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顶商人胡雪岩(全集)
14376900000225

第225章 为保护民族手工业,胡雪岩对抗新式缫丝厂(3)

“七姐,”胡雪岩衔杯问道,“你啥辰光到杭州去?老太太一直在牵记你。”

“我也牵记老太太。”七姑奶奶答说,“年里恐怕抽不出工夫,开了春一定去。”

“喔,有件事我要跟你们商量。明年老太太六十九,后年整七十,我想趁湘阴在这里,九也要做,十也要做。”

胡雪岩的门客与属下,早就在谈论,胡老太太七十整寿,要大大热闹一番,如今胡雪岩要借左宗棠两江总督的风光,明年就为胡老太太做生日,这一点七姑奶奶倒不反对,不过俗语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如果“九也要做,十也要做”就不免过分了。

心里是这样想,可是不论如何,总是胡雪岩的一番孝心,不便说什么煞风景的话,只是这样答说:“九也好,十也好,只要老太太高兴就好。”

“场面撑起来不容易,收起来也很难。”胡雪岩说,“这几年洋务发达,洋人带来的东西不少,有好的,也有坏的,学好的少,学坏的多,如果本来就坏,再学了洋人那套我们中国人不懂的花样,耍起坏来,真是让他卖到金山去当猪仔,都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到了外国的。七姐,你说可怕不可怕?”

七姑奶奶不明他的用意,含含糊糊答一声:“嗯。”

“前一晌有个人来跟我告帮。”胡雪岩又说,“告帮就告帮好了,这个人的说法,另有一套,他说,‘胡大先生,你该当做的不做,外头就会说你的闲话,你犯不着。’我说:‘人生在世,忠孝为本,除此以外,有啥是该当做的事?我只要五伦上不亏,不管做啥,没有人好批评我。’他说:‘不然。五伦之外,有一件事是你胡大先生该当做的事。’我问:‘是啥?’你们道他怎么说?他说:‘花钱。’”

此人的说法是,胡雪岩以豪奢出名,所以遇到花钱的事,就是他该做的事。否则就不成其为胡雪岩了。接下来便要借五百两银子,问他作何用途?却无以为答。

我也晓得他要去还赌账,如果老实跟我说,小数目也无所谓。哪晓得他说:“胡大先生,你不要问我啥用途,跟你借钱,是用不着要理由的。大家都说你一生慷慨,冤枉钱也不知道花了多少。你现在为五百两银子要问我的用途,传出去就显得你胡大先生‘一钿不落虚空’,不是肯花冤枉钱的人。”你们想,我要不要光火?

“当然要光火。”古应春答说,“明明是要挟,意思不借给他,他就要到处去说坏话。可恶!”

“可恶之极!”胡雪岩接着往下谈,“我心里在想,不借给他,用不着说,当然没有好话,借给他呢?此人说话向来刻薄,一定得便宜卖乖,说是‘你们看,我当面骂他冤大头,他还是不敢不借给我。他就是这样子不点不亮的蜡烛脾气。’你们倒替我想想,我应该怎么办?”

“叫我啊!”七姑奶奶气鼓鼓地说,“五百两银子照出,不过,他不要想用,我用他的名字捐了给善堂。”

胡雪岩叹口气,“七姐,”他说,“我当时要有你这点聪明就好了。”

“怎么?”古应春问,“小爷叔,你是怎么做错了呢?”“我当时冷笑一声说:‘不错,我胡某人一生冤枉钱不晓得花了多少,不过独独在你身上是例外。’我身上正好有一张北京‘四大恒’的银票,数目是一千两,我说:‘今天注定要破财,也说不得了。’我点根洋火,当着他的面,把那张银票烧掉了。”

“他怎么样呢?气坏了?”“他倒没有气坏,说出一句话来,把我气坏了。”“他怎么说?”

“他说:‘胡大先生,你不要来这套骗小伢儿的把戏,你们阜康跟四大恒是同行,银票烧掉可以挂失的。’”

古应春夫妇默然,然后七姑奶奶说道:“小爷叔,你吃了哑巴亏了。”

确是个哑巴亏。胡雪岩根本没有想到可以“挂失”,及至此人一说破,却又决不能去挂失,否则正好坐实了此人的说法,是“骗小伢儿的把戏”。

“后来有人问我,我说有这桩事情,问我有没有挂失?我只好笑笑,答他一句,‘你说呢!’”

“能有人问,还是好的,至少还有个让人家看看你小爷叔态度的机会。就怕人家不问,一听说有这件事,马上就想到一定已经挂失了,问都不用问的。”古应春说,“阿七说得不错,小爷叔,你这个哑巴亏吃得很大。”

“吃了亏要学乖。”胡雪岩接口说道,“我后来想想,这位仁兄的确是有道理,花钱的事,就是我该当做的事,根本就不应去问他的用途。如果说我花得冤枉了,那么我挣来的钱呢?在我这面说,挣钱靠眼光、靠手腕、靠精神力气,不过我也要想想亏本的人,他那面蚀本蚀得冤枉,我这面挣的就是冤枉钱。”

“小爷叔的论调,越来越玄妙了。”古应春笑道,“挣钱也有冤枉的?”

“挣了钱不会用,挣的就是冤枉钱。”胡雪岩问道,“淮扬一带有种‘磬响钱’,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古应春初闻此“磬响钱”三字,七姑奶奶倒听说过,有那一班锱铢必较,积资千万,而恶衣恶食,一钱如命的富商,偏偏生个败家子,无奈做老子的钱管得紧,就只好到处借债了。利息当然比向“老西儿”借印子钱还要凶,却有一样好处,在败家子还不起钱的时候,决不会来催讨。

“那么要到什么时候还呢?”七姑奶奶自问自答地为古应春解释,“要到他老子死的那天。人一咽气,头一件事是请个和尚来念‘倒头经’,和尚手里的磬一响,债主就上门了,所以叫做磬响钱。”

“与其不孝子孙来花,不如自己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本来也无所谓。不过,小爷叔,你说花钱的事,就是该当你做的事,这话,”古应春很含蓄地说,“只怕也还有斟酌的余地。”“我想过好几遍了,既然人家叫我‘财神’,我就是应该散财的,不然就有烦恼。”胡雪岩急转直下地回入本题,“譬如说明年老太太六十九,我一定要做。不做,忌我的人就有话说了,怎么说呢?说胡某人一向好面子,如今两江总督是左大人,正好借他的威风来耍一耍排场,不做不是他不想做,是左大人对他不比从前了,胡老太太做生日,礼是当然要送的,不过普普通通一份寿礼,想要如何替他做面子,是不会有的事。倒不如自己识相为妙。七姐,你说,如果我不做,是不是会有这种情形?”

七姑奶不能不承认,却换了一种说法:“做九原是好做的。”“明年做了九,后年还要做。”胡雪岩又说,“如果不做,又有人说闲话了,说胡老太太做七十岁是早已定规了的。只为想借左大人招摇,所以提前一年。做过了也就算了,他这两年的境况不比从前,能省就省了。七姐,你要晓得,这比明年不做还要坏!”

“为什么呢?”“这点你还不明白?”古应春接口,“这句话一传开来,阜康的存款就要打折扣了。”“岂止打折扣?”胡雪岩掉了句文,“牵一发而动全身,马上就是一个大风浪。”七姑奶奶无法想象,会是怎样的一种“大风浪”,只是看他脸上有难得一见的警惕之色,忍不住将她藏之心中已久的一句话说了出来。“小爷叔,我也要劝你,好收收了。不过,我这句话,跟老太太说的,意思稍微有点不同,老太太是说排场能收则收,不必再摆开来,我说的收一收是能不做的生意不做,该做的生意要好好儿做。”

此言一出,首先古应春觉得十分刺耳,不免责备:“你这话是怎么说的?小爷叔做生意,还要你来批评?”

“应春!”胡雪岩伸手按着他摆在桌上的手,拦住他的话说,“现在肯同我说真话的,只有七姐。我要听!”说着还重重地点一点头。

古应春原是觉得胡雪岩的性情,跟以前不大一样了,怕七姑奶奶言语过于率真,惹他心中不快,即或不言,总是件扫兴的事。既然他乐闻逆耳之言,他当然没有再阻挠的必要,不过仍旧向妻子抛了个眼色,示意她措词要婉转。

“有些话我摆在肚皮里好久了,想说没有机会。既然小爷叔要听,我就实话直说了,得罪人我也不怕,只要小爷叔有一句两句听进去,就算人家记我的恨,我也是犯得着的。”

由这一段开场白,胡雪岩便知她要批评他所用的人。对这一点,他很在意,也很自负,他认为他之有今日立下这番乾嘉年间,扬州盐商全盛时期都及不上的局面,得力于他能识人,更能用人,这当然要明查暗访,才能知道一个人的长处何在,毛病在哪里。不过,他听人月旦人物,胸中却自有丘壑,首先要看批评人的人,自己有没有可批评之处,然后才来衡量那些批评,哪一句是可以听的,哪一句是对方希望他能听的。七姑奶奶是极少数他认为应该佩服的人之一,她对人的批评,不但要听,而且唯恐她言之不尽,因而觉得有鼓励她的必要。

“七姐,没有人会记你的恨,因为没有人会晓得你同我说的话。你有见到的地方,尽管说,就是我有错处,你亦不必客气,你说了实话,我只有感激,决不错怪你。”

有这样诚恳的表示,反使得七姑奶奶觉得光是批评某些人,犹不足以尽其忠悃,要批评就要从根本上去批评毛病的由来。

“小爷叔,说实话,跟前个十来年比起来,我对你的敬重打折扣了,不过小爷叔,对你的关心,是有增无减。思前想后,有时候为你想得一夜困不着。”

这话说得胡雪岩悚然动容,“七姐,”他说,“我们是患难之交,我最佩服你是女中丈夫。我自己也知道,做人处世,没有十几年前那样,处处为人着想,不过,总还不算对不起人。场面虽然扯得大,用的人是得力的,里里外外都绷得牢,不晓得七姐是为啥为我愁得一夜困不着。”

“我愁的是树大招风。小爷叔,你是丈八灯台,多少人沾你的光,照出一条路来,走得又快又稳,可惜你照不见自己。”

“丈八灯台”这句俗语,是如此用法,胡雪岩觉得格外贴切,因而也就更重视她的下文了。

“七姐,亏得还有你看得清楚。今天没有外人,请你老实说,我有哪些毛病要改?”七姑奶奶沉吟不语。她本想着,你认为你用的人都得力,里外都能绷得住,这一点就要改。不过这好像一概抹杀,会惹胡雪岩起反感,何况事实上也有困难,如果他这样说一句,照你说起来,我用的人统统要换过,请问,一时三刻哪里去找这么多人?找来的人是不是个个靠得住?这就无辞以答了。

古应春多少看出她的心思,怕她说得过分,徒乱人意,无益实际,便暗示她说:“阿七,你谈一两件小事,小爷叔心里自然有数。”

“好!”七姑奶奶接受了这个建议,略想一想说道,“小爷叔,我讲两件你自己不知道,人家替你得罪了人,都记在你账上的事。”

用人不利

第一件花园落成以后,胡雪岩对其中的假山不满意,决心改造。请了几个专工此道的人来看,画了图样,亦不见得有何出色之处,最后打听到京中有个大名家,姓应单名一个崇字,河南人,咸丰初年是怡亲王载垣门下的清客。辛酉政变,载垣家破人亡,应崇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坍了,感慨甚深,因而遁入西山,闭门课子,不闻外事。好在当年载垣炙手可热时,应崇曾获厚赠,粗茶淡饭的生计,维持个几年,还不至于拮据。

这应崇本来不想出山,禁不起胡雪岩卑词厚币,加以派去延请的刘不才,能言善道,终于将他请到了杭州。

实地看了已造好的假山,又看了好些绘而未用的图样,应崇觉得也不算太坏,只需修改,不必重造。但胡雪岩不以为然,坚持全盘更新。应崇心想,这是钱太多的缘故,不过,这话不便说破,交浅言深,会使得胡雪岩误会他胸中本无丘壑,所以不敢拆了重造。

也就是这好强争胜的一念,应崇关起门来,一个月不下楼,画成了一幅草图,却还不肯出以示人,每天在六桥三竺之间,策杖徜徉,或者深入南北高峰,探幽搜奇,回来挑灯展图,细修改。到得三个月后,终于杀青了。

这一套图一共十七张,一幅总图、十六幅分图,奇岩怪壑,百折千回,方丈之地,以小见大,令人拍案叫绝。胡雪岩大喜过望,设盛筵款待,当面约请监工,应崇也答应了。

造假山当然要选奇石。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名园甚多,也有废弃了的,应崇一一看过,却都不甚当意。这天到了贡院西桥,一处废园,据说原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的祠堂,其中有块卧倒在地的石头,却大有可观。

论石之美,有个三字诀,叫做“瘦、绉、透”,应崇看这块石头虽一半埋在土中,但露出地面的部分,足以当此三字,判断另一半亦复如是。

正在反复观赏之时,只见有个须眉全白老者,短衣草鞋,手里捏着一枝湘妃竹的旱烟袋,意态萧闲地踱了过来。应崇看他打扮不似缙绅先生,那气度却似退归林下的大老,顿时肃然起敬地问讯。

“老先生尊姓?”“不敢当。我姓赵。足下贵姓?”

“敝姓应。”应崇问道,“请问赵老先生,这废园可有人管?”“怎么没有?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