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特征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潜伏期短,多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病,短者可1h,长者达1~3 d,各种细菌所致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主要为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炎症状。
一般起病急,初为腹部不适,继之腹痛,以上腹、脐周较明显,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先吐、后泻为本病的特点。呕吐物多为所进食物,金葡菌或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呕吐剧烈,呕吐物可为胆汁性,有时含血液或黏液。腹泻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或黏液样便。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大便呈水样或糊状,具有腥臭味,亦可见脓血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可有无症状带菌者、非出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以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表现,病重者可死亡。嗜盐菌食物中毒可出现血性腹泻,患者多有上、中腹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吐泻严重者可出现口干、舌燥、眼眶下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及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感染性食物中毒可出现畏寒、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该病病程短,大多1~3 d内恢复,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的出血性结肠炎多数在7d内恢复。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常呈暴发流行,亦可致医院内感染。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潜伏期一般12~36 h,严重者2h,长者达10 d。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轻微不适,无需治疗,重者可于24 h内死亡。起病早期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继之出现乏力、软弱、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复视、瞳孔散大、眼肌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患者体温一般正常,神志正常,知觉存在。胃肠道症状较轻,可有恶心、便秘或腹胀等。病程长短不一,通常4~10 d后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眼肌麻痹可持续数月之久。危重者可在3~6 d内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继发感染。
五、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部分患者可见巨噬细胞。
2.细菌培养。对可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可分离出相同病原菌。标本接种血琼脂做厌氧培养,可检出肉毒杆菌。
3.血清凝集试验。胃肠型食物中毒患病初期血清凝集效价较高,此后大多很快转为阴性。如效价达到1∶80至1∶160可诊断本病。
4.毒素检查。疑神经型食物中毒时,可进行毒素试验,将食物渗出液做动物试验,观察有无外毒素所致的瘫痪现象。
五、辅助检查
沙门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沙门菌,1885年Salmon与Smith又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后取Salmon之名为本菌属名。
沙门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值为6.5~7.5。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 min、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min均可将其杀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菌。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可分为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3种。再按鞭毛抗原的不同而鉴别组内的各血清型。目前,已知沙门菌共有2000多种血清型,在我国已发现有近200个血清型,但从人类和动物分离出的血清型却只有40~50种,其中仅有10种是主要血清型。沙门菌通过消化道传染致病,统称为沙门菌病。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汤卜逊沙门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对禽兽致病的沙门菌大多属于B~E血清群。以侵害幼年动物为主,发生急性败血症、胃肠炎以及其他局部炎症。对成年动物常引起局部慢性或隐性疾病。患沙门菌病痊愈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能抗再感染,但局部慢性患病的动物免疫力不强,在疾病恢复期间常成为带菌者。目前,对猪伤寒、马流产等11种传染病已使用菌苗。
能力训练
王某,25岁,待业,因头晕、恶心、复视3日,吞咽困难1d入院。第3d病情加重,并出现双眼睑下垂,咽痛,全身软弱无力,难以支撑头部。爱人因类似情况于5d前在当地医院治疗,因呼吸衰竭死亡。查:T36.5°C,P84次/min,律齐,R18次/min,BP128/80 mmHg,神志清,精神差,视力稍模糊,双瞳孔散大,直径6mm,对光反射减弱。咽充血,肌力明显减弱,头偏向右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10 d前患者与已故家人曾食用自制的臭豆腐,未食用的两个亲属健在。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从自制的臭豆腐中分离出肉毒杆菌。
1.该患者入院时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A.面神经炎
B.脑炎
C.胃肠型食物中毒
D.神经型食物中毒
E.上呼吸道感染
2.该患者入院时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体液不足
B.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C.营养失调
D.焦虑
E.腹痛、腹泻
3.该患者的最主要治疗措施是()
A.抗生素治疗
B.洗胃、导泻
C.对症治疗
D.抗毒素治疗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饮食指导错误的是()
A.恢复期给予正常饮食
B.流质、半流质
C.对症治疗
D.无盐饮食
E.鼓励饮水
5.该疾病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
A.脑疝形成
B.中枢性呼吸衰竭
C.外周性呼吸衰竭
D.循环衰竭
E.颅内出血
(潘桂叶、练正梅)
任务3伤寒护理
●知识要求
1.掌握伤寒的传播途径、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熟悉伤寒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处理要点。
3.掌握伤寒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4.了解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能力要求
1.能够合理运用护理程序对伤寒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能实施及时的、正确的措施。
2.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有效的对症护理,能做好消毒隔离措施、科学指导其休息与饮食,能做好病情观察和用药护理,能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
3.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社会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
4.能正确评价伤寒护理计划实施的效果。
任务描述
患者,男,15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9.6℃,无畏寒,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查体:T40℃,P94次/min,BP98/75 mmHg,表情呆滞,胸部可见5~6个玫瑰疹,心肺(-),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肋下1.5cm,脾左肋下2cm。血常规:WBC4.0×109/L,N0.55,L0.45。尿、便常规正常。护士王某接待了该患者,请问她应该如何正确对该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使其尽快出院?
过程
一、护理评估
该患者为伤寒,应该安置在普通传染病病区,患者被安置进入病床后,护士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同时通知医生。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经过,如发病前是否有不洁饮食、饮水史,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其特点、病情的进展情况。通过了解患者20 d前在学校曾有饮生水史,后有发热,以为感冒,未引起重视,后有高热,在校医务室就诊,用过退热药及抗生素。既往体健,个人史、家庭史无特殊。
2.身体状况。护士小王发现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为其测了生命体征:T39.5℃,P90次/min,R18次/min,BP95/70 mmHg;在前胸部可见数个直径为2~4 mm的淡红色斑丘疹;心肺(-);肝肋下1.8cm,脾肋下2cm;腹平软,无压痛。
3.心理和社会状况。患者已持续发热两周,近日腹胀明显,对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疾病心存疑虑,思想压力比较大,被告知要住院隔离治疗有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反应。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伤寒沙门菌感染,大量内源性致热源释放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纳差、腹胀、腹泻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与不当饮食或肠壁溃疡出血或穿透浆膜层有关。
4.潜在并发生。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
5.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6.排便异常:便秘、腹泻。与内毒素释放致肠道功能紊乱、低钾血症、长期卧床有关。
7.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的疾病知识及消毒隔离知识。
8.焦虑。与隔离治疗、感到疾病威胁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能说出本病发热特点,配合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2.能说出营养失调发生的原因和饮食管理对本病的重要性,切实执行各项饮食措施,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3.能列举常见并发症并能识别主要早期征象,主动避免诱因,配合治疗、护理,住院期间无肠出血、肠穿孔发生。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饮食。
(1)患者发热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热退后1周可适度增加活动量。
(2)饮食护理。在疾病进展期,如进食生冷、过硬、刺激性强、多渣的食物或进食过饱等,易诱发肠道并发症。故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严格控制饮食。极期患者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以防肠出血或穿孔。有肠出血时禁食24 h,静脉补充营养。热退期间,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质或半流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和产气的食物。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可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但此时仍可能发生并发症,应节制饮食,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腹胀者给予少糖低脂食物,并禁食牛奶,注意补充钾盐。
2.隔离与消毒。患者入院应按照肠道传染病常规进行消毒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 d或每隔5~7 d大便培养1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心理护理。由于对伤寒病变的认知程度低,对疾病引起的各种不适与变化导致了焦虑与恐惧,也由于患病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出现不配合和急躁情绪,所以应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熟悉本病的有关知识,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此外,增加与患者交谈的时间,在精神上给予患者真诚的安慰和支持。
(二)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使用有效抗生素,以便及早控制炎症,减少内毒素释放。有严重毒血症状者,可在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积极地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常用药物。
(1)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对伤寒沙门菌(包括耐氯霉素株)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临床疗效较满意,是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用法:氧氟沙星,成人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或静滴;左旋氧氟沙星,成人每次0.2g,每日2次,口服或静滴;诺氟沙星,成人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任选一种,疗程均为14 d,但孕妇和幼儿慎用。
(2)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噻肟,成人每次2.0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日50 mg/k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 d。头孢哌酮,成人2.0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 mg/kg,疗程14 d。头孢曲松,成人每次1.0~2.0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 mg/kg,疗程14 d。
(3)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病例可适用。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10~14 d,注意检测血象变化,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
(4)氨苄西林。用于敏感菌株的治疗。每次4~6 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4 d。使用之前要做过皮肤过敏测试,如果出现皮疹应及时停药。
3.注意事项。
观察用药后疗效及副作用,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要密切监测血象变化与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注意患者有无胃肠不适、失眠等,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氯霉素使用期间必须监测血象变化,尤其是注意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偶见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主要观察内容。注意观察发热程度及热型,体温升降的特点;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有无便秘、腹泻和腹胀的发生;注意观察玫瑰疹出现的部位和数量等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早识别肠道并发症的征象,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出冷汗、便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
2.对症护理。
(1)高热患者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尽量避免应用发汗退热药,以防体温骤降,大汗虚脱。
(2)便秘、腹泻和腹胀的护理。便秘患者排便切忌过分用力,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腹泻患者可有腹部血液充盈,可施行腹部冷敷,以减轻充血,但避免腹部施压。腹胀患者除调节饮食外,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或肛管排气和生理盐水低压****。
(3)肠出血。暂时禁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必要时给镇静剂;应用止血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变化及每次大便的量和颜色。出血量多者酌情输新鲜血,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大量出血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4)肠穿孔。应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热量供应;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控制腹腔感染;并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