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洪水防范与自救
14368700000021

第21章 我国历史上重大洪水灾害(3)

长江中下游汛期比常年提早,两湖地区雨季还较往年延长。4月长江中游就相继入汛,4月、5月份形成较高底水,加上上游几次洪峰,荆江以下各站于5月、6月份先后到达或超过警戒水位,至8月上旬出现当年最大洪峰。汉口站4月1日水位为14.16米,5月底迅速涨达24.20米,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当上游干流洪峰向汉口传播时,汉江于8月11日出现最大洪峰,新城站洪峰流量为16400立方米/秒。受长江上游及汉江洪水的共同影响,汉口8月14日出现最大流量76100立方米/秒,8月18日最高洪水位达到29.73米。鄱阳湖水系洪峰出现较早,受鄱阳湖出流影响,长江下游安庆、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现的时间比汉口提前了约半个月,大通站8月1日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立方米/秒。8月下旬,长江干支流水位平稳下降,至9~10月间先后退至警戒水位以下,各站在警戒水位以上持续时间达69~135天,汉口站为100天,安庆为114天。

1954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发生遭遇,干流出现实测以来最大洪水。

1954年宜昌以上干流洪峰流量的重现期并不高,屏山、宜昌站为15~20年一遇,宜昌以下明显升高,汉口、大通最高洪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值,汉口站超过1849年历史最高洪水位0.62米,其洪峰流量为1865年实测以来最大。

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汉江、赣江的洪峰流量都不大,属一般常遇洪水。洞庭湖水系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但也是约15年一遇。

20世纪长江中下游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5次大洪水,其30天、60天总入流量均以1954年为最大。1954年30天洪量宜昌站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

1954年洪水在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淹没农田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洪湖地区、东荆河两岸一直到武汉市区一片汪洋,荆江分洪区及其备蓄区全部运用淹没;江西鄱阳湖区五河尾闾及湖区周围圩垸大部分溃决;安徽省华阳河地区分洪,无为大堤溃决。同时洪涝淹没使房屋大量倒塌,大部分庄稼绝收,并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灾后数年才得以完全恢复。

1998年8月长江流域大洪水

1998年长江流域降雨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1日至7月3日,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次雨量300毫米以上,降雨量5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近9万平方千米。暴雨中心江西大岩,次雨量1342毫米。第二阶段,7月4~15日,雨带推移到长江上游地区及汉江上游地区,次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长江中下游基本无雨。第三阶段,7月16~31日,雨带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江南地区,两湖水系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超过300毫米雨区范围为17万平方千米暴雨中心湖南龙山水田次雨量1001毫米。第四阶段,8月1~29日,雨区在长江上游与中游之间摆动,降雨大于300毫米的区域在嘉岷流域、三峡区间及清江、澧水流域,暴雨中心湖南大坪,次雨量1078毫米。

1998年6月份长江流域进入主汛期,在底水较高的情况下开始迅猛上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两湖发生大洪水,尤其是鄱阳湖各条支流洪水频发,抚河、信江、昌江等水系出现超历史记录的最高水位,鄱阳湖出口湖口站26日洪峰流量31900立方米/秒,为实测最大,受两湖来水影响,长江中下游水位急剧上升,加之随后长江上游及三峡区间来水加入,7月4日武穴、九江首次超历史最高水位。随着各站先后出现洪峰之后,中下游各站水位开始慢慢回落。7月中下旬两湖及沿海地区又发生大洪水,中下游各站水位再次上涨,沙市、石首、螺山、城陵矶、湖口等站水位超历史记录。进入8月份,长江上游发生多次洪水,宜昌站超5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的时间长达24天之久,致使中下游各站水位不断上升,8月中旬各站相继达到年最高水位,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各站水位创历史新纪录。枝城、汉口、黄石、安庆、大通、南京等站水位居历史第2位。9月上旬后各站回落速度加快,9月中下旬陆续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1998年洪水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干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359千米河段及两湖水位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幅度达0.55~1.55米。中下游各站自6月中旬超过警戒水位,至9月25日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时间达57~94天不等,监利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河段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长达40多天。

1998年洪水洪峰重现期较小,时段最大洪量重现期则随时段加大而增长,如寸滩洪峰流量重现期约为4年,15天洪量重现期小于20年,30天洪量重现期约50年,60天洪量重现期超过100年;宜昌站洪峰流量重现期小于10年,30天洪量重现期近100年,60天洪量重现期超过100年,汉口总入流30天洪量重现期约30年,60天洪量重现期约50年。各主要支流控制站的最大洪峰流量重现期均在30年以下。

1998年长江大水造成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8411万人受灾,受灾农田953.33万公顷,减产粮食55.9亿千克,倒塌房屋328.8万间,死亡1562人,直接经济损失1345亿元。

太湖流域重大洪水灾害

太湖流域洪水主要来自太湖上游山区以及太湖湖面降雨,山洪泄入太湖后,一旦超过太湖调蓄能力则形成大洪水。此外本区还包括浙闽台地区。

1954年7月太湖流域大洪水

1954年是太湖流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降水年。该年梅雨异常,入梅较常年提前一个月,而出梅又延迟近一个月,降雨自5月20日开始,至8月2日结束,历时75天,期间有多次暴雨过程,每次过程3~7天不等,尽管日雨量不是很大,但降雨总量较大。全流域30天雨量为351.6毫米,60天雨量为627.9毫米,5~7月平均雨量为890.8毫米。该年降雨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浙西山区、湖西区、杭嘉湖区雨量在900~1000毫米,其他地区降雨则在700~900毫米。

1954年太湖流域洪水特点为汛期早、水位高、高水持续时间长。1954年5月初,太湖流域各水系开始起涨,5月下旬迅速上涨,部分站超过警戒水位,6月上旬全流域普遍超过警戒水位。此后持续上涨,于7月底至8月初各站先后出现当年最高洪水位,8月上旬开始缓慢回落,直至9月上旬才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这是历年极为罕见的。太湖流域大多测站均为设站以来最高洪水位。

1954年太湖流域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超警戒水位长达133天,超过4.5米水位达31天,是历次大洪水持续时间最长的。最高洪水位为4.65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1954年水位为实测最高值,近200年以来,仅小于1849年洪水。在90年代先后发生1991年、1999年洪水,最高洪水位均超过1954年。

1954年太湖流域农田受淹面积57.87万公顷,成灾面积29.27万公顷,损失粮食5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其中江苏省受灾面积26.47万公顷,成灾面积9.13万公顷,损失粮食1.6亿千克,漫决圩堤300处,损坏房屋2万间,死亡232人,损失4.34亿元;浙江省受灾面积24.4万公顷,成灾面积15.73万公顷,损失粮食3亿千克,损失1.5亿元。

1998年6月闽江特大洪水

1998年6月暴雨从6月8日开始,24日结束,历时17天。其间有3次集中降雨过程。第一次暴雨过程6月8~11日,主雨区位于闽江上游,雨量小,暴雨中心区位于宁化,雨量为142毫米。第二次暴雨过程6月12~17日,雨区向东、向南扩展,雨势增强,主雨区在建溪、富屯溪上游,暴雨中心位于坳头,雨量为823毫米。第三次暴雨过程6月18~24日,雨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闽江全流域,雨势亦加强,暴雨中心位于止马,雨量为713毫米,该次降雨主雨区在建溪、富屯溪,12~24日(13天)降雨量超过400毫米,最大暴雨中心坳头站的雨量为163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