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第一节血浆蛋白
掌握: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性质;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熟悉: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第二节血细胞物质代谢
掌握: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磷酸戊糖旁路及其生理意义;
血红蛋白的合成:原料、场所、大致过程及关键酶。
熟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了解:红细胞的脂类代谢,白细胞的代谢。
【考评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血浆的总蛋白质含量为( )
A.70~75g/L(7~7.5g/dL)
B.40~50g/L(4~5g/dL)
C.20~30g/L(2~3g/dL)
D.25~35g/L(2.5~3.5g/dL)
E.80~100g/L(8~10g/dL)
2.我国正常人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是( )
A.0.8~1.0
B.1.5~2.5
C.1.8~2.0
D.1.2~1.6
E. 1.3~1.4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在血液中大多带负电荷
B.血浆成分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
C.临床可随时采血做任何生化分析
D.尿素和肌酸都是核酸代谢的产物
E.清蛋白是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
4.将血浆蛋白置于pH8.6缓冲液中,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电泳时,可出现几条蛋白质区带( )
A.四条
B.五条
C.六条
D.三条
E.二条
5.当将镰刀状贫血病人的血放入pH8.6的缓冲液的电场中进行电泳时,HbS位置是在( )
A.HbA的前面
B.HbA的后面
C.原点
D.向负极移动
E.HbA的区带重叠
6.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功能( )
A.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参与调节血浆pH值
C.运输多种物质
D.免疫保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7.血浆白蛋白基本可与下列各种配体结合起运输功能,但例外的是( )
A.Ca2+
B.血红蛋白亚基
C.谷胱甘肽
D.长链饱和脂肪酸
E.胆红素和双香豆素
8.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 )
A.血浆清蛋白的浓度
B.血浆球蛋白的浓度
C.血浆葡萄糖的浓度
D.血浆脂类的含量
E.血浆中Na+、Cl-等无机离子的含量
9.对成熟红细胞来说,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
A.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B.存在RNA和核蛋白体
C.具有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全部酶系
D.DNA不能复制,但可转录
E.除存在于血液中外,还大量见于造血器官
10.成熟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所生成的NADPH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
A.合成膜上胆固醇
B.促进脂肪合成
C.提供能量
D.使MHb(Fe3+)还原
E.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正常水平
11.成熟红细胞的能量主要由糖的哪种代谢途径产生( )
A.糖酵解
B.糖元分解
C.糖异生
D.糖的有氧氧化
E.磷酸戊糖途径
12.红细胞中GSH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葡萄糖的载体
B.促进糖的氧化
C.Na+,K+ATP酶的辅基
D.氧化供能
E.保护酶与蛋白质不被氧化
13.正常成人血红蛋白A(HbA)是由下列哪些多肽链亚基组成的( )
A.α2β2
B.α2γ2
C.α2δ2
D.α2ε2
E.ζ2γ2
14.关于2,3二磷酸甘油酸,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3磷酸甘油酸生成
B.分子在生理条件下带有6个负电荷
C.能与血红蛋白的α-亚基通过盐键结合
D.血红蛋白与它结合后,氧饱和曲线向右移
E.平原地区生活的人红细胞的含量比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高
15.2,3B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是由于( )
A.2,3BPG与Hb的两条β-链成盐键
B.2,3BPG与Hb的两条α-链成盐键
C.2,3BPG与Hb的任意一条链成盐键
D.2,3BPG使脱氧Hb对称中心的空穴变小
E.2,3BPG使脱氧Hb分子稳定于R态构象
16.血红素的合成部位是在造血器官细胞的( )
A.线粒体
B.胞浆
C.内质网
D.微粒体
E.线粒体与胞浆
17.合成血红素原料主要是( )
A.Fe3++甘氨酸+琥珀酸
B.****CoA
C.琥珀酰CoA+甘氨酸+Fe2+
D.琥珀酸+甘氨酸+Fe2+
E.葡萄糖
18.在生理条件下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是合成( )
A.胆色素原
B.线状四吡咯
C.原卟啉Ⅸ
D.尿卟啉原Ⅲ
E.δ氨基γ酮戊酸的合成
19.ALA合成酶的辅酶是( )
A.B2
B.磷酸吡哆醛
C.生物素
D.NAD+
E.FAD
20.ALA合成酶( )
A.受血红素的变构抑制
B.受高铁血红素的变构激活
C.受血红蛋白的变构激活
D.受****素5β还原物的阻遏
E.EPO促进其活性
21.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铁( )
A.细胞色素P450
B.细胞色素C
C.肌红蛋白
D.球蛋白
E.过氧化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 )
A.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维持血浆的正常pH值
C.运输某些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物质
D.营养作用
E.抗凝作用
2.下列哪些酶主要在血浆中发挥催化作用( )
A.铜蓝蛋白
B.脂蛋白脂肪酶
C.CPK
D.乳酸脱氢酶
E.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3.下列血浆蛋白质中,属于运载体蛋白的是( )
A.白蛋白
B.运铁蛋白
C.载脂蛋白
D.甲状腺素结合蛋白
E.铜蓝蛋白
4.成熟红细胞糖的代谢途径有( )
A.糖酵解
B.磷酸戊糖途径
C.糖醛酸循环
D.糖有氧氧化
E.糖异生
5.关于2,3二磷酸甘油酸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在红细胞中含量很多
B.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C.稳定血红蛋白结构
D.其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E.肝脏中特有
6.红细胞中2,3BPG具有哪些功能( )
A.调节红细胞中的糖酵解
B.作为主要负离子与正离子平衡
C.它是一种缓冲剂,促进氧的释放
D.主要在于调节Hb与O2的亲和力
E.维持酸碱平衡
7.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具有2,3BPG支路,原因是红细胞内含有两种特殊的酶,它们是( )
A.BPG变位酶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C.2,3BPG磷酸酶
D.1,3BPG氧化酶
E.PFK
8.红细胞中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的物质有( )
A.NADH
B.NADPH
C.维生素C
D.谷胱甘肽
E.超氧离子
9.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为( )
A.pH值升高
B.pH值降低
C.CO2分压降低
D.CO2分压升高
E.温度升高
10.哺乳类动物的甘氨酸是下列哪种化合物的合成前体( )
A.亚铁血红素
B.肌酸
C.鸟嘌呤
D.胸腺嘧啶
E.苯丙氨酸
11.反馈抑制ALA合成酶的物质有( )
A.Fe2+
B.促红细胞生成物
C.琥珀酰辅酶A
D.血红素
E.O2
三、名词解释
1.2,3BPG支路
2.NPN
3.A/G比值
4.ALA合酶
5.卟啉症
四、简答题
1.简述血浆中蛋白质的种类及各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2.简述血红素在体内是如何合成的。
3.简述血红素合成的调节机制。
【科学素养读物】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
【生平简介】
吴宪(WuHsien),中国现代生物化学家及营养学家。1893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9年8月8日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终生保持中国为其唯一的国籍。
吴宪早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学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奥托·福林教授录取为研究生,1919年以《一种血液分析系统》论文而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1924年为主任,1928年为教授。1935-1937年为该院执行院长职务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会议。后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研究员。1949年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秋因心脏病发辞世。
吴宪于1921-1927年任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26年参与组织中国生理学会,并任第七届中国生理学会会长(1934)。1926-1941年任《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常务编委。1936-1938年任中华医学会营养委员会主席。他在美国曾参加多种有关生物科学及化学的学会,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
【科学贡献】
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卓着的,由此赢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到1949年,“化学研究已发展到全国时,对这一事业,没有人比吴宪贡献得更多。”
作为一名科学大师,吴宪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学术研究和发展中国科学事业。
一、学术研究
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163篇,专着3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营养学、免疫化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性激素、抗生素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他在临床生化方面的成就。
1919年吴宪完成了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ASystemofBloodAnalysis),这是奠定吴宪在生物化学界地位的一篇主要论着。文章以福林与吴宪共同署名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生化与临床化学界的重视,被认为“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获得博士学位后,又随福林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此间进一步完成了一系列血液化学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发表后成了血液化学的经典着作(它的名字以“福林-吴”的形式而广为生化界所知)。其中,他独自完成了血糖定量分析的改进方法,此方法用血量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大大优于当时常规的本尼迪克特(S.Benedict)法。这一系列工作,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具有历史性的创新意义,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为此他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之后学术界认为,如果没有吴宪改进的血糖测定法,后来的胰岛素发现会大受阻碍。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测验血中的非蛋白氮组分对病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例如仅一次尿酸测定就需耗血25mL,而“福林-吴”的新方法只需10mL就足以进行包括尿素、肌氨酸、肌氨酸酐、尿酸和糖的测定(其中只需一滴血就能测定血糖)。除了血液外,他还对尿、唾液和脑脊液持续进行了多年的分析和探索。
二、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吴宪不仅在科学上追求真知,而且把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他始终具有不断发展的战略眼光:他重视学术交流,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验课的设置,编写实验讲义,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与周启源(1903-1986年)合着了《生物化学实验》一书(吴宪用英文写成,由周启源译成中文),于1941年由中华医学会编辑委员会出版,向全国医校推广使用,以促进其他医学院校生化实验的进步。他对生物化学的分支与教学也有创新,首次提出了“物理的生物化学”(PhysicalBiochemistry,现称生物物理化学)。1926年,他在协和医学院协助林可胜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
作为科学大师,吴宪的工作意义不仅仅在于发展科学本身,正如安德森在《变化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吴宪国际声望建立得既早而且还由他后来的工作持续着,这使他得到参加国际会议的邀请,成为西方科学团体的成员,并在各种知名科学家的名单中。经常的旅行和同外国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帮助他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
(沈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