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特色南瓜
14452100000007

第7章 特色南瓜病虫害的防治(1)

(一)病害的防治

1.枯萎病

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是一种世界性瓜类土传病害,常可造成全田毁灭。

(1)症状识别本病在苗期、伸蔓期至结果期都可发生,以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为发病高峰,果实开始成熟时病害又趋稳定。其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发病,子叶萎蔫或全株枯萎,呈猝倒状。开花结果后发病,病株叶片逐渐萎蔫,呈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数天后整株叶片呈褐色腐烂,稍缢缩。茎基部纵裂,裂口处有时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将病茎纵剖,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及粉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未经腐熟的肥料中及种子上越冬。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左右,可借种子带菌进行传播。病原菌从南瓜根部侵入危害,根部受伤或有线虫危害的伤口有助病原菌侵染。

气温在24~28益、相对湿度大90%时易发病。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田间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秧苗老化,大水浇灌或土壤过分干旱,连作,有线虫危害,都可加重枯萎病的发生。

(3)防治技术

种子处理: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在55~60益水中浸种20分钟;用药液浸种,40%甲醛150倍液浸种30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80%抗菌剂“402”20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待播;药剂拌种,以干种子重量的0.2%~0.3%的敌克松粉剂拌种;种子包衣。

实行轮作: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5年以上的轮作,也可实行水旱田轮作,瓜田应尽量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

盂土壤处理:土壤深翻晒垡,重茬田采用移沟法对阴阳土进行交换。酸性土壤可施用生石灰或喷洒石灰水。有枯萎病史的田块,播前用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喷洒瓜沟或将药土施入播种穴,进行土壤消毒。

育苗土应选用非菜地、非瓜田土,加肥料配成营养土。最好采用营养钵育苗,苗成活率高。

榆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药液灌根,用25%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或10%双效灵2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瓜枯宁10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抗生素“120”

200倍液,或用敌克松与面粉按1.20配成糊状,涂病株茎基部,均有一定的防病作用。

交叉保护法:这是一种新型的防病技术,是在寄主上接种一个致病力弱的菌株,由该菌株与致病力强的菌株的拮抗作用,使得致病力强的菌株在侵染植株时降低或丧失致病力。

2.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较重的病害,俗称白毛病、粉霉病。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论是温室、大棚还是露地栽培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常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1)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茎蔓甚至嫩果上,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发病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南瓜上越冬。病原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

(3)防治技术

棚室消毒:定植前5~7天,每亩棚室用硫黄粉500克,与1000克干锯木屑混匀后,分装在几个塑料袋或花盆内,分放在棚室内,在傍晚时分密闭棚膜,点燃熏蒸,第2天揭膜放风。熏蒸时,棚室内气温最好维持在20益左右,架竿等物也可放在棚室内同时消毒。

小苏打防治:发病初期,可用0.2%小苏打溶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盂生物防治:用农抗“120”2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榆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硫黄胶悬剂500倍液,或20%敌菌酮胶悬剂600倍液,或40%敌硫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烟剂防治:每亩每次用10%百菌清烟剂300~400克,或粉锈宁烟剂300克,在初发病时进行熏蒸。

3.病毒病

病毒病又称花叶病,凡是种植瓜类作物的地区几乎都有发生。

(1)症状识别侵染葫芦科植物的病毒有10多种,由病原种类不同,所致症状也有差异。主要有花叶型、皱缩型、黄化型和坏死型、复合侵染混合型等。花叶型植株生长发育差,首先在植株顶端叶片产生深浅绿色相间的斑驳花叶,叶片变小卷缩,畸形,对产量有一定影响。皱缩型植株,叶片皱缩,呈疱斑,严重时伴随有蕨叶、小叶和鸡爪叶等畸形叶发生。坏死型和混合型,植株的叶片沿叶脉产生淡褐色的坏死,叶柄和瓜蔓上产生铁锈色坏死斑驳,常使叶片焦枯,蔓扭曲,蔓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果实受害变小,畸形,植株早衰死亡,甚至绝收。

(2)发病特征该病由病毒侵染所致,因病毒的种类较多,越冬地点也较复杂,有的病毒可在多年生杂草和越冬蔬菜上越冬,有的病毒可在种子或土壤中越冬。借助蚜虫或白粉虱传毒,也可靠摩擦进行传毒。

天气干旱、蚜虫发生严重时,发病重。温室白粉虱发生多,病毒病重。田间杂草多,不能及时除草,水分供应不足,植株长势衰弱,发病重。田间管理粗放,人为传播,都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3)防治技术

种子处理:种子干热消毒,用干热恒温箱先以40益处理24小时,再在18益下处理2~3天,可减轻种子带毒率。

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可使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失去活性。

培育无病苗:选用无病土作床土,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并严防蚜虫和白粉虱进入苗床危害幼苗和传毒。

盂防治传毒害虫:积极防治蚜虫和白粉虱。定植前对幼苗进行1次喷药防治,做到幼苗带药定植。

榆加强栽培管理:及早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量增施磷、钾肥,及时浇水,防止干旱,结瓜后应带肥浇水。

防止人为传播:及早拔除病株,放入塑料编织袋内带到棚室外深埋。手摸病株后应用肥皂洗手,再进行农事操作。

病株和健株应分别管理。

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1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50~60千克。

对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用防治,一般采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种子消毒和消灭蚜虫、白粉虱是防止传毒的关键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苗期可用S52弱毒疫苗接种。

4.疫霉病

疫霉病简称疫病,俗称死秧病。发病后病株很快萎蔫死亡,对南瓜的生产威胁很大,田间高温高湿易发病,尤其是大雨或暴雨后,或浇水过量,或排水不良,会带来惨重的损失。

(1)症状识别疫霉病病菌以侵害瓜根颈部为主,还可侵染叶、茎和果实。根颈部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基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死亡,维管束不变色。有时在主根中下部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部腐烂,地上部青枯。叶片染病时则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大型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严重时,叶柄、瓜蔓也可受害,症状与根颈部相似。果实染病后生暗绿色近圆形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凹陷腐烂,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原菌借助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仅3~4天时间发病部位又会出现新的病原菌,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7益,最适为28~30益,旬平均气温在23益时田间瓜蔓开始发病,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北方地区6~7月间有雷阵雨,雨后疫霉病大流行。

南方地区,疫霉病在5月中下旬及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当气温升高、瓜生长需水量大时,若以大水漫灌、串灌,畦面被水淹,疫霉病就会大发生;若浇水次数多,低洼处有积水且不能及时排出,不仅对瓜的生长不利,而且有利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用渠水灌溉比用井水灌溉发病重。

瓜地连作,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作基肥,或是追施化肥时伤根严重,常会导致疫霉病发生,而合理轮作,选择沙壤土种瓜,发病就轻。

(3)防治技术

严格选地: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甜瓜、南瓜、黄瓜、西瓜的地块,以沙壤土或新荒地为好,并做到秋季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种子进行消毒: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分钟左右,捞出洗净后播种。

盂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土地整平。灌水沟适当加深,采用地膜种植,以促进瓜的生长发育。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作基肥,合理追施化肥,避免伤根,最好使用叶面喷施法或在水沟内撒施化肥。

榆合理灌水:在有条件的地方,瓜地最好浇井水,尽量不浇渠水,浇水的水位应随着植株的生长和温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瓜根颈部不能被淹,不能浸泡在水中,切忌串灌、浸灌,更不能水淹瓜蔓。炎热的夏季应在早晚浇水,浇水次数的多少应根据土质、地下水位和气温的不同而异,原则是苗期少浇,开花至膨大期适当灌水。灌水的水位以瓜沟的2/3为宜,瓜沟内如有积水应及时排除。

清洁田园:对病残体、病秧、病叶、病瓜要及时清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根据预报,在病害即将发生时,可施用化学药剂灌根或喷雾。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药0.25升,隔7~10天1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5.霜霉病

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病,是南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特别是在保护地内,温湿度适宜时,仅半个月时间就可造成叶片干枯,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1)症状识别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黄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潮湿环境下,在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该病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重时,病斑连接成片,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一样,瓜瘦小,含糖量降低。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随季风或雨水从南向北传播,也可从保护地传播到露地,再由露地传回保护地,形成周年发病。

棚室内气温在15~22益、相对湿度大83%时,易发病。

叶面有水滴或水膜的时间达2~6小时时,病原菌极易侵染叶片,形成病斑。当天气多雨、多露、多雾、阴雨天和晴天交替出现时,发病早而重。棚室内昼夜温差大,湿度高,夜间易结露水;或种植过密,缺乏肥料,浇水偏多,通风不良时,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这些品种有日升、碧玉、小贝和京绿栗、京银栗等。

栽培防病: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的沙壤土地块种瓜,施足基肥,追施磷、钾肥。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并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株间通风良好。

盂营养防治:对长势较差的瓜秧,可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宝、叶面宝、光合肥、抗旱剂、增产菌等,也可试用0.15千克尿素加0.5千克红糖或白糖,兑水50升,早上喷叶面和叶背,每5天1次,可增强植株抗病性。

榆药剂防治:喷药必须及时、周到和均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根据历年发病时间,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搞好预报,要求在发病前7天左右即开始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初发病时在晴天上午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每亩每次喷药液50~70千克。上述杀菌剂应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阴雨天时不宜进行喷雾防治。

6.细菌性叶枯病

(1)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叶片开始出现圆形水渍状褪绿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斑,直径1~2毫米,周围有褪绿晕圈。

(2)发病规律细菌性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病菌不易在土壤中存活,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此病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等地有所发生,设施内发病比露地重。

(3)防治技术

种子处理:采种时选无病植株的种子留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益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40%甲醛(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0.5~1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浸种处理完后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

轮作:加强2年以上轮作和育苗土不能带病菌等管理。

盂药剂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10万单位1支加水10千克)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DT(琥胶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农药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3~5次。还可用细菌灵片、福美双、百菌通、甲霜铜、波尔多液、代森锌等药剂喷雾防治。另外还可用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脂铜粉尘剂发病前或发病期间喷粉防治,每亩用药约0.85千克,7天左右喷1次。

7.灰霉病

(1)症状识别本病主要危害果实。被害的果实多从开败的花上开始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霉层,然后向幼果上蔓延,使幼果变软、腐烂。被害的果实轻者生长停止,烂去果尖,重者整果烂掉。叶片上发病时,大多以落下的病花为中心扩展,形成大型近圆形病斑,表面着生少量灰色霉层。烂花烂果脱落时附着在茎蔓上,可引起茎蔓变褐、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