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
14400200000012

第12章 表扬和批评皆有方,教育才有效(2)

家长问:我儿子的班主任很喜欢学生,与学生沟通也好,对学生也严格要求。如果学生连续几次写作业达不到要求(字不规范、卷面不整洁等),这位老师就会把那几页纸撕掉。其结果是学生重写的那几页作业确实比以前的好。我想问,这位老师的做法好不好?

答:老师撕本子的行为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伤害。我曾问过一些孩子被老师撕本子时的心情,孩子都哭丧着脸说不好。老师本想通过撕本子这件事,让孩子认真对待作业。老师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在这种高压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是屈服于压力,这不是孩子正常的发展状态。

我想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老师这样的行为会有效呢?除了孩子害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老师平时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真诚地对待学生。所以,学生都能认同这位老师的做法,包括她的不正确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平时一系列的正向教育手段来塑造孩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行为不一定会被孩子认可。

从另一角度来看,小题大做、无限夸张的前提是在激起了孩子的信心之后,有一系列的教育手段作为后续动力之源,以切实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若没有后续的一系列措施,孩子已被激起的信心很可能会一下子坠落下去。

◎是追求形式,还是注重内容

老师问:如何处理赏识教育与遵守课堂纪律之间的关系?答:接受赏识教育的孩子,心灵舒展,充实快乐,在课堂上表现为思维活跃、敏捷,但也会有上课讲话、坐姿随意等不守纪律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这里存在观念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孩子是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因此,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那么,作为受体就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只能坐得规规矩矩,不能乱说乱动。而赏识教育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追求快乐地学习。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是主要的,纪律是其次的。

赏识教育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好老师在上课时能吸引学生,并能用各种方法去启发孩子的思维。这样的老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敬。

高效率的老师会调动孩子的潜意识,打开孩子的情感闸门,让孩子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轻松快乐地学习。

孩童毕竟是孩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会表现出孩子的天性。这时,我认为作为老师不能求全责备,应抱宽容的态度。

从追求上课效率的角度看,应该做到神似形不似。优秀的老师在40分钟内把孩子的“神”集中在自己身上,孩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老师的思维中。刻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感觉。

◎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培养竞争能力

老师问:赏识教育重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让学生内心处于舒展状态,那么在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答: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望。学生都有爱动的天性,但在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向的行动。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

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发言踊跃,发言积极性高。老师向发言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给100分,贴奖励图表。这时,老师用得最多的语言是“宝宝,你真棒”“小嘴多会讲,我们给他呱叽呱叽”。既舒展每个人的天性,又培养团体精神。经常夸奖全班整体的心理素质好,全班同学的字写得好,全班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若有一定名额限制,就要营造竞争气氛,通过全班同学的民主评议,谁演讲好,谁上;在落选的同学中要提倡团体精神,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如果同学都非常踊跃的话,也可在班级里搞一个比赛,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解除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感。

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老师要多压担子,让学生多担责任。班干部实行轮换制,每月或定期轮换,不搞终身制,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的抱负,打破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因此,老师要多向学生请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朗读课文,老师可以说:“我读时用的两种方法,你们看哪种好?”如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可以说:“各位同学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可以争论,看哪位说得有理。”

◎为什么老师要“躲”学生

老师问:班上一个女生有一个坏毛病,有时会欺负低年级的女生。事后,挨打的孩子来告状。我狠狠地训斥那个女生,并和她讲道理,可过了几天,她依然如故。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改掉她身上的恶习呢?

答:首先指出学生打人是不对的,在她不打人的时候充分赏识她,夸赞她是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另外,也可以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惩罚”学生。大孩子打小孩子的时候,是以强凌弱。这时,如果老师当一回小孩子,那打人的大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月月就是这样的大孩子,为一点小事就打同学的嘴巴,周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当听说月月昨天又打人时,周老师决定“惩罚”月月了。第二天一大早,月月见到周老师刚想喊“老师早”,周老师像老鼠见到猫似的掉头就跑。月月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于是在后面追老师。周老师边跑边回头说:“月月不要追,我怕你,你这小孩会打人。”第三天,月月正在走廊上扫地,周老师见到月月就急急忙忙地往楼上跑。月月还以为有人在追周老师,可周老师向月月挥了挥手,做了一个打嘴巴的姿势,边跑边示意:你这小孩子会打人,我可怕你呀!

周老师的两次“逃跑”,让月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生见到老师打招呼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老师理应作出适当的回应。可老师接连两次都不理睬学生,学生会进行自我反省:连老师都“怕”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这样的语言和场景无意中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让心灵产生震动。对于孩子来说,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高压政策可能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做孩子的朋友

老师问:当学生哄哄闹闹时,如何赏识他们呢?

答: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认为不会玩的孩子才是“问题”儿童,因为他们过于压抑。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教育重在引导。一天下午,周老师站在讲台前,摇晃着身子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猜,我姓什么呀?”“姓周!”大家异口同声。

“不—对!”周老师继续摇晃着身子。“姓桂华!”一个同学又大声喊道。“错!哪有人用名字来当姓的呢?”周老师反驳他。

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老师到底姓什么呢?同学们面面相觑,周老师从讲台上拿起半根白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猫”字。“哈哈哈,呵呵呵……”大家忍不住笑出声来,周老师又笑嘻嘻地问:“你们姓什么呢?”“姓鼠!”全班同学快乐地异口同声地回答。“啊,”她甚感惊异,“你们怎么知道的?”“有猫就有鼠!”又是快乐地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们谈谈,我为什么姓猫,你们为什么姓鼠呢?”老师一问,大家都愕然了。

周老师说:“昨天晚上,夜幕已经降临。我出去散步,发现一群小孩在台阶上捉迷藏。哦,原来是我们班的。我说:‘谁呀?’他们像鼠一样溜了,亲爱的鼠们,请站起来。”

一只只“鼠”都尴尬地站起来,周老师又惊呼:“这么多‘鼠’呀,胖‘鼠’、瘦‘鼠’、矮‘鼠’。可惜呀,我这只笨猫,一只鼠都逮不着。今后,在晚上不要再做追追跑跑的危险游戏了,好吗?”

对孩子的批评,方法不一样,孩子的心理感受也就不一样。给足面子,善意提醒,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孩子讲民主

老师问:如何给孩子写赏识性评语?

答:给学生写评语时,周老师民主地对“弟子”说:“评语写得不符合你的,你不满意的,都可以向老师提出。”

孩子好高兴啊!看过了评语,许多同学微笑着直点头。丹丹不乐意了:“写我原来成绩差就直接写‘成绩差’呗,干吗还在‘差’字前面加一个‘极’字?老师,去掉‘极’字!”周老师拍拍他的肩,竖起大拇指:“唯唯诺诺的人难道能成为现代化人才?”

“讲我聪明美丽,字写得漂亮,文章发表得多,让我好高兴。可说我‘胆小如鼠’就不对了。我胆子再小,总比老鼠的胆子大一点吧。老师,去掉‘如鼠’二字。” 明明向周老师“抗议”。

亮亮也不满意:“讲我心眼小,这不怎么好听。替我这样写:今后要更豪爽,长得魁梧健壮。”

接着有人要求周老师添上“足球运动场上的健将”、“课堂发言的主力军”、“从班级工作中可以看出富有组织能力和管理才能”等等。可见,与孩子讲讲民主,改变教育方法,不但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且潜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孩子最怕的是幽默

老师问:我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怎样在课堂里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调皮的学生?

答:用幽默、感动、赏识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的共鸣。有一个孩子,上课喜欢摇椅子。上课的效果好坏体现在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老师的身上,孩子摇椅子虽是小事一桩,但有时会影响到其他孩子听课,因此,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这个孩子再次情不自禁地摇椅子时,周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他,一首顺口溜即兴而出: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桥上一条狗,

吓得亮亮不敢走。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亮亮不好意思,随之也停止了摇晃。

◎老师用大炮“轰”学生

老师问:我是四年级的班主任,班上有名男生很顽皮,上课喜欢讲话,下课对同学搞恶作剧,捣捣这个,戳戳那个。我该如何对待他呢?

答:十一二岁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情感发展还不够完善。不要因为孩子有一点错误,就形成了固定的看法,不能小题大做,戴上有色眼镜。一般说来,大多数思维活跃的孩子,比较好动,上课喜欢讲话。老师用强制性的手段对待这些学生,学生也不一定听得进去。因此,老师不能抹杀掉孩子的个性,而应在奉献爱心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提醒。

周老师班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晓晓经常冷不丁地在同学面前放擦炮,吓同学一大跳,以此为乐。为此,同学经常在周老师面前告状。

有一天,周老师扛了一大卷牛皮纸走进教室,同学们都感到纳闷,心想周老师又要拿出什么新花招。周老师来到晓晓同学的身边,问晓晓:“你昨天用擦炮炸人,对不对?”晓晓摇摇头,没敢开口。

“你说话啊!”周老师大声说。

“没有!”晓晓耷拉下脑袋,低声回答,脸上的表情十分尴尬。

“你再用擦炮炸人,”周老师顿了顿,接着说,“我就用大炮轰你。”

说完,便用那捆牛皮纸向晓晓的胸前捣了捣。

晓晓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你下次还炸不炸?”

“不炸了。”

周老师“轰”完了晓晓,便把“大炮”扛走了。

当孩子头脑里没有形成是非观念时,他用擦炮炸同学只感受到了快乐,不一定知道擦炮的危害性。而周老师用“大炮”作形象的比喻,让晓晓感受到“大炮”的威力,体验到“害怕”的感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做法,能有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老师给学生“起绰号”

老师问:我是五年级的班主任,有的学生经常犯些小毛病,如粗心、写错别字,讲了许多遍也不改,我该如何引导呢?

答:孩子的行为形成习惯后,就会刻印在潜意识中。遇到相似的环境,就会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这时,仅靠显意识的说理不足以促使学生改变行为。如果能在不损伤自尊心的前提下,巧妙地提示孩子存在的缺点,刺激他的痛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淘淘肚子疼,生病了。周老师觉得教育机会来了,故意问他:“你知道为什么生病吗?”淘淘摇摇头。周老师接着说:“因为你作业写得飞快,错误很多。”淘淘想起来,昨天晚上为了赶时间,字写得龙飞凤舞,可是错误连篇,周老师一共改了六次。

周老师双手叉腰,假装声色俱厉地提高了嗓门:“你去做一道乘法题目,37乘以6等于多少?你一个人的作业我就改了六次,全班37个人,我不是要批改222次?干脆喊你‘二二二’吧!”

还有一次,淘淘把“孩子”写成了“儿孩”,周老师就讲:“你尽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干脆叫你‘儿孩’吧!”于是,“儿孩”这个绰号在全班流传开来。淘淘听了既惭愧,又不好意思。

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而且这种绰号不能经常喊,只能在短期内起强化作用。只要孩子有了一点变化,就要鼓励他,还可采用展览优秀作业、利用奖励图表等方法,正向强化他的行为变化。

◎抓住有利时机“演戏”

老师问:超超的父亲是个商人。他从小溺爱孩子,因此,孩子形成了自私、奢侈的不良品质。比如,早晨喝牛奶时,超超只喝漂在上面的一层奶油,吃水果挑大个的,还理直气壮地在同学面前说“我们家是商人家庭,要算得精”。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引导?

答:首先要把商人家庭和孩子本身行为分开来,告诉孩子不能只讲经济头脑,但仅仅说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造势,调动孩子的情绪,让他自己意识到这样做是错的。融进去,诱出来。

比如,有一次,周老师在募集班费时就故意说:“超超同学的钱不用交了,因为他算账仔细,现在把钱交给我,以后要我还钱怎么办?”这时,赏识教育在群体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超超会想:老师在全班这么多同学中,点了我一个人的名,我是不是哪些地方做错了呢?孩子受到触动,就会反思。老师在诱导的过程中,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走进他的心灵,设计一些场景,逼真地“演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还有一次,周老师有意找学生借电话磁卡,以此刺激超超。有磁卡的同学纷纷表示愿意借给周老师,周老师接受了其他同学的磁卡,故意不收超超同学的磁卡,并对他说:“我可不敢收你的磁卡,你会算账,用了你的卡,你会心疼,夜晚睡不着觉,捂着被子哭。”

几个回合后,周老师再表扬他大方的优点,让他尝大方的甜头,有一点点进步就鼓励他,让全班为他鼓掌。这个孩子慢慢地就改掉了原先的坏习惯。

◎正向激励指明了孩子的发展方向

家长问:过去我对孩子打得太多,听了报告会后很内疚,但我的困惑是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答:把赏识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说容易比什么都容易,说难比登天还难。观点一变全变。难就难在,若观点不变,进行操作就好像东施效颦。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孩子,“士可杀不可辱”,千万不要把赏识理解成表扬加鼓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你怎么做都不为过。如果你打心底看不起你的孩子,虽然不打孩子了,但皮笑肉不笑地赏识孩子,孩子也会认为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