼类、蔬菜、豆制品、面类等食物制成的菜肴、糕点等,既可单食,亦可佐餐食用,本书药膳即是这一类。

中医学历史上对于食疗药膳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历代的养生学家和医学家,都把食疗药膳作为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孙思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作为医生,首先要寻找病因,能用食品治疗者,先用饮食治疗,用饮食不能治愈时,再用药物治疗。由此可见,食疗药膳早在古代就已受到重视。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四气五味,食疗药膳就是利用食物的食性和药物的药性来调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使其恢复健康的。食疗药膳有很多优点,一是食疗较之药疗,性味平和,缓而不峻,副作用小,而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食品,现代称其为功能性食品,通常具有无病强身、有病治病的功效,有很广的适用范围。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苦口良药为美味佳肴。二是食疗原料广泛、采购容易、制作简单、服用方便、经济有效,特别是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既符合人们的用膳习惯,使人乐意接受,又可以营养果腹,治病强身。

食疗药膳的渊源

人类的祖先在吃野生食物时,发现某些动、植物不但能够饱腹,还有药用价值。

那时,人类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因此,中医学才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种原始的药膳,并不是真正的药膳。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烹饪经验以后的时代。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药、膳两个字。而形成药膳一词,最早记载于《后汉书·烈女传》:“母亲调药膳,恩情笃密。”

西周时期称之为“名医”的官,主要负责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冷热度、重量,“名医”所干的工作,与现代的营养医师差不多。

《周礼·天官》中记载的疾医遵循“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原则;疡医遵循“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的原则,这些都是成熟的药膳。

可见,中国人早在先秦时代,甚至西周时代就有了十分丰富的药膳知识。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集了药物的大量品种,例如薏苡仁、芝麻、葡萄、山药、核桃、龙眼、百合、菌类、橘、柚等,记载了各自的功效,这些品种都是配制药膳的配料。

最早记载用药膳医病的书籍在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里有13方,其中6方属于药膳。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记载了很多药膳,能治疗各种疾病,它们的功效很大。

我国食疗由来已久,历代食疗著述也很丰富。除《黄帝内经》外,晋代葛洪的《神仙服食法》,北魏崔浩的《食经》,唐代孙思邈的《食忌》、《千金食治》,孟诜的《食疗本草》,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卢和的《食疗正草》,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著名的食疗专著。有人统计,历代的食疗文献计有123种,586卷,内容之丰富,居世界首位。

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海内外形成吃药膳的风潮。在难以“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现代社会,药膳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这不仅出于品尝美味,而且是充分发挥药膳疗效的需要。

现代药膳与烹调技术、现代医学结合起来,使得色、香、味、形都很好,更加引人注目,应用药膳疗法的人也愈来愈多。

药膳的药用与制法

食疗药膳的服、食方法,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来确定,一般须发汗者,可选用汤剂以助药力;须祛风湿者,可选用酒剂助其温通;若须滋补,还可选用汤羹、菜肴、蜜膏等。总之,疾病的性质不同,服食的方法也极为丰富,若能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服食方法,则可收到更佳的效果。常用的食疗药膳服食方法主要有:

1.稀粥

稀粥是以粳米、糯米、粟米、玉米等粮食为主,酌加其他食物或中药,用多量的水煮成的半流质食物。若加入的食物或中药不宜同煮(如有渣),可煎水取汁,鲜品还可绞取汁液,中药可以另煎取汁;不易煮软煮熟的,可以加水先煮。这样经过单独处理后再与粮食同煮。稀粥由于加用的食物如蔬菜、干鲜果品、肉类等十分广泛,它们的风味、口感差异较大,因此可加糖或食盐、油脂、味精等调成不同的滋味。稀粥因加用的原料多样,所以其配方有补、泻和温热、寒凉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羊肉粥、地黄粥、高良姜粥、茴香粥、芹菜粥、荷叶粥等。稀粥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许多疾恙无论虚实、寒热大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粥类配方。它是食疗应用较多的一个类型。

2.菜肴

菜肴是以蔬菜、肉类、禽蛋、果品、鱼虾等原料为主,配以适量药物而制成的。菜肴的种类很多,所用原料极为广泛,其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蒸、炒、焖、炖、炸、烧、卤、煨及凉拌等,制作中可随食疗药膳的类型需要及个人口味加适量的调料。调味品如咸、甜、酸、麻辣、辛香等,也是极为丰富的。不同原料烹制的菜肴,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证。一般来说,肉类、鱼类、禽蛋类菜肴偏于补益;蔬菜类菜肴则偏于清凉。

3.汤羹

汤羹是以肉、蛋、海味、奶、蔬菜等原料为主,或加入适量药物经煎煮,或煨炖等加工方法烹制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在制作时,可根据食物的滋味、性能加入适量的调味品,如糖、盐、酱油、姜、辣椒、胡椒或味精等。汤羹与粥食一样,可将食物和药物同时烹制,也可将药物用布包裹好与食物同煎煮,还可将药物煎煮后取汁,再与食物同烹调。汤羹为食疗药膳中较为多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的患者,用之可有滋养或清润功能。如山药羊肉汤能补益脾肾,鲤鱼煮枣能补脾养血,冬葵鸡蛋汤能清热润燥,银耳羹能滋养肺胃之阴,还有如乌龟汤、山药鱼片汤、山药奶肉羹等等,都有滋养补虚的功效。

4.药茶

药茶是将具有养生疗效的食物或中草药与茶叶相混合,经过煎煮或直接用沸水浸泡而成。以药物或食物与茶叶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达到保健养生或祛邪治病的功效,是一种制作最为简单、服用最为方便的药膳剂型。其优点是药茶以药代茶,人们乐意接受,又可随身携带、不拘时间,随泡随饮。由于药茶大多取材于食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大多无副作用,即使长期饮用,也完全可靠。还有就是药茶具有针对性,药效专一,经长时间饮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可以达到量化标准,长期坚持,能收到显著疗效。

5.酒剂

酒剂是用白酒、黄酒、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滋补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含乙醇的口服剂,也可将药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而成。所选之酒,一般认为浸泡药酒以40度左右为宜,因为浓度过低,有效成分不易溶出,且易变质而影响疗效,浓度过高,则药材所含水分反被吸收,使药质变硬,有效成分亦难溶出。但保健性饮用酒,以10度左右为好。酒本身为药食兼用之品,有散寒活血、祛风除湿、温中缓胃、协助药力等功效,而其随所加食物、药物的不同,治疗病症又有异。如与核桃仁、红枣等浸泡而成的红颜酒,可润泽容颜,润滑肌肤;以薏苡仁等浸泡而成的薏苡仁酒,可祛风湿,健脾胃;以鹿茸、人参等浸泡而成的鹿茸参桂酒,可补肾壮阳,补气健身。各种配制酒的饮用量可根据需要酌情而定。

6.蜜膏

蜜膏是选择具有滋补性的食物或食物与药物一起加水煎煮,浓缩取汁,再加入适量蜂蜜或白糖收膏而成。膏剂的滋补营养作用尤佳,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如外用的可美容、除皱的栗蜜面膏,内服的可补气、滋阴止血、治疗先兆性流产的参芪保胎膏等。

7.散剂

散剂是将食物或食物与药物一起烘干炒脆后,研成细粉末内服或外用。散剂食用方便,便于携带,营养丰富。服时以沸水冲调成糊状加糖食用,或以米汤送服,或以酒送服。如功能清利湿热、疗痔止血的赤小豆散,悦泽面容、光洁皮肤的美容散,外用(多撒敷患处)治外伤出血的龙眼核散。

8.糕点

主要是用种子、果仁类食物和容易研磨成粉的中药,如粳米、糯米、薏苡仁、茯苓、山药等,磨成粉后,加水和白糖揉成粉团;如含人参、党参、麦芽、橘皮之类不便磨粉者,可用煎水取汁等方法处理后加入。揉好的粉团整形后上蒸笼蒸熟,切成块或条状食用。糕点主要有益气补脾、滋养补虚的功能,如阳春白雪糕、八仙糕、九仙王道糕等。

9.米面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