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人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忽然,—位男青年毫无顾忌地大声打起电话来,安静的读书气氛立刻被破坏了。工作人员过来有礼貌地加以制止,男青年却依然我行我素,结果立刻引起了众怒。图书馆是公共场所,需要有个安静的环境,而这安静要靠大家共同维护。这个年轻人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非难,就是因为他破坏了大家默守的契约。可见,做人做事不注意区分场合,是要犯大忌、吃大亏的。
中国人做事讲场合、讲氛围,更讲究个日子。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各有自己的门道和说道。无论在哪个场合,最根本的是要取决于形式的需要,这也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认同。
一、官场有学问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1.心理素质,生存法宝
脸厚而心不黑。——《厚黑学》
中国人爱面子,人人皆知。但是,“脸皮厚”一直是一个贬义词,用于责备、斥责、嘲讽甚至是对骂的场合。从官场哲学的角度来看,“心理素质”实际上包含了“心理健康”、“勇敢坚强”、“心胸开阔”、“智谋过人”等内容,是生存者的盾牌、避风的港湾。
《三国演义》中,有一出“孔明骂死王朗”的好戏。当时,两军对阵,王朗向孔明劝降,让他归顺魏国。孔明听了哈哈大笑,接着怒斥王朗是“叛臣逆子”。最后,无言以对的王朗口吐鲜血,落于马下,当场毙命。三朗是被气死的,更是由于脸皮太薄、不自信而死的。
堂堂,一名高级幕僚,王朗竟然经受不住对手的几句骂声,怎么能成就大事呢?相比之下,刘邦就厉害多了,他深谙面厚之术,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杀出一条路,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年轻时做过泗水亭长,与沛县县令是好朋友。有一次,刘邦到县令家客居,当地的豪杰官吏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前往祝贺。按照规定,“凡是贺礼不满一千钱的,都要坐在堂下”。刘邦身无分文,却空许“贺钱一万”,坐到了上席,旁若无人,神态自若。
面对外界的不良刺激,一个人的脸皮越厚,其受到的心理的冲击和振荡就越小,自我肯定精神也越强,这样就能以豪迈的气魄成大事,后来,刘邦能够力克群雄,智取天下,与他面厚的个性有很大关系。游走官场其间的人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充满自信和斗志,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即便被人揭了伤疤,说到痛处,也不能羞恨交加,而应做到自我平衡。
2.建功立业,赢得权位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因心之动。—一《司马法》
新疆古称“西域”,占地166余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清朝从康熙时起就积极经营新疆,并在那里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当地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少数民族上层封建主经常挑起事端,混战不休。
19世纪后半叶,回族封建主金相印为了扩充势力,勾结境外浩罕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采取武力强夺和阴谋攫取的手段,几乎控制整个新疆。当时,英、俄政府企图利用阿古柏伪政权,获取更多的权益,西北局势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已经65岁高龄的左宗棠深知,西北大漠之行困难重重。对此,左宗棠首先统一厂事权,精兵减员,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部署;筹粮一事统筹安排,分节转运;在兰州的南关开办兰州机器局,部分地解决枪炮的修造和弹药供应问题,做了充分准备以后,胸有成竹的左宗棠才用兵进剿。
从光绪二年三月,到光绪四年二月,左宗棠呕心沥血,平定了天山南北的叛乱部队,收复了新疆。清政府论功行赏,左宗棠由一等伯爵晋升为.二等侯爵,手下各路将领得到了奖赏。
左宗棠40岁以后才步人官场,但是他凭借自己的韬略建功立业,直到封疆大吏,达到了一生光辉的顶点。今天,人们提起他收复新疆的史事,谈起他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仍旧赞叹不已。
“论功行赏”,这是自古以来公认的真理。想做大事,青史留名,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不为民请命、不为社会作贡献,却要掌握权力、位高权重,那是难以想象的。
3.文韬超群,步入仕途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自古以来,学有所成、考取功名,是许多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人们把“读书”、“做官”与实现个人抱负联系起来,有了中国独特的官场进入通道。
林则徐足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因“虎门销烟”而名垂史册。研究其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他能够步入仕途,得益于“文韬超群”。
林则徐的父亲名叫“林宾日”,郁郁不得志,巾年以后把读书做官兴家报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三个儿子中,林则徐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林宾日在隔壁罗家开馆教私塾,特意把4岁的林则徐带到馆内念书。三年后,林则徐就开始学做文章了。
1798年,林则徐参加科举,考巾秀才。此后,他到鳌峰书院学习.20岁时考中举人。林则徐深深受亲人师友的影响,喜读“经世致用之书”。随着眼界渐开,其爱国爱民救国救民之心日益迫切。
1805年,林则徐由闽赴京会试,结果落榜。1806年秋,他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于幕下担任书记之职。由于所写公文书法清秀、引文严谨,林则徐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青睐,被聘为幕僚。此后,在张师诚的鼓励和支持下,林则徐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1811年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从此,林则徐正式跻身官场。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学而优则仕”真正变成现实。从此,“学”不只是学做人,不只为“立身”而学,还包含了为“仕”而学的要义。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成为一名公务员,还是成为某一领域的官方代表,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而优则仕,仍旧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4.善解人意,巧言进谏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俗语
口是三五之门,人们遭受各种祸害常常由此而来。在官场中,一个人口无遮拦、语言表达上不严谨,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引来打击、报复,乃至仕途受挫。与上司沟通、提出建议的时候,采取灵活的表达方式、准确拿捏上司的心意,显得尤其重要。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病逝,太子年少,赵太后摄政。第二年,秦围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赵国向齐国求救,但是对方提出了苛刻的出兵条件:让上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心爱的小儿子,怎么舍得让他冒险呢!尽管大臣们反复劝说,但是赵太后根本听不进去。
有一天,大臣触龙来见赵太后:太后以为他又要提及人质的事,就沉着脸默不作声。然而,触龙只字不提人质,而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还关切地询问太后的健康。赵太后看到这种情形,也和善起来。
太后说:“你年纪大了,就注意保重身体吧。”触龙说:“老臣也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小儿子不成器,所以我想请您让他当一名卫士,这样我就放心了。”太后说:“孩子还年轻呢,让他多锻炼,有了功劳自然得到困家重用,我们哪能管他们一辈子呢?”触龙点点头说:“是啊,父母常替孩子作长远打算,却忘了让他们自己去磨练。不知道太后对赵国以后有什么长久打算呢?”太后忧虑地说:“我想长安君担当重任,但是他年纪太小,不懂世事。
触龙停顿了片刻说:“太后可以刚想一下,从现在向上推三代,国君的后代还有几个人继位为侯呢?”太后回答说:“已经没有几个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触龙说:“这是因为国君的子孙大多禄厚无劳,没有建立功业,所以就不能掌握国家权力。就像现在的长安君一样,太后只让他在温室里生长,将来怎么能管理国家呢?”太后恍然大悟:“是啊,应该让他好好锻炼一下!脆就让他去齐国做人质吧!”就这样,触龙晓之以情,巧言进谏,帮助赵网缓解了危机。
《尚书·说命》里面记载:言从口出,如果不合乎礼仪,就会使自己招致羞辱。官场上,下级对上级表示尊重、谦卑,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向上司提出建议的时候言语失当,往往会发生难以补救的错误,悔之晚矣。
5.不循私情,成就大事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俗语
“儿女情长,难成大事。”这一点在官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官场涉及太多厉害关系,既有国家、公众利益的考虑,也有个人仕途的拿捏。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足有情感的动物,但是在处理关键事务的过程中,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小循私情、把握大局,才能成就大事。
北宋年问,陈州一带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包拯奉命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侄子包勉到长亭送行。这时候,几位百姓拦住包拯喊冤,状告包勉贪赃受贿,侵乔厂灾粮,还涉及到命案,包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查明了案情,依法将包勉判处了死罪。后来,包拯向嫂嫂赔情。
原来,包拯自幼丧,是由嫂嫂王凤英抚养成人的。王凤英听说儿子被斩,悲痛难忍,大声斥责包拯的无情无义。包拯陈述其中的情由,终于感化了明事理的嫂嫂,谅解包拯。在这里,包拯不循私情、依法铡包勉,展示了一名官员在面对公与私、情与法、国与家之间的选择,赢得了铁面无私却有情有义的赞誉,成为不循私情、廉沽办公的典范。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感情丰富、懂得大悲大喜的人。但是,他们从不被私情遮蔽双眼,做出糊涂的决策。古人云:“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不循私情、办事公道,在我国历史上足对官吏的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从成事、成功的角度来看,不循私情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巾,决胜千里之外”。官场中,碍于情面循私情,是裙带关系、滥用权力的表现。一些人只考虑个人利益、亲友利益、小集团利益,不能做到大公无私,结果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影响到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最后走向了腐败的深渊。
6.灵活应变,化解尴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官场中游走的人,往往都是“人精”。除了掌握大量稀缺资源外,他们的智力、心计也超常人。表现在做人、做事上,就是“活”——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灵活应变。其实道理很简单,做小到这一点,怎么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处理好各种危机呢?
从事政治活动,要随时准备好面对难以预料的不利形势,而你的目标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比如,发生尴尬情况以后,要善于打圆场,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而不能陷入被动、丢了面子。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活动。这时,几个日本浪人突然走过来说:“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是一个粗人,不会舞文弄墨,对方显然在故意刁难。然而,大庭广众之下怎能认输呢,于是他立即吩咐笔墨侍候。
只见张作霖潇洒地走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写了一个“虎”字,然后落款。正在洋洋自得时,张作霖发现日本浪人面面相觑。原来,题字的落款是“张作霖手黑”。随侍秘书贴近张作霖低声说:“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
张作霖一瞧,不南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张作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故意呵斥秘书:“我当然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但是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做寸土不让!”顿时,赢来一片喝彩声。几个日本浪人终于领教了张作霖的厉害,灰溜溜地退场了。
政治场合充满了危险,随时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尴尬。为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灵活应变的头脑和技巧,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做到趋利避害。
7.滥用权力,招致祸害
盖权之于物,利于君,不利于臣,利于分,不利于专。——《劝忍百箴》
权力失去监督,个人私欲就容易膨胀,会带来腐败、招致祸害。身在官场,手中掌握权力以后,谨慎小心才是上策;如果得意忘形,甚至滥用权力,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和绅是一个大贪官,他最擅长理财、敛财,并以此得到乾隆的宠幸。进入官场后,他内始至终都在凭借手中的权力聚敛财富,保持官运事通的局面。
处于人生顶点的时候,和绅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三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执掌、内务府大臣,囊括了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的实权,这为他用权敛财提供了便利。
此外,乾隆好大喜功,巡幸、游玩、庆宴、赏赐都离不开大笔钱财,而阿桂、王杰、刘墉等人无法帮助他实现这一隐晦日标,这义为和绅提供了展示个人能量的舞台。
上有所需,权为已有,和绅放一手脚疯狂敛财,聚集了庞人的资产。一时间,朝内外公卿大臣、督抚藩臬纷纷投靠和绅门下,争相孝敬,纳贡献媚。然而,盛极必衰,嘉庆登基以后,富逾皇室的和绅被抄家,留下的只是千古骂名。
“高处不胜寒”,身居高位的人手中握有强大的权力,所以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一方面我们需要用好手中的权力,避免滥用:另一方面,时机成熟的时候,要主动放权,成功后隐身而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8.喧宾夺主,官场大忌
平凡的人最大的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美)
在社会生活巾,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序列。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社会组织中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因此,为人处世必须顾及上下级别的差异,不能越位,更不能喧宾夺主。
身在官场,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下属,你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上司做好各项工作;在高层领导人的眼里,你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自然是在领导带领下做好的。如果取得一点成就就想出风头,只会让:领导觉得你不自量力、不懂大体。更重要的是,个人锋芒毕露,会让领导感觉到心理压力,产生压抑、烦躁等不良情绪体验,甚至对你反感、抵触。这样一来,领导就会把你看成心腹大患,轻者影响到个人发展,重则对你背后下手、还以颜色。
或许有人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是,现实世界中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些喧宾夺主、违反规则的人,是注定要接受惩罚的。概括起来,喧宾夺主的情况主要包括:
(1)角色越位:在宴会等场合,下属过于招摇,没有突出领导。
(2)表态越位:回答某一问题时,下属超越自己的身份乱表态。
(3)决策越位:下属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必需由领导决策的工作。
(4)工作越位:违背分工原则,下属做了一些本应由领导干的工作。
(5)场合越位:有些场合,领导不希望下属在场,结果下属出现了。
(6)语气越位:下属忽视领导的角色,随便说话,没有上下级的概念。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官场中,自我定位异常重要,各安其位是基本法则。作为下属,如果喧宾夺主,即便你并非本意,也会让领导产生“权大欺主”的戒心。
9.不辩而明,赢得信任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