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上班族妈妈的教子百科全书
14390400000007

第7章 忙中有序,坚持育子原则很重要(1)

上班族妈妈终日忙碌,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往往是“碎片状”的——时间较短、断断续续,很难有完整的、许多的时间来和孩子沟通。但即使时间上散乱,妈妈也要注意,一定要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坚持自己的育子原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让片段式的陪伴被溺爱、固执、否定填满;多对孩子肯定,多一些耐心和平等,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心智健康、开朗地成长!

爱贵在教,盲目的爱是一种伤害

女人天生“母爱加身”,对自己所爱的人充满了照顾和宠爱,而对于那个在自己身体中生长了十个月、呱呱坠地的亲生骨肉,更是恨不得疼到骨子里。因此,从孩子一生下来开始,妈妈的爱就停止不了了。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妈妈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他冷到、饿到;孩子慢慢学会走,学会玩,妈妈又尽自己的能力,给他吃最好的食物,玩最好的玩具;孩子到了学龄,妈妈又会费尽心机帮他张罗,以让他去一个最好的学校……这些都体现着妈妈深切的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妈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对孩子的爱都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如果在品行、性情方面对孩子一味纵容、溺爱,那对于孩子来说就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了。

妈妈尽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妈妈伟大母爱的体现。但假如你的孩子有点“任性”,或者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那么妈妈如果姑息,就不是爱孩子了。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一定要买,妈妈觉得贵,不给孩子买,孩子见状坐地上哭起来,妈妈顿时心软,给孩子买了下来。在这样的事件中,妈妈可能觉得一时妥协是对孩子的爱,但殊不知,小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都很会钻空子,他们会记住,“哭”这一招很见效,下次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还会用哭来当做自己必胜的武器。久而久之,孩子任性、爱哭的性格就形成了,他们只会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和大人作斗争,而不知“讲道理”“替他人着想”为何物。

又如,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孩子不懂事,对着陌生人说话很不礼貌。而身边的妈妈,有的是不以为意,反而笑起来,觉得自己的孩子说话很有趣;有的是自己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还有的则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不肯对孩子加以苛责。但妈妈要明白,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在他的观念中,往往没有是非黑白,他需要不断地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熟知各种事物,在父母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反应中知晓自己的对错。如果孩子犯了错,而妈妈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或者一味疼爱不忍心责怪,那么孩子在得到妈妈这种错误回应的情况下,就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当然,他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还会采取错误的做法。为什么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还是横冲直撞、逆反不懂事,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从来没有人给他们正确的信息。

再如,网上近年流传着很多“中外教育孩子大不同”之类的文章,其中大多以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来做比较,大概也是中国的妈妈们体会到了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以此来摸索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文章中常常提到中国和美国家长在面对犯错孩子的态度上的不同。中国孩子犯了错,很多妈妈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她们有的甚至不会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只是包容就过去了;美国妈妈则不会这么心软,她们对待犯了错的孩子不会采取“包庇”态度,而是常常像和大人谈判一样,公平地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再听不进去,结果往往就是被妈妈拎到储藏室、自己的卧室里关“禁闭”,直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道了歉才可以出来。想必妈妈们也常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美国孩子认真地说“Iamsorry”的场景;而在中国,这场闹剧多半会以孩子噘嘴、哭泣,妈妈妥协为结局。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孩子在成年之后,能够很快离开家庭,独立负责自己的生活,并和他人有较好的相处;而中国有些孩子却是“外交不行”“独立不行”,回家后却像个“霸主”一样“唯我独尊”。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的普遍现象,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的确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所以说,妈妈在给孩子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在对孩子品格、性情的教育方面严格一些,千万不能采取放纵的态度。否则,妈妈今日的纵容,就会导致孩子日后养成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寒寒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长相可爱极了。但是,他越长大,行为却越来越让人头疼了。原来,寒寒虽然有一个理智的爸爸,对他施行理智的教育,但却也有一个很宠爱他的妈妈,对他的教育方针则是万事以寒寒的喜好为原则。

比如,一次寒寒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突然说想吃雪人冰糕。爸爸在旁边的便利店给寒寒买了一只雪人,寒寒刚吃了两口,看到别的孩子拿着一只足球状的冰淇淋在吃。很喜欢足球的寒寒顿时看出了神,吵着要爸爸给他再买一只足球冰淇淋。爸爸对他说:“寒寒听话,这样做太浪费了。你先吃完这一只,等你再渴的时候,爸爸再给你买足球冰淇淋。”寒寒刚点了一下头,就听见妈妈说道:“就那么两块钱,孩子既然想要,就给他买一只。”说完,妈妈对寒寒说:“乖儿子等着,妈妈去给你买。”寒寒一听十分高兴,对着爸爸做出一副胜利了的表情。而从这件事里,寒寒就接收到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自己有什么要求,妈妈都会满足自己,下次只要向妈妈张口要就可以了。

渐渐地,寒寒在妈妈的“娇惯”之下越来越随心所欲,而爸爸对他的管教也很难起作用。有时候,寒寒的妈妈明知道他的要求很无理,但出于疼爱和减少麻烦的心理,还是一次次满足了他。直到现在,寒寒还是很自私地认为,只要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应该得到,否则便发脾气、无理取闹,直到达到目的。

妈妈对寒寒的“偏爱”,造成了寒寒唯我独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显然,这种爱十分盲目,带给寒寒的不是温暖和呵护,而是越来越坏的成长影响。

上班族妈妈教育孩子的时间很少,在这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更要坚持好育子原则,不要因为愧疚或者出于疼爱,而盲目地爱孩子。要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害了孩子。

职场妈妈育子经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开发的璞玉,你将它雕刻成凶神恶煞的魔鬼,他自此就会横行霸道;你将它塑造成温柔懂事的天使,他就会成长得健康、大方、可爱。因此,妈妈要记住,无底线的纵容是扼杀一个好孩子的杀手,只有有原则的教养,才能培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不比较,你的宝贝独一无二

很多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或者教育孩子时,喜欢说这样的话:“你看谁家的孩子,从来不让父母操心,不但成绩好,小嘴还特别会说。再看看你,跟人家差远了……”也有些妈妈在和别人闲聊时喜欢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家这儿子,哪点都好,学习成绩不错,也还算懂事,就是太贪玩……”还有的妈妈更关注细节,哪怕很小的一方面也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较一番:“您家孩子才七个月就开始学走路啦?哎,我家的都九个月了,你让他站还站不稳呢,更别提走路了。看来我家孩子就是比一般的学走路晚啊……”

上述现象中,第一种妈妈和第三种妈妈是典型的“比较型”妈妈,似乎一提起孩子,不和别人比较就没有话题可说似的。妈妈的本意虽然没错,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但做法却大错特错了。妈妈对别人的孩子褒奖,对自己的孩子贬低,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从此在被批评的事情上越来越做不好,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讨厌听到妈妈类似的话语,严重时还会对“那谁谁”“人家的孩子”产生憎恨心理。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没有好处的。

网络上最近流行一句有趣的话,叫做“我们当年都输给了‘那谁谁家的孩子’”。这话虽然充满了俏皮,乍一听起来好像是长大的孩子在回味自己有趣的童年,但这句玩笑的背后隐藏了孩子多少不快和泪水,想必是喜欢这样说的妈妈们想象不到的。对于妈妈来说,随口说了那样的话也许只是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力量无穷大的“榜样”,但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对孩子的否定,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的打击,更是破坏母子、母女关系的元凶。有位网友就在上面那句网络流行语的后面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每次妈妈都要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而且每次比较的结果都是我输给了‘那谁谁家的孩子’。好像我真的那么万恶不赦一样!”孩子的这种心理,恐怕是妈妈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说,妈妈不停比较的后果,就是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心理伤害。

第二种妈妈看似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不也是在拿孩子和更优秀的孩子作比较吗?孩子成绩好、懂事还不算满足,还要用他的贪玩来和不贪玩的孩子比。殊不知,那些不贪玩的孩子,可能学习还不怎么样呢!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尽管他们同样地享受父母的照顾,同样的上学、放学,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或者说在某件事情的学习和进步之上有着不同步的现象。妈妈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来和他人的长处比较,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毋庸置疑,当妈妈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嘴上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也是希望孩子能够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但妈妈可能没有想过,自己这种好心、爱心,也可能错办了坏事。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大人物童年或者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给孩子的要求过高、压力过大,或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妈妈应该记住,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提出了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戴维认为,用挖苦、贬低的口气,拿别人的长处来数落自己的孩子是完全不对的。孩子如果尽心了,那么就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做到尽善尽美,毕竟完美的事情并不是常常发生,很多大人还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更不用提孩子;如果孩子还没有足够努力,那么妈妈要懂得对孩子引导,切不可随便比较。要知道,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莎莎今年刚进入小学,每次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她都很自豪,觉得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大人”。在课堂上,她也总是很认真,生怕错过了老师讲的内容。妈妈王慧很为莎莎的努力而高兴,每次和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总是一副很骄傲的样子。

转眼,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结束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莎莎的数学考了年级第一名,语文考了班里的第四名。莎莎回到家里,拿出数学的奖状来兴奋地给王慧看,王慧却淡淡地说:“昨天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不是已经表扬过你的数学成绩了吗?妈妈已经知道了。”顿了一会儿,王慧又说:“莎莎,不是妈妈对你的要求严格,而是你的语文成绩实在和数学成绩差得太多了。单说语文成绩,你也比第一名低了十几分。这叫做偏科,对你以后的成绩影响很大……”

王慧还没有说完,莎莎就很失望地低下了头。从那之后,莎莎好像很害怕上语文课,似乎在她心里,语文就是自己克服不了、掌握不好的一门功课。这就导致,每次考试的结果,语文都比数学低很多分。

从莎莎的数学成绩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头脑不聪明的孩子,更不是一个不努力的孩子,可能由于莎莎理性和感性思维发展的差异化,导致了她的语文成绩暂时落后。而仅仅这一次的落后,王慧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拿莎莎和班里语文第一名比较。这导致莎莎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对语文更加失去信心。

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结果显而易见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因此,妈妈要多采用一些鼓励的方法,或者拿孩子现在的表现和以前相比,多说“你比以前进步了”“你更棒了”之类的话。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不断进取的信念,不使其陷入自卑、逆反的泥沼之中。

职场妈妈育子经

每个妈妈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并且要把自己的这种想法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命令。在自由的成年环境中长成一个自信的孩子,而不使其成为一个在比较中成长起来的复制品。妈妈要知道,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支持,永远是一种催他向上的力量。

教育不是“一言堂”,妈妈并非永远正确

教育孩子,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一种沟通。而沟通这件事,没有谁能够保证一辈子不犯错,即使是在处理小孩子的问题上,有时妈妈所表达的观点、所用的方式,也会出现错误,甚至有时会“输”给孩子。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在教育中采取“一言堂”的做法,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尽量达到公平、平等;另外,妈妈如果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要抹不开面子,要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道歉。

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长的权威是不容受到侵犯的,作为孩子更要无条件地服从家长。但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这虽然教会了孩子们要尽孝,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思想的进步,甚至歪曲了很多事情的真实面貌。到了80后妈妈这一代,“一言堂”的做法基本已经退出了教育界的“舞台”,很多妈妈开始懂得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看法,这是很好的教育方法。不过,还有很多80后妈妈,还没有完全摆脱“家长”的架子,认为自己的做法一贯正确,从而导致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出现了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