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足球竞赛与规则
一十一人制足球
1863年现代足球诞生时就规定,足球比赛每队由11人组成,其中1人为守门员。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足球赛和世界各国足球联赛都采用11人比赛制度。
(一)阵形与战术打法
1.“4—4—2”阵形
“4—4—2”阵形是由1名守门员、4名后卫、4名前卫和2名前锋组成的。阵形在中场、后场部署了较多的球员,有利于中场的控制和后防的稳固,进攻的机动性强,是当前世界强队普遍采用的阵形之一。
(1)守门员:守门员要组织和指挥全队的防守,注意扩大自己的活动和防守范围。要提醒球员调整移动位置,完成防守动作。在防守任意球、角球等定位球时,要指挥排列人墙和其他球员的选位和盯人。进攻时,守门员要用手抛或脚踢将球快速、准确地传到同伴脚下,以便发动快速进攻。
(2)后卫:后卫线由左、右边后卫和2名中后卫组成,采用区域与盯人相结合的混合防守体系。
(1)边后卫:是防止对手从自己防守的边路突破防线。防守时要占据对手与球门之间内侧的有利位置,与对手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可以干扰和抢断对方的传球,又不可以让对手轻易地摆脱。面对持球球员要进行紧逼,堵中路放边路,在有同伴补位协防时,要敢于大胆上前逼抢,坚决不被对手运球突破,万不得已可以在罚球区外采用犯规战术。同时要和前卫、中后卫球员之间保持高度默契,加强中、后场的协防配合,始终和同伴保持斜线或前后站位,形成防守梯次,随时准备补位,以确保球门中间区域的安全和全队防线的完整。获球后,要在第一时间用准确的短传、中长传将球传到最有威胁的进攻区域,让同伴进行快速反击。因为战术的需要,也可以伺机到中场助攻或插入前场充当边锋的角色。
(2)中后卫:2名中后卫位居球门的前方,是防守的中坚。站位稍前的称“盯人中卫”,站位稍后的称“自由中卫”。盯人中卫主要盯防对方的突前中锋或是在罚球区正面的得分手,抢断给他们的传球,限制、破坏他们的跑动和配合,扼守中路通道。自由中卫是全队整体防线的指挥者和参与者,其占据球门前的要害位置,协调左、中、右路的防守配合,截获和破坏对方传到同伴身后的各种来球,并对各路防线出现的险情进行补抢、夹击和破坏,指挥整个防线的伸展和收缩。2名中后卫位置无论是相对固定还是机动转换,他们始终应是一个防守整体,互相保护、补位,左右移动都要做到高度默契、运转自如,进攻时要迅速将球传到同伴的脚下或者迅速接应同伴的传球组织进攻。己方在对方门前获得任意球或角球时,中后卫可伺机插上争头球射门。
(3)前卫:4名前卫一般呈“菱形”站位或“平行”站位。
(1)菱形站位:由拖后前卫、左右两边前卫和突前前卫组成。
拖后前卫(又称后腰)封堵盯人中后卫前面通道和填补中后卫与边后卫之间的空当,要与盯人中后卫分工明确地负责盯防对方在中路活动的前锋或突前前卫。作为中、前场进攻的主要组织者,拖后前卫积极接应和支援同伴,控制比赛节奏,选择进攻方向,为同伴传出各种有威胁的传球。
左右两边前卫负责左右边路的攻防,与突前前卫和前锋构成进攻的主要力量,在中路通过跑位、插上、传切、二过一等战术配合,撕开对方防线强行射门;在边路传球或斜插到对方后卫身后、套边插上完成边线进攻,并组织肋部进攻和转移进攻。防守时迅速回收,盯防对方的前卫球员,封堵中场进攻的通道。同时要注意补上边后卫助攻后留下的空当,防止对方的快速反击。
突前前卫(又称前腰)是前场进攻的组织者和得分手,接应和策应好中、后场的来球,为前锋输送炮弹,并通过积极跑动和同伴配合,制造空当,为自己创造插上射门和强行运球突破射门的机会。攻防转换时,要封堵对方的快速传球,积极回撤,和其他前卫在中场构筑起稳固的防线。
(2)平行站位:由2名拖后前卫和2名突前前卫组成。
拖后前卫侧重于防守,主要是封锁后卫前面的进攻通道,盯逼对方进攻的前锋球员和突前前卫球员,重点堵防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的肋部,同时要积极移动,弥补边后卫和中后卫身后的空当。由守转攻时,积极接应和组织进攻,控制比赛节奏,选择进攻方向,为同伴传出各种有威胁的传球。
突前前卫侧重于进攻,2名突前前卫活动范围大,战术变化多,配合更加灵活,使进攻更具威力。一旦失球,要封堵对方的传球路线,积极回撤,在中场部署稳固的防线。
(4)前锋:2名前锋可以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高一快地活动在对方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和前卫保持紧密的联系。进攻时互相配合或和前卫配合,运用拉开插上、一传一切、交叉换位、运球突破等方法,从中路、边路和肋部突破防线,完成传球和射门。失球后迅速堵抢对方有球球员,延缓对方的进攻速度,并迅速回撤,协助前卫防守中场。
2.“3—5—2”阵形
“3—5—2”阵形是1984年在第7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上针对“4—4—2”阵形所创设的。由1名守门员、3名后卫、5名前卫和2名前锋组成。阵形在中场部署了较多的球员,有利于对中场的控制,从而获得攻防的主动权。此阵形机动性强,战术灵活,对球员的技术、意识以及身体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是当前世界强队普遍采用的阵形之一。
(1)后卫:3名后卫中拖后的1名自由中卫控制球门前的中间通道,协调左、中、右路的防守配合,截获和破坏对方传到同伴身后的各种来球,并对各路防线出现的险情进行补抢、夹击和破坏,保证全队防线的完整。另2名后卫站位稍前,盯住对方的2名前锋,同时要兼顾边路的防守和弥补自由中卫防守时出现的空当。由于3名后卫需要控制的防守区域较大,这就要求他们具备高超的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防守能力,要做到跑动积极、选位合理、判断准确、出球果断、补位及时。同时也要求前卫球员积极回撤,保护危险的区域和盯防进攻球员。
(2)前卫:5名前卫的位置与职责各有不同。2名拖后前卫在3名后卫前面错位站立,防守时保护这一区域和盯防进攻球员,必要的情况下积极回防边路或中路,构筑4—5人的后卫防线。进攻时快速压上,在中场形成优势,积极投入进攻。另外3名前卫可以“1—2”站位,也可以“2—1”站位,是进攻的主要组织者和得分手。他们积极跑动,相互间配合,和前锋配合,制造空当,创造机会,完成传球和射门。攻防转换时,他们积极回抢,在中场层层堵截,干扰破坏对方的进攻。
(3)前锋:2名前锋活动在对方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和前卫保持紧密的联系。进攻时互相配合或和前卫配合,运用扯动拉开、插上策应、交叉换位、运球突破等方法,从中路、边路和肋部突破防线,完成传球和射门。失球后迅速堵抢对方有球球员,延缓对方的进攻速度,并迅速回撤,协助前卫防守中场。
3.“4—3—3”阵形“4—3—3”阵形是由“4—2—4”
阵形演变而来,将1名前锋后撤中场,加强了对中场的控制,使攻防的机动性加大,进攻更加活跃、隐蔽,防守更有纵深、稳固。
(1)后卫:后卫线由左、右边后卫和2名中后卫组成,采用区域与盯人相结合的混合防守体系。基本位置和职责与“4—4—2”阵形相同。
(2)前卫:由3名球员担任,一般有“2—1”站位和“1—2”站位。
(1)2—1站位:2名前卫拖后,1名前卫突前,是侧重防守的排列。拖后前卫防守时封锁后卫前面的进攻通道,盯紧对方进攻的前锋球员和突前前卫球员,重点堵防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的肋部,同时要积极移动,弥补边后卫和中后卫身后的空当。由守转攻时要大胆压上,在中、前场积极接应和组织进攻,控制比赛节奏,选择进攻方向,为同伴传出各种有威胁的传球。突前前卫主要任务是组织前场的进攻,接应和策应好中、后场的来球,和中锋、左右边锋积极配合,为锋线传出各种有威胁的传球,并通过积极跑动和与同伴配合来制造空当,为自己和同伴创造插上射门和强行运球突破射门的机会。攻防转换时,要封堵对方的快速传球,积极回撤,和其他前卫在中场协同防守。
(2)1—2站位:1名前卫拖后,2名前卫突前,是注重进攻的排列。2名突前前卫投入进攻,使前场有了5名进攻球员,大大增强了进攻的力量。战术变化多,配合更加灵活,扩大了进攻纵深和进攻面,增多了进攻的点,使进攻更加隐蔽,更具有威力。一旦失球,要封堵对方的传球路线,积极回撤,在中场部署稳固的防线。
(3)前锋:由中锋、左右边锋组成。中锋是主要的攻击手和得分手,任务就是突破射门、抢点射门,同时通过穿插、扯动和策应为同伴创造射门得分的机会。中锋经常紧贴对方的拖后中卫站立,经常在2名中后卫之间或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的肋部穿插,为自己寻找战机,并给对方的防守增加困难。防守时,可以在前场游弋,迫使对方后卫不敢大胆压上助攻,同时也为本队的防守反击创造条件。左右边锋主要活动在场地的两边区域,通过传切、二过一和运球过人从边路突破对方的防线,边线传中,威胁球门,或运球直接内切射门。边锋还时常做内切和回撤的无球跑动,为前卫和后卫的突然插上制造空当。还要加强与中锋和另一侧边锋的配合,特别是在另一侧边锋传中时要积极包抄,敢于抢点射门。失球后要立即回抢或封堵对方传球,要快速收缩回撤,与同伴协同防守。
4.“4—2—3—1”阵形
“4—2—3—1”阵形是2001年在欧洲开始兴起,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比赛中获得成功,现已被各级球队广泛采用的阵形。阵形由1名守门员、4名后卫、5名前卫和1名前锋组成的。由于配置了“双后腰”,使防守更加稳固。同时,单前锋配置也使前场留有更多的空间,使进攻更加机动、灵活。
(1)后卫:基本位置和职责与“4—4—2”阵形相同。
(2)前卫:5名前卫的位置与职责各有不同。2名拖后前卫(后腰)注重防守,分别封锁中后卫与边后卫之间前方的通道,一旦得球快速前传,并积极压上参与进攻。另3名为攻击型前卫,是进攻的主要组织者和得分手。中前卫更是这个阵形中的灵魂,不但要具备组织传球能力,还要有相当强的自己得分的能力。前卫和前锋配合,积极跑动,充分利用中路和边路的空间快速插上,创造机会,完成传球和射门。
攻防转换时,他们积极回抢,层层设防堵截,干扰和破坏对方的进攻。
(3)前锋:前锋要具备组织水平高、身体素质好、抢点意识出色和得分能力强的条件。要善于运用扯动拉开、策应突破、交叉换位等方法,能和前卫积极配合,从中路、边路和肋部突破防线,完成传球和射门。失球后迅速堵抢对方有球球员,延缓对方的进攻速度,并协助前卫防守中场。
(二)主要规则
1.比赛场地与各线、区、点、圈、弧的作用
足球比赛的场地必须是正长方形的场地,长度为90—120m,宽度为45—90m,国际标准场地长为105m,宽为68m。
在场地中设有宽度不超过12cm的各种标准线,各线包括在各区域的面积之内。
(1)三线:边线、中线、球门线
(1)边线和球门线:确定球场的面积。比赛时,双方球员只能在边线、球门线划定的场地内活动,未经裁判员的允许,不得无故离场。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球门线或边线时,即为球出界。球由己方球员踢出边线时,由对方球员掷界外球。球从球门线出界,如果是进攻球员踢出,则由防守球员踢球门球。如果是防守球员踢出,则由进攻球员踢角球。
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两球门柱内侧的球门线时,即为进球。执行罚点球时,在球未踢出之前,守门员两脚必须站在球门线上,允许左右移动,但不能离开。
(2)中线:把球场划分为两个相等区域,开球时双方球员都必须站在己方半场内,在裁判员鸣哨,球向前滚动后,球员才可越过中线。球员在己方半场内没有越位限制。
(2)三区:罚球区、球门区、角球区
罚球区又称作“大禁区”,其作用是:
(1)守门员允许在己方区域内用手接触球(己方球员主动用脚回传球除外)。
(2)球员在己方罚球区内犯规,被判罚“直接任意球”时均应罚“点球”。
(3)在执行“点球”时除守门员及主踢球员外,其他球员不准站入罚球区内。
(4)在踢球门球或守方在罚球区内罚任意球时必须把球直接踢出罚球区,比赛方为开始。
(5)在踢球门球或守方在罚球区内罚任意球时,攻方球员必须退出区外并距球9.15m。球未踢出罚球区,攻方球员不得进入。
球门区又称作“小禁区”,其作用是:
(1)踢球门球时,球必须放定在球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踢球门球可以直接射入对方球门得分。
(2)在此区域内守门员手中无球且又没有阻挡对方球员时,对方球员不得对守门员进行冲撞。
(3)在己方球门区内获罚任意球时,球可放在球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
(4)在对方球门区内罚间接任意球时,应在裁判员判定犯规时球所在位置最近的并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角球区是由角球弧、边线和球门线构成的区域,罚角球时,球的整体必须要放在角球区内。
(3)二点:中点、罚球点
(1)中点又称“开球点”,其作用是比赛开始或胜一球后重新恢复比赛的放球地点,中点开球球员可以直接射门得分。
(2)罚球点距球门线中点11m,是罚点球时放球的位置。
(4)二弧、一圈
(1)罚球弧:执行罚“点球”时,除主罚球员外,其他球员必须站在罚球弧外。
(2)角球弧:由角球弧、边线和球门线构成了角球区。
(3)中圈是以中点为圆心,9.15m为半径所划的圆圈。在开球时,防守球员必须站在中圈以外的己方半场,待球被向前踢动进入对方半场后,即比赛开始后,球员方能进入圈内抢球。
2.球员
正式比赛每队球员为11名,其中1名必须为守门员。比赛开始或比赛进行中,某队如少于7名球员则作弃权处理。比赛时,守门员可以和其他球员交换位置,但必须事先通知裁判员(服装也必须更换好),否则予以警告。
替补球员人数根据比赛规程规定或双方协商,赛前必须通知裁判员。正式比赛每场比赛只准替补3名球员,而且只能在比赛前向裁判员呈交的7名替补球员名单中选择。替补席设座位15名,其中7名替补,8名官员。
比赛开始后球员不得随意进出球场。如因受伤需离场护理时,必须告诉裁判员,护理完毕后重新进场也必须得到裁判员的允许,方可进入场地比赛。
3.比赛时间
(1)正式比赛时间是90分钟,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间休息不得超过15分钟。除遇到罚点球,比赛时间延长到决出胜负以后,其他情况下裁判员必须按时结束比赛,如鸣哨结束比赛后球才入门,应判无效。
(2)比赛时间应以裁判员的时间为准。裁判员可根据比赛现场的情况补足因故损失的时间,一般补时有下列几种情况:
(1)替换球员。
(2)对球员伤病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