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14394500000009

第9章 名人轶事(2)

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使他异常悲伤、情绪低落,曾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工作一度中止。1689年,他母亲的逝世使他陷入悲伤痛苦的深渊,再加上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他多年心血凝成的重要论文原稿烧毁而对他精神产生了沉重打击。在这一系列打击面前,牛顿精神失常也就不足为怪了。

曾经有两位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获得了牛顿遗留下来的几绺头发。他们发现牛顿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微量金属元素,其含量高出正常人许多倍,尤其是汞的浓度令人害怕,汞在他体内的积蓄量比允许值超出了20倍。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由于牛顿长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暴露在一些有毒金属的蒸气中,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终致汞中毒,他们推测,汞中毒引发了牛顿的精神失常。

但以美国科学家狄士本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推测是不可靠、不可信的。这是由于:首先,今天人们已根本无法证明这几绺头发是牛顿精神失常时期还是其他时期的头发,而不同时期的头发,所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大相径庭的;其次,头发中所含微量元素会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牛顿这几绺头发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中,历经250年,在漫长的年代里,遭受到了不同的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也可能吸收了外界中其他有毒物质而发生变化,即使这几绺头发是他精神失常时期的头发,保存到今天已是面目全非了。最后,据学者们调查表明,即使在牛顿发病期间,也未出现牙齿脱落、手指颤抖等能证明汞中毒的任何迹象。因而他们认为,牛顿的精神失常的病因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他的病症是现今所谓的临床抑郁症,绝非汞中毒。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推测都极有可能是导致牛顿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但真正确凿可信的病因,还有待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全面研究方可知晓。让我们拭目以待。

托勒密真的是欺世盗名吗?

托勒密是希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因地心说而影响深远。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学说认为地球居宇宙中央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而运行,这个概念是他学说的基础。后来,他的学说被推翻,但他仍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可是,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牛顿,对托勒密是否是天文学家提出了质疑。牛顿在彻底研究分析了托勒密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法则之后,作出了这一论断。他说托勒密根本就不是天才,而是骗子。

随后,牛顿在《托勒密罪状》一书中指出,托勒密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成立,不惜捏造观测结果,甚至于他还篡改了较早期天文学家的一些发现和观测记录。

牛顿找出了证据来证明他这种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他把托勒密在特定时间内观测到的月亮位置的数值记录,与我们今天知道的当时月亮所在确切位置的数值进行比较,发现与托勒密所宣称的观测结果相差太远,这不能以古代仪器不够精密来搪塞。托勒密的观测甚至还不如较他早几百年以肉眼作的观测准确。托勒密的数值误差超过1/4度。这样看来误差似乎并不算多,不过这样等于表明托勒密只是将仪器瞄准月亮边缘,而不是瞄准月亮中央。这样大的错误即使是略知一二的生手也不应该犯,更何况一个天文学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数值正好与托勒密自己假设的天文公式的数值相合。

牛顿还宣称托勒密有一次甚至报道一项绝对没有人能做得到的观测,这可以说他是个骗子。托勒密报道说这项观测是古代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做的,他提及的这项观测是公元前200年9月22日下午6时30分的一次月食。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那一天,月亮是在托勒密记载的时间后半小时才升起来的。因此,如果不是原来的观察记录是杜撰的(如果是杜撰,托勒密应该看出来),那么就应该是托勒密把喜帕恰斯的观测结果给改了,又或者这一观测结果是他自己凭空捏造而硬说是受人尊敬的喜帕恰斯所述,并以此为自己编造的数值增加声势。由于喜帕恰斯的记录原本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无从考究。不过他说的月食时间正好跟托勒密理论所预测的完全吻合,牛顿就十分肯定究竟是谁在耍把戏了。

据牛顿推测,惟一可能的结论是:托勒密把自己的假设作为基础,然后推算出能支持他的说法所需要的数值,再宣称这个数值确实是从观测中所取得的。他还对所用观测仪器以及观测方法作了详尽无遗的描述,这样无非是可以使他的大骗局更加可信罢了。

牛顿的著作非常复杂难懂,但是,如果牛顿的这一论断被证明正确无误的话,那么托勒密的学术讹骗则不仅有害于天文学,而且也毁了他自己。因为像托勒密这样具有优良设备的科学家,要想取得真实观测数值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而且也许根据那些真实数值,就能使他发现太阳系的真相:地球是绕太阳而转动的。这一真相,直到14个世纪之后,哥白尼才发现,但哥白尼所用的数学方法和观测仪器,并不比托勒密当年所用的精密多少。

不管托勒密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但他在享誉科学界的伟人中还是名声赫赫,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去全面地了解这位科学家。

达·芬奇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人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先驱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举世瞩目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才华横溢,知识广博,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和建筑、工程制造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杰出创造者”的称号。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十分惊讶于达·芬奇的精深的知识结构以及惊人的天赋。因为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美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在世界人物史上也很鲜见,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着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惟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究竟那种说法正确,不得而知。希望有一天历史学家解开这个谜。

英国诗人拜伦远走他乡是被逼的吗?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声名远扬,对欧美诗坛有着很深的影响。拜伦曾在诗中热烈地表达过对自己的祖国的爱——“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然而就是这位深深眷恋自己祖国的诗人却在1816年离开深爱的祖国远走他乡,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什么拜伦如此坚决地去国离乡,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论题。

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看法,拜伦的出走是由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1815年1月,拜伦与宪尔班克小姐的结合因妻子离家分居而告结束。消息传开,拜伦发觉他一夜之间便已身败名裂。把婚姻制度的神圣视为信条的中产阶级齐声谴责拜伦的残酷无德,上流社会的沙龙更是视之为魔鬼怪兽,把诗人拒之门外,这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不堪忍受这种巨大的反差。我国学者范忠存先生在其所著《英国文学史提纲》中也说,当《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头两章等诗篇发表时,拜伦“一觉醒来,成了大名”,享誉文坛好几年后因与妻子的离异,舆论界又转而反对拜伦,这使这位最骄傲的人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这逼迫拜伦不得不出走他乡。

另一种说法认为拜伦的政治思想不被英国统治阶级认同。吴富烜主编的《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拜伦”一条即指出,拜伦的各种传记作者竭力掩盖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拜伦在议会里的大胆演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都使统治阶级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种种“丑闻”,挑拨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责难和毁誉。对此,拜伦认为:“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是真的,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表面上拜伦最终是由于被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其实,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家庭变故。亨利·托马斯和黛娜·莉·托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诗人传》认为,拜伦的妻子宪尔班克是英国社会中见识平庸的女子,拜伦终因婚姻生活的破裂而名声一落千丈、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被迫流浪异乡,到异国他乡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

虽然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愿学者专家们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找到拜伦如此决绝的原因,让这一历史悬案大白于天下。

托尔斯泰耄耋之年因何出走?

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1828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排行老四。母亲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远亲,文化修养极高,通晓法语、德语、英语与意大利语。虽然在托尔斯泰牙牙学语时母亲就去世了,但是她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母亲还在托尔斯泰没出世之前,就为他的三个哥哥聘请了很好的家庭教师。在大哥的启蒙下,从很小起托尔斯泰就会背诵普希金的诗,后来又接触了许多文学名著。

托尔斯泰一生著作甚丰,1852年,他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童年》,小说一经发表后,立刻引起文坛极大轰动。之后托尔斯泰便投入《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之中,直到1869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小说刚出版不久便销售一空,托尔斯泰也赢得了世界声誉。

1873年,托尔斯泰开始了他的另一部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在这部使他获得“艺术之神”称号的作品中,作者已经将批判的笔锋指向了整个封建社会。托尔斯泰非常同情俄国下层社会,面对在苦难海洋中挣扎的百姓,心里充满了不安与焦虑。他主动放弃了贵族爵位,还辞去了贵族长职务。小说《复活》是作家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批判得最全面、最有力、最深刻的一部巨著,作者也对受辱的下层人民再次表现了最深切的同情。

1910年11月,托尔斯泰已经是82岁高龄。这位成绩卓著的老人,在秋雨绵绵的夜晚悄然告别家乡,独自出走。几天之后,他终因身体虚弱,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里。托尔斯泰为什么要为自己值得骄傲的一生,画上一个如此悲凉的句号?

有人认为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应该对此负责。托尔斯泰与索菲亚1862年结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曾被当时俄国文坛传为佳话。但从19世纪80年代起,托尔斯泰已经不满足于用小说来批判俄国社会,决心以实际行动全盘否定并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他打算解散自己的庄园,把财产分给穷人,而妻子对此并不赞同,夫妻不和日益发展。1910年夏天,托尔斯泰又背着家人立了一份遗嘱,其中强调:他的作品交给大众,并在今后无偿出版。索菲亚从丈夫日记中发现此事,并与托尔斯泰开始争吵。出走前夜,作家发现妻子在家中秘密寻找那份遗嘱,十分震怒。凌晨,他在医生陪同下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