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只管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14415200000037

第37章 二十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积累(4)

管理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最初的估计,而且随着公司全球业务的扩展和新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公司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华为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一是跨领域、跨部门的端到端的主干流程的集成和结合部的贯通,仍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各类流程看似各自都实现了端到端打通,但到了真正使用流程的部门和岗位那里却是“九龙戏水”,无法配合,效率低下。我们必须把公司级的管理变革进行到底。

二是公司运营管理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短板。公司在与爱立信对标的过程中,发现同样的管理,我们的用人用工却比爱立信多。对标之后,华为提出了“五个一”目标,供应链和GTS(外汇交易软件)同时发起了“账实相符”管理变革项目。“五个一”和“账实相符”目标的实现,涉及从产品配置简化,产品配置打通,业务场景分类和简化,全球供应网络布局优化,从销售要货到国家仓再到站点的计统调模式变革,交付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ISD(投资者-国家诉讼制度)变革等多个管理变革项目的集成。

三是如何实现向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转型。公司的运作正在从以功能部门为主的运作方式,逐步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方式转变,客户、研发、服务和变革项目将成为未来业务运作的主要形态。这样,才能避免大公司的功能组织的毛病,去掉冗余,才能提高竞争力,进而使干部快速成长起来。

四是简化管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蓝血十杰以其强大的理性主义精神奠定了战后美国企业和国家的强大,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走极端。在20世纪70年代,由蓝血十杰所倡导的现代企业管理也开始暴露出弊端。对数字的过度崇拜,对成本的过度控制,对企业集团规模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过度管理和对创造力的遏制,使得福特等一批美国大企业遭遇困境。在华为公司,管理的复杂性正在随公司规模的扩大呈非线性增长,这已经开始成为公司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旗帜。两难之处在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客观趋势,我们必须在坚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商业模式的同时,降低管理的复杂性。华为的管理变革将进入攻坚期。我们要时刻牢记,管理的目的是提升一线的作战能力,是以客户为中心多打粮食,华为需要优化管理但不能管理过度,凡是不能增产的管理就都不是好管理。

三、用互联网改善公司管理

今天,互联网和物联网正在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车子还是车子,豆腐还是豆腐。同样,互联网也不可能使一家公司的管理实现跨越,科学管理还是基础,流程和规则可以简化,但不可以没有。

对实体经济来说,互联网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颠覆还是推动?蒸汽机和电力都曾在产业和社会生活中起过革命性的作用,但这些技术革命不是颠覆而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生产的进步。互联网也不例外,其本质作用在于用信息化改造实体经济,增强其优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一句话,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意义,就是可以用它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方面,互联网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可以使产业链内部交易标准化、数据化的信息快速传递,并全流程透明;其次通过信息互联加强内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推倒部门墙,简化内部运作、核算和控制,降低交易成本;再有,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充分挖掘和分析公司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加强客户洞察,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分析内部运作的合同、订单、项目、配置、库存、物流的大数据,支持及时、准确、优质和低成本的交付;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牵引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的倾斜。实际上,把标准化产品销售和行政采购搬到互联网上,实现B2B(企业对企业的营销)、B2C(企业对个人的营销)、O2O(线上到线下)等多种新商业模式的运作,华为已经在做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华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平台,平台上绝大部分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这使华为利用互联网方式继续改进管理有了扎实的基础。未来,华为的产品要占领世界大数据流量的制高点,除了靠创新外,还要靠严格、有效、简单的现代管理体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大视野、大战略。

华为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华为十几年来真正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科学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并且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必由之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向蓝血十杰学习?就是因为我们还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坚持主航道的针尖战略

——任正非2014年4月16日在华为上研所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

一、我们会怎么失败,华为会怎么垮掉?

历史上多少大公司是在非常成功之后走向大衰弱。70年代日本电子工业很成功,钱多到可以把美国买下了。日本在模拟电子方面很成功,但在数字转型的时候却保守了,让美国超越了。美国CT(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领域也保守了被华为超越了,但后来,美国又从IT(信息技术的简称)领域重新打回CT领域,今天甚至可能颠覆CT领域。

MOTO(摩托罗拉)是蜂窝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的发明人,模拟时代太成功了,就在数字化时代退出了市场。北电10G太成功了,却错失了40G/100G的转型。过去的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什么失败?他判断这个世界是以2M带宽为通信带宽基础的,这里指的话音时代,他们没有想到大数据时代,当然我们当时也没有完全想到。现在带宽的需求是被压抑了,压抑后我们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越宽越好。那是不是越宽越好呢?

我们怎么能对应这个时代?我现在不知道。当我们最早提出管道概念的时候,大数据的思维描述刚发育,管道有多粗,流量有多大我们还不知道。我觉得无线比有线更有希望搞明白最终客户的需求,因为无线在离客户最近的地方,比较贴近人的基本需求。

现在成功的过程中,哪些东西会构筑我们的死亡。蜂窝当初是为了适应话音时代而设计的覆盖方案,可能无法支持高密度的数据覆盖。但高密度覆盖的基本方式是什么,什么宽带是大量最终客户的基本需求,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你们技术假设思想错误了,我们发出去几十万个基站了,我们升不了级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越成功就构建了我们越大的历史包袱。未来有很多不可预知性。哪怕我们几十万基站已经下去了,只要我们率先比别人知道了,早一点儿知道我们错在哪,就可能早一些避开失败的轨迹。丁耘说要5M或10M无缝覆盖,也许有道理。

我们在追赶的时候是容易的,但在领队的时候不容易,因为不知道路在哪儿。我当年精神抑郁,就是为了一个小灵通,为了一个TD(移动通信简写),我痛苦了8至10年。我并不怕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怕来自内部的压力。我不让做,会不会就使公司走向错误,崩溃了?做了,是否会损失我争夺战略高地的资源。内心是恐惧的。TD市场刚来的时候,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投入,所以我们没有机会,第一轮招标我们就输了;第二轮我们投入了,翻上来了;第三轮开始我们就逐步领先了,我们这叫后发制人战略。但那8年是怎么过来的呀?要我担负华为垮了的责任,我觉得压力很大呀,这么多人的饭碗要敲掉了。因为不知道,所以很害怕,才很抑郁。

现在你们也是高处不胜寒。无线走到这一步了,下一步要怎么走。到底我们将来技术思想是什么?技术路线是什么?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假设对了,我们就正确了,可能也就成功了。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错了,那我们可能就会进入类似北电、MOTO一样的衰退。

思科在全世界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是独树一帜的,多么先进。它在核心路由器上的一个投资错误就被华为超越了。那你以为华为就不会被别人超越吗?所以我们应该在最好最繁荣的时候讨论华为的崩溃和衰退,也许能找到一条路来。我们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预见客户的需求都是鱼翅燕窝,如果客户的基本需求是麻婆豆腐怎么办呢?我们鱼翅燕窝做了一大桌,但人来了只吃麻婆豆腐怎么办呢?怎么知道无线宽带的最佳需求到底是多少呢?这一点我也不清楚,就多听听专家们的意见。

二、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坚持主航道的针尖战略

我们的客户应该是最终客户,而不仅仅是运营商。运营商的需求只是一个中间环节。我们真正要把握的是最终客户的需求。最终客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怎么引导市场的需求,创造需求。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市场,真实需求就是你的希望。

未来世界信息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互联网时代不是指网络,一定不要把互联网时代理解成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网络只是一个承载工具,端到端连起来,老百姓也是互联网的组成部分。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强盛,但蒸汽机不是基本需求,只是代表水的动力发生转变,因此它只是一个工具。网络这个工具和蒸汽机一样带来世界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

将来像太平洋这么粗的数据流量,核心交换以什么方式?谁占据了制高点?但不要以为核心层就是制高点,所有不可替代层都是战略制高点。前年我们决定让日本的能力为我们所用,在日本建立一个终端工艺研究所,把日本短薄精小的工艺能力聚集起来了,日本研究所就做得很好。我们在日本构建大规模的工艺能力,应用软件让想象丰富的中国人来开发,正好对应人们未来对软件的需求。这两个能力结合起来,世界不就是你的了吗?

现在有人在网络上描述华为的战略是针尖战略,我认为他说出了真理。我们收窄战略面,在针尖领域,踩不着别人的脚。我们在主航道上是针尖战略。针尖战略就是冲到最前面,不与别人产生利益冲突。

ICT(信息、通信和技术的简称)融合是否真正的合乎未来我不知道,但有两个问题可以假设:干线传输一定是以CT形式,一定要及时、可靠和准确。但接入层应该是可以允许有错误、丢包。前段时间听说我们是用CT的数据传输方式研究图像,我认为这样做肯定不行,交易数据的传输不能出现差错,否则你的钱就到了我的口袋,但是图像的传输是允许有误码的,掉了几十帧,图像就瞬间模糊一下,人们并不会要求图像一个码不能错。分清楚在接入系统中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非基本需求不需要这么严格,但基本需求一定不能有错误。所以我才讲,汽车必须是汽车,首先做出来要是汽车;豆腐一定是豆腐。

我说ICT融合是公司的命题,但命题是否正确还需要斟酌。在无线覆盖方式上从外向内攻是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是从内往外攻。这是两种技术几大阵营之间的搏击。我认为从内往外攻,从外往内攻,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内也要攻,外也要攻,一定要做到在某个界面上有融合的方式。

三、走向世界走向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力量

我们要从战略格局构建我们未来基本技术理论和思想。我们在无线上数学的突破还是有基础的,但在有线网的数学上投入还是不够的。我在莫斯科研究所的时候说,无线数学科学家要扩充到140人,现在是70人。我们在有线网数学家要开始培养,包括引入准博士,在中国也要这样做。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你们这些fellow(研究员)的技术思想为什么不能传播到博士和准博士这些未来的“种子”里面去?你们和大师喝咖啡,现在为什么不能也和“种子”喝咖啡?喝咖啡是可以报销的。别怕说白培养了,不来华为,他总为人类服务吧?把能量输入到“种子”阶段,这样就形成庞大的思想群。就像一个石头丢到水里面引起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影响世界。你们一个fellow能交5个这样的朋友,一个人几百个的粉丝,一算就影响了多少人。交流也是在提升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真的想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样子。

华为公司的圈子还太小,你们这些fellow都不出去喝咖啡,只守在土围子里面,守碉堡最终也守不住。你们这些科学家受打卡的影响被锁死了,在上研所这个堡垒里面怎么去航海?去开放?航海的时候怎么打卡?发现新大陆怎么打卡?沉到海底怎么打卡?从欧洲通向亚洲的海底有350万艘沉船,那些沉到海底的人怎么打卡?所以,我们的管理要开放模式。

美国人监控我,我说我是一个思想领袖,不是说悄悄话就成功的。我不把我的思想告诉所有人,怎么才能成功?公司所有战略都开放到网上了,高端技术诀窍你可以不开放,低端产品可以先在内部全开放,然后开源,再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