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子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作为一名高层领导,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毫不掩饰地勇敢承认,并设法努力改正。领导者,应该坚持绩效精神,敢于面向结果,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基本素质。领导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责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态度,领导者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既是对自身的反省,也是对员工提高责任意识的暗示。
成为成功领导者的关键在于替下属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能成为成功领导者的重要前提。作为领导者,你当然要授权你的下属去做那些具体的事情,怎样去做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最后负责的只能是你,不管你的下属工作得好还是坏,这全由你承担,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义务和责任。领导者既然负全部的责任,那么领导者犯错就应该及时解决和纠正,勇敢承认错误,有错能及时改正,这才是明智之举。
华为追求的从来不是利润最大化
华为公司追求什么?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率,而华为公司的追求是相反的,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将利润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尺度。那么我们追求什么呢?我们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来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服务。也许大家觉得可笑,小小的华为公司竟提出这样狂的口号,特别在前几年。但正因为这种目标导向,才使我们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我们若不树立一个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就建立不起客户对我们的信赖,也建立不起员工的远大奋斗目标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因为电子网络产品大家担心的是将来能否升级、将来有无新技术的发展、本次投资会不会在技术进步中被淘汰等等。华为公司若不想消亡,就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概念。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摘自任正非2004年《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把人类的行为抽象为经济人的行为,并将之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经济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关心的是从企业中尽可能多地拿走他“应得的份额”,企业员工追求的是通过出卖劳力获取最多的工资或薪金。在这种假设前提下,无论是企业主还是企业员工关心的都是自身的直接物质利益,而这只有通过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到满足,因此,追求最大利润即成了企业第一目标。但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企业经营目标开始由追求最大利润向获取适度利润转变。但是,迄今为止,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追求利润最大化。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但是,任正非并不这样认为,他明确提出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要将利润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尺度上即可。华为追求的是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如果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过于看重眼前利益,那么,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看重的则是长远发展。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待遇和劳资冲突等问题日益被重视,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被提了出来。
拓展透析
追求利润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的目标,但企业不能一味地强调利润,领导者管理企业必然要平衡各种需要和目标,利润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企业为了战略需要、长远发展,都不会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过度强调利润,就会使管理者重视短期利益,为了今天的利润,不惜牺牲明天的生存。一个不择手段的企业很难建立信誉,一个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管理者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所以管理学家德鲁克把一味地强调赢利看成是管理中最愚蠢、最糟糕的办法。
当一般的生意人被问及什么是企业时,他们的答案通常是企业是营利的组织,一般的经济学家也会这样回答。然而,这个答案是非常片面的。利润和获利率并不是不重要,实际上获利率不是企业及商业活动的全部意义,只能算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利润也不是所有企业从事活动与决策时的唯一动机,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
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就避免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失去绝佳的商业机会。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觉得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他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企业的目标。譬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发誓要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形态,沃尔玛帮他实现了这一理想;再如马云,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光有使命是不行的,还必须产生财富,这样,自身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做企业,既不能指望偶然的机遇,也不能完全靠利润来支撑,新企业只有多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才能逐渐做大做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士气在什么时候应该好?如果士气在市场大发展、红红火火的时候才好,艰难困苦时候就不好的话,那么谁来完成从艰难困苦到大发展的准备?我个人的看法是,越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越能检验人的道德与良知,越能锻炼人和提高人的技能,也越是我们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时候。检验一个公司或部门是否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氛围,并不是在企业一帆风顺的时候,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古人讲患难知人心,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市场上还存在非常多的困难,但可喜的是我们的研究队伍一天一天成熟起来。世界许多著名公司看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已进入了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十年之后不好估量,谁能说一大批中国土博士不能成为世界英才?今年我们的研究、中试经费将达到4亿人民币,无论装备还是规模上都从土枪土炮时代开始上升。我们组建一年的中试系统已经开始走上正轨,一批“宽频带、高振幅”的工程专家正在成长,我们推出的新产品,已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去救火,而且在工艺研究水平、容差设计水平方面,已开始接近国际水平。我们的生产系统正逐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产品的可靠度已大大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前方,而且1997、1998年还超大规模地投资生产设备的改造。小米加步枪时代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干部已走上了现代管理岗位。尽管我们的管理系统还很薄弱,但采购系统、财务系统、计划审计、行政、服务系统等都有较大幅度的进步,管理工程正在推进管理与国际接轨。公司一片新气象,支撑系统基础工作的不断做实,将会给前方有力的支持。我们正在贯彻公司的基本法,它将牵引我们从企业家管理走向职业阶层管理。一系列的子基本法将会在明后年产生,具体地指导我们的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顺利度过转型的三年,建成一个内耗小,又充满活力的公司。在21世纪初,我们公司将有2万多员工,如果实现内耗小,活力大,那么我们就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实力。如果我们的管理改革,真能在10年内全面与国际接轨,这种潜力的巨大是令人鼓舞的。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为了建成这样一种人才和资源的配置结构,我们需要更多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干部,他们的实践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言行所产生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精神像火凤凰一样永放光芒。
——摘自任正非1997年1月23日在来自市场前线汇报
会上的讲话《不要忘记英雄》
在自家的地盘上,华为要做的是画地为牢,以守为攻,把已有的收益市场封闭起来,让敌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守的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将收益市场中的地位转化为销售额,同时将收益市场的势能辐射到全国。
在对手的地盘,华为摇身一变为猛烈进攻型,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用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1999年华为进入四川时,上海贝尔在四川的市场份额是90%。刚开始,华为绝口不提销售,主动将自己的接入网免费提供给客户使用,借此在四川各当地网都布上了点,而当时对手忽略了华为的这个小动作。随后,华为又将接入网的新增点抢了过来,逐渐把点连成了面。网上运行的华为设备数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后,华为又伺机将接入网的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了交换机,最后将华为的交换机变成和上海贝尔交换机并存的第二种制式,跻身主流机型。
拓展透析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但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致命的软肋:能源。日本的能源完全依赖进口,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实行石油禁运,日本遭受重大损失。1973年至1974年间,日本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25%,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
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很多企业停产或破产,企业员工无所事事,很多人不得不暂时回家。那时,日本基本上全部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回家等同于休假或待岗。
但是,回到家的员工根本没有心思待在家里,他们又陆续回到企业,清理车间,剪除杂草,或者干点儿别的事情,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家里闲着踏实。而且,他们并不是受他人指派才这么干的,而是自发的,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出于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认为企业出现困难,自己有义务尽力帮助企业。有一位工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回到家时,妻子训了他一顿:“公司遇到如此大的困难,你怎能安心待在家里呢?”
在受到经济危机后,这些曾与企业共患难的员工大部分都成了企业日后发展的主力军,得到了充分的信赖。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之所以能够拥有索尼、松下、本田这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他们这种与公司共命运的主人翁精神是分不开的。对每一名员工来说,他和企业都是水手与船的关系。在公司这条船上,每个人都肩负着排除任何潜在危险的责任。
公司的发展要跟得上时代的要求,不然就会被市场大潮所吞没。同样,个人的进步也要跟得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跟不上公司前进的节奏,这样,就面临着离开公司之船的命运。因此,在公司这艘船上,员工应当抱着为自己的未来而工作的态度,将工作看成自己事业的一个契机,和公司一起成长,共生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和公司一起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