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龙
什么是龙?请看堪舆师的回答:龙者何?山脉也。山脉何以龙名,盖因龙妖娇活泼,变化莫测,忽隐忽现,忽大忽小,忽东忽西,忽而潜藏深渊,忽而飞腾云霄,忽而现首不见尾,忽而兴云而布雨。而山脉亦然,踊跃奔腾,聚散无定,或起或伏,或高或低,或转或折,或则迤逶千里,或则分支片改,或则穿田而过水,或则截断而另起。龙不易令人全见,而山脉过峡处亦必有掩护。龙有须角颈眼,而地之将结处亦必有砂案。山脉之结美穴,亦犹龙之得明珠,二者无一不相类似,用是以龙定名,山脉直呼之日龙脉,遂为万古不易之美称。
以山喻龙,是一种象征。《管氏地理指蒙·象物》云:“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犹易之乾兮,比刚健之阳德。虽潜见之有常,亦飞跃之可测。有腹有脐兮,以蟠以旋;有首有尾兮,以顺以逆。”
中国古代有龙崇拜。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鳞虫之长。先秦时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先民把龙崇拜推演到山崇拜。因为山连绵起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龙。如山西的浑源县、湖北的江陵县、河南的宝丰县、辽宁的朝阳县都有龙山,其山势雄伟,生气腾腾,林麓苍翠,故名之为龙山。
由于山水并行,江河源远流长,逶迤曲折,民间称江河为水龙。因此,龙不仅是山,还是水。长江和黄河都可以成为水龙。
《憾龙》的“龙”就是山水的形态。“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莫令山反枝叶散。”
龙的含义很博杂。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闪龙、腾龙、逆龙等等。
有了龙,才有形势、明堂、朝案、穴位。龙造就了风水,风水就是龙的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堪舆术就是龙的学问。
龙的态势
山脉绵延有态,有的堪舆文献归为十二类型:一是生龙,有活泼之势和端严之形;二是福龙,敦厚周密,气象雍容;三是飞龙,宏大高昂,驾雾腾云;四是应龙,分行而不乱,散布而合一;五是蟠龙,逶迤曲折,一体回环;六是卧龙,横亘磅礴,舒徐偃息;七是潜龙,平地藏踪,隐逸难认;八是洋龙,腾峰耸秀,傍水而行;九是怒龙,头角峥嵘,体格坚刚;十是幻龙,奇幻倏忽,向背无常;十一是游龙,软活劣弱,东扯西拽;十二是败龙,左摊右缺,东倒西倾。
龙在行进中有七势——起落陟行分布住。祖山微小则无起势,出脉无大星辰则无落势,峡起不耸拔则无陟势,步趋懒缓则无行势,宗山头弱则无分势,主山不开张则无布势,人道模糊则无住势。
《管氏地理指》卷九十八提出观察龙的九种态势:“寻龙先分九势,择向必应三精,龙不真则穴不结,向不等而气难乘。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出林之兽,过海之船。降龙形势耸秀,蛸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马开旗。生龙形势,拱辅支节楞层,如蜈蚣槎爪,玉带瓜藤。飞龙形势,翔集奋迅悠扬,如雁腾鹰举,两翼开张。卧龙形势,蹲踞安隐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眼犀伏。隐龙形势,磅礴脉理淹延,如浮簿仙掌展诰铺毡。腾龙形势高远竣险特宽,如仰天壶井,盛露金盘。领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这九种态势都很具体,有什么样的龙就有什么样的穴,龙真则穴的。
黄妙应《博山篇》提出五势龙。“辨五势龙,北发朝南来为正势。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势,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顺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顺势龙。身回顾祖山作朝此乃回势,五者结穴,有顺局五,逆局五,以逆为贵。”这是从山水的逆顺关系论龙。
支脉
堪舆文献论支脉云: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支有止气,水随而比。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卜支如首,卜垄如足。
治病察脉之虚实用药,审穴看脉之阴阳用杖。人之脉有三部九候,地之脉有三重九要。龙脉、峡脉、穴脉为三重。正、中、生、清、健、曲、软、活、短为九要。三重忌踏碓歪邪、破瓜截行、创脊瓜瓠。九要忌文曲游荡、粗蠢硬截、偏斜伏陷、筑城深堑、鱼背鹤胸、直长瘦懒、漏露无扛、贯顶悬针。三重九要,有宜有忌,当辨分明。
刘基的《堪舆漫兴》有几首口诀,认为:“支龙平地久峰峦,眠倒星辰竖起看。界水不明还是假,模糊星散不须安。”他把支脉分为梧桐枝、芍药枝、杨柳枝。如“上格行龙梧桐枝,枝分两翼各相随。骨肉一家无剥杂,出人忠孝似皋夔”。
寻龙
看风水,首要的前提是寻龙,寻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条龙短则几十里,长则千百里,即使乘飞机俯视,也很难看得完整,何况,横看直看都不一样。每条龙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生相冲,横来直去,不是几日几月所能看得清楚的。
寻龙要寻真龙。真龙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有护的,有缠的。龙北发朝为正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为逆龙,反之为顺龙。龙有孤秀,有杂乱,有尖射,有奔腾,有游舞。
寻龙有一套程序,《管氏地理指蒙》卷六十四云:“寻龙必有迳,有迳必有序,乘其宗,原其祖,据其荡,审其气,在险以明堂为限,在易以冈脉为主,次之以朝,应几案,又次之以左右门户,以企以蹲,以仰以俯,陟其咽关,知其结聚,巡其肘臂,知其外御,御无他之,聚无他与。因首尾以辨肢足爪鬣,因臂腕以辨腰脐腋乳,因浅深以辨腹肠,因藏露以辨胸腑耳目,因盘伏以辨踝股,因左右以辨端侧,冈污突以辨容拒。”通过龙的各方面表象,层层推进,逐一判断吉凶,然后给以总体结论。
认龙要讲究“格”。《灵城精义》云:“龙之贵贱以格辨,龙之正余以祖辨,龙之大小以斡辨。故同龙论格,同格论祖,同祖论斡。龙之去住以局辨,龙之偏正以堂辨,龙之真伪以座辨,故同龙论局,同局论堂,同堂论座。”
中国的三条大龙脉
历史上的堪舆师对地球是缺乏认识的,他们猜测性地描述大山的来龙去脉。托名于唐代杨筠松的《撼龙经》介绍中国的来龙说:“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里,东人三韩隔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肢擘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须弥山是堪舆师想像中的最高山,由须弥山派生出四条巨龙,中国的山属于南龙。
龙有南北阴阳。《青乌葬经》注云:“气结昆仑,形象质朴,既分南北,则南龙阳而清,北龙阴而浊。有始必有终,有行必有止,始而复终。”
一般认为,中国境内有三条龙。明代刘基《堪舆漫》云:“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北龙结地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中龙尊贵孰堪伦,水绕山环四海均。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南龙一干亦多奇,当代高皇始帝之。惟有金陵称胜慨,高祖下作上天梯。”这是明代方士心目中的三条龙,以南龙为发迹之地,以北龙为帝王之基。
中国的三大龙脉,堪舆术是这样划分的:
黄河以北诸山,自北寰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人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另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乐。
黄河以南诸山则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以北,生下尽扬州。
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沅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以徐州形胜为例,清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地脉》、《形胜》、《风土》等篇目,多次论及南龙及其分布。他论徐州地形时说:“徐州境内之山,自西南来,连络东趋,以极于海。其河自西北至,萦回南注,以达于淮,二洪龃龉,横绝乎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襟带江淮,上游雄视;枕联河洛,万壑为宗旨,昔人所称东方一形胜焉,信不诬者矣。”
这就是我国龙脉的总体态势。昆仑山向东南流布于中国:左支环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是为北龙,中支循西蕃人趋岷山,沿岷江左右,岷江以北的山直趋关中,脉系大散阙,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起嵩山,转荆山,抱淮水,落平原,从泰山人海,是为中龙,右支从西藏,下丽江,趋云南,绕贵州,遍布湘江,奔于江浙闽广,是为南龙。
龙脉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这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书中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长江、淮河流域的二十多座山。此外,《山海经》中的《山经》记述了四百多座山,是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专著,为后世堪舆师的龙脉理论提供了依据。
龙脉理论在汉代有了很大发展。《汉书》记载了“三条四列”说,它们分别是:
北条:岍一岐(峡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晋南)——太行——恒山——碣石(河北)
中条:西顷——朱圉——鸟鼠——太华(陇陕)——桐柏——陪尾(鲁南)。
分支:蟠冢(陕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
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
这三条又可以理解为四列:第一列从岍至竭石(即北条)。第二列从西倾至陪尾(即中条主干)。第三列从蟠冢至大别(即中绦分支)。第四列从岷山至敷浅源(即南条)。
显然,“三条四列”有较大约局隘性,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北绦和南条没有说清楚。
中国的龙脉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科学普查,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3%的山地和26%的高原。在二千三百多个县境内有三分之二属于山区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60%。
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向太平洋有三级阶梯。第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500米。第二级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第三级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
中国的山地纵横有序,有四种走向:
东西走向——有天山、阴山山脉;昆仑山、秦岭山脉;南岭山脉。这三条山脉构成地理分界线。天山两边是北疆和南疆。昆仑山两边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秦岭两边分别是长江和黄河,南岭两边是长江和珠江。
南北走向——北有贺兰山、六盘山,南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
东北西南走向——有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巫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这些山脉都可以称之为龙,它们分布在中国大地纵横奔驰。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太古时期的两次大的造山运动。一次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奠定了高低起伏的格局,另一次是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产生了明显的地势高低差别。
依上可见,堪舆术的龙脉理论对中国的山势有了模糊的认识,他们注意到山势之间的联系,反映了古代的地理学知识。
堂局
穴前有堂局。堂,穴前的小明堂,局,穴前的远大场景,堂近而局远,堂小而局大,堂虚而局实。堂使气之不散,局使浩气之全收。虚则有容纳之度,实则为富厚之资。有一人之堂,有众人之局。一局之内不止一龙,一龙之身不止一穴。每穴有一堂,每局有众穴,局面广阔则统摄远大。
局堂之中,不论有水无水,只要草木滋荣,四山盘绕,支陇四揖,即为贵地。
山谷属阴,有明堂则阳气聚。平原属阳,有风脉则阴气敛。堂内聚水,以内气洁净为佳。堂气一白好,五黄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堂气去二黑,忌三碧,忌四绿,忌七赤。此为五吉四凶之堂气。
明堂有大中小三等。穴前是小明堂,龙虎山里中是明堂,案山内是大明堂。明堂锁结要备,纽会要全。忌有石堆杂物塞塞,忌有窟坑崩陷。缪希雍《葬经翼》云:“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其名有三,大约穴有窝钳乳突四体,则自然有蟹眼、金鱼、虾须三法之小水……大抵明堂以聚水为上,横抱次之,朝水又次之,交互有情,不见水去而顺流者又次之;四局既定,义备于斯。”
明堂要注意三奇四应,山水案为三奇,前后左右为四应。有祖宗山而知龙真,有盖覆而知穴真,有轮晕而知气真,有关护而知局止。龙要近而远,穴要隐而显,砥要低而高,水要广而狭,堂要窄而宽。
住宅的结构内外也可以称为明堂。《阳宅撮》云:“前檐近则宜矮,前檐稍远则略高可也。住屋吉凶,全在此处至以外之厅,又不同以厅之天井为小明堂,而前厅乃第一重案也。以前厅之外,大门之内为中明堂,而大门乃第二重案也。以门前之场为大明堂,而朝山乃第三重案也。小堂宜团聚,中堂略阔而亦要方正,大堂宜阔大,亦忌疏野。”这是以天井为小明堂,大门之内为中明堂,大门前的场地为大明堂。
《博山篇》对明堂也有论述:堂内聚水,名蓄内气。洁净为佳,塞块为病。堂之广狭,随龙长短。龙远堂宽,斯为正法。其势四平,高下分明,中低傍起,屈曲回环,横得好,直得好,皆是好相。
砂·帐—罗城
砂,在现代出版的工具书中都没有解释堪舆中的含义。《心得要旨》云:“夫砂,所以布置局势,护卫区穴,辅从龙身者也。”可见砂就是穴周围的山丘土石之物。
砂有内外之别。内砂欲其舒徐而不通,处砂欲其环抱而遇巡。上乘之砂是:后来如展屏,左右如列城,面前如拜舞,近穴有单翼之砂,则无空琼之病。下手有逆砂,则下水到堂。左右有龙虎砂,护卫侍从,砂以开阔环抱为吉,欹斜反逆为凶。内砂为夹室,外衙为辅门。
拦气之砂,映腮之水为砂水之紧要。有真砂才有真水,才可使真气不漏。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无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砂关水,水关砂。抱穴砂关元表水,龙虎砂关怀中水,近案砂关中堂水,外朝砂关外龙水。
两边鹄立的是侍砂,能遮恶风。从龙抱拥的是卫砂,能外御凹风。绕抱穴前的是迎砂,似揖拜参职。面前特立的是朝砂,最为有情。
《青囊海角经》云:“夫砂者,水之所会也。势会则形聚,聚则形见,见则气合,合则有穴矣。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无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可见,砂就是龙脉周围的小山,用以辅护穴位。
堪舆以层层遮蔽之砂为帐。帐有大小之别,大则数百里,小则几十里。帐有不同形式,有十字帐,还有丁字帐。穴宜后坐帐心,前对堂心,外应局心。坐北向南,两旁辅砂团团围绕,呈大贵之势。
山水环抱,星罗棋布,其状如罗城。
罗城是龙脉之余气。缪希雍《葬经翼》云:“罗城者,祖山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
罗城由山和水组成。龙山、虎山、朝山、案山,宜缜密内倾。大坪之地无山,以水为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