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上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众说纷纭,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一批科学家对裹尸布进行考察研究。人们发现这块亚麻裹尸布上留有一个明显的影像——一个裸体、有胡子、留长头发的男人的图像,其大小同实际人体相等,死者的面容安详,其身体上留有鞭痕和钉痕,布上相当于死者的头、手、腰、足部位都有斑斑“血”迹。有人认为,裹尸布上的影像很像《福音》书上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形象,并断定这就是大约2000年前约翰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圣布。同时,有历史学家试图通过历史文献证明耶稣裹尸布的存在及其真实性。例如,经英国历史学家威尔逊考证认为,耶稣当年受难时,耶稣的门徒确实曾用细亚麻布包过耶稣的遗体,这块裹尸布曾长期保存在耶路撒冷,后来它又传到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且据记载,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声称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目击过耶稣的裹尸布。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1202—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所占领,当时一些十字军骑士也曾见过耶稣裹尸布,然而事后这块裹尸布就失踪了。有人猜测,1357年在法国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展出的耶稣裹尸布,就是十字军东侵时从君士坦丁堡窃运而来的。同时,这些相信者们还发现:裹尸布图像上的脸型、披肩的发式及胡子都属于公元初的犹太人型,并且,裹尸布上的形象与圣西娜山上叶卡捷娜教堂中的圣像有45处相似,而与查士丁尼二世时货币上的圣像有65处相似。在图像的眼部发现有公元1世纪铸造的钱币痕迹,这证明死者的时间是公元1世纪,与耶稣遇难的时间相吻合。然而,不信者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裹尸布的人形属裸体形象,这与当时的习俗相违背,因为通行的耶稣受难形象是穿着希腊长衣,或者腰间束有大腿绷带。同时,他们还发现,裹尸布上的耶稣形象留有发辫痕迹,而中世纪的几乎所有圣像都没有发辫。由此,他们认为裹尸布是伪作。双方的争执持续了几百年。
1978年,为纪念裹尸布迁移都灵400周年,裹尸布再次举行了公开展出。各国科学家云集都灵,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裹尸布作了实物检验研究。纺织学家发现。在古代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作尸衣、尸布,而这块亚麻裹尸布明显具有古代耶路撒冷地区的特征。同时,有科学家还发现在裹尸布上含有一些花粉,这些花粉大部分是属于生长在耶路撒冷的植物花粉。因此他们断定:裹尸布肯定有一段时期是在耶路撒冷保存过的。但是马上有人提出反驳,他们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上展出过,因此用花粉来证实裹尸布真实性的论点就有些靠不住了。于是,有人提出用放射性碳断代法来测出裹尸布的确切年代,以此来证明裹尸布确系公元一世纪的产物,但未能得到允许,因为用这种方法会破坏掉一部分原物。
正当欧洲的科学家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传来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首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认为这块裹尸布不是一幅画,因为裹尸布上没有发现颜料的成分,至于裹尸布图像的形成,他们通过1532年的那场火灾所提供的线索得到了启发,断定这是由别人巧妙地用轻微的焦痕构成的。其次,通过对尸布上的“血”迹的研究表明,裹尸布上留下的“血”迹确系人血。但经分析发现,“血”迹部分拍摄的底片上呈白色,证明尸布上的血迹是阳性的,而人体影像却是阴性的,这说明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因此,有些科学家断言,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这块亚麻布根本不是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
然而,这是否就能用来完全解释裹尸布的奥秘呢?科学家们对有些问题至今不解: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立体形的,但古代人是否能掌握立体成形技术?如果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这些都是谜。
基督教为何如此愤恨罗马皇帝?
生性坚毅的基督教徒长久以来似乎都与被誉为战神的密特拉神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公元4世纪后期,罗马经常发生下面这样的事:有一群怒汉突然冲进罗马人奉为神殿的朝拜场所,挥动斧头把壁画劈穿出一个个大洞,把看到的雕像打得粉碎;对神殿肆意亵渎后,又会动手把房子拆毁,直到将神殿变为一堆瓦砾才扬长而去。
约公元前15世纪,密特拉教开始在古波斯兴起。“密尔”(Mihr)是密特拉在波斯文的叫法,这个字不仅指太阳,而且还用来指朋友。由此看来这位异教的神既是至高无上的太阳神,又是爱神。然而到公元前3世纪初期,波斯帝国西部边区以穷兵黩武逞能的统治者,则把密特拉奉为战神,是保佑军人的百战百胜之神和武力之友。小亚细亚地区本他斯国的王公,甚至把自己称为特选的子民,认为密特拉已将圣光照临在他们身上。
可以推测,这些密特拉“特选”统治者的军队出征,于公元前1世纪初年把密特拉教传到欧洲。到公元2世纪,这种信仰已在罗马帝国各个角落传遍。公元2世纪末期,有好几位罗马皇帝积极鼓动广大人民对密特拉加以崇拜。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仅仅为了宣扬宗教信仰,而是因为他们很快察觉到这种宗教对他们有利:密特拉教宣扬纪律、忠心、勇敢和自我牺牲,它使罗马帝国军队在长期的战斗中维持强大、屡战屡胜。
由于这一种信仰得到皇帝支持,因而得以很广泛地传播。
基督教拒绝尊奉罗马皇帝为神,而密特拉教信徒则对罗马皇帝言听计从,所以基督徒在罗马帝国被视为二等公民,仇视基督徒的皇帝以至暴民,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公元313年主客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公元4世纪后半期罗马帝国的国教变成了基督教。从此以后(除50年后朱利安大帝统治时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企图恢复多神信仰外),这使异教的神坛一个接一个被毁掉,为当时人蔑视的密特拉教也就在这时灭亡了。通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所得,我们知道大约在公元400年,基督徒将罗马阿文****山密特拉洞穴神坛严重捣毁。考古学家还发现阿文****山密特拉洞穴神坛被捣毁之后,一座长方形基督教堂盖在了原址上面,基督教终于在整个欧洲广泛传播。
看来,基督教宁死也不尊奉罗马皇帝为神的原因,除了与密特拉不能共侍一主之外,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这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古兰经》中的数字之谜
******教经典教义《古兰经》,是******教国家的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在阿拉伯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内容涉及******教的信仰和制度、社会问题的主张和规范、各种神话传说、不同教别教徒之间的精彩辩论以及穆罕默德的个人趣事等,涉及范围非常广。
在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还没有编辑成册,只是一些零散记录。后来,穆罕默德的继任者艾卜·伯克尔叫人对它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直到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时期,《古兰经》才算正式形成,称为“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古兰经》的原文为古阿拉伯文,共有30卷,114章,6200余节,现已出现多种文字的译本。
在阿拉伯文学史和******教文化史上,《古兰经》的地位极为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近几年来,又有人将《古兰经》的原文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出现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数据。其中最为奇妙而有趣的就是《古兰经》与数字“19”居然有着不解之缘,研究者们对它百思不得其解。
《古兰经》全书114章,而114正好是19的6倍。而且,经书的第1句话由19个字母组成,这19个字母形成“名——安拉——大仁的——大慈的”4个单词,在全书中“名”出现19次,“安拉”共出现2698次,“大仁的”出现57次,“大慈的”出现114次,这些单词出现的次数,又恰恰都是19的倍数。
最早颁布的《古兰经》的经文是第96章,而此章按《古兰经》章次编排的顺序算,是倒数第19章,第1章由19节经文组成,共有285个字母,285又是19的倍数。此外这一章的第5节经文,由19个词组成。根据《古兰经》“奥斯曼道泉水”、“7重天”、“1000年”等,统计一下,这类数字在全书总共出现的次数为285次,而285是19的15倍。如果285次出现的数字各数相加,其和为174591,又是19的倍数。
类似上述《古兰经》与19的关系,经电脑分析数不胜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在其他一些宗教信仰中,人们对数字也有着某些禁忌或是某些数字也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古兰经》电脑分析的数据与19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难道它也是某种宗教联系,抑或是纯属巧合?是后人研究的无聊话题,还是有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对于这些人们无从知晓,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专家学者们不懈的研究。
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吗?
佛教与基督教、******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徒一直相信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然而,释迦牟尼的生平并无可靠的史料记载,而只有佛教经典某些不连贯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片断。由于佛经是在佛教产生很久后才编订的,即使剔除神话成分,有关释迦牟尼的记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也是大可怀疑的。因此在学术界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历史上并无释迦牟尼其人;一种认为释迦牟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