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洪水防范与自救
14368700000015

第15章 洪水灾害的应急措施(1)

居住在河边和海边的人容易遭遇洪水,所以你应该知道自家房屋与海面和河面之间的相对高度,以及那里是否曾经发生过洪水。如果你居住在城市,不用测量就可以知道它的海拔,即市中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但是,你需要估测出你家高于还是低于市中心。如果有一条河流流经你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你可以用等高线地图计算出你家与河流之间的垂直距离。

邻近地区的历史记录也是对你有用的参考资源。如果你家多年以来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你会知道那里是否曾经发生过水灾;如果你最近刚搬来,你可以查阅当地图书馆和报纸中的有关记录,或咨询附近的国家气象局的分支机构,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关于洪水的信息。当地的国家气象局工作人员、本地区的紧急营救部门以及民防机构人员都能给你提供相关信息,告知你本地区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紧急状况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在突发的紧急状况下,你几乎没有多少时间逃离,所以必须提前知道怎样应付。

洪水来临应做的准备

灾难发生前,你可能要被迫离开家园。这时,你要同家人逃到安全的高地处,并约好相遇的地点,以免冲散。而且,要事先同紧急区以外的某个朋友或亲戚安排好联系方式。一旦冲散,可以电话联系,他会随时跟踪每个人的去向。确保知道怎样拨打电话,怎样呼叫急救电话,并且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如果你预先得到紧急警报,应该写下联系方式并确保每个家人都有一份。最后,要学会如何关闭水电和煤气。

如何确保洪水来临的食物供应

洪水所到之处,会污染任何暴露在外的食物。所以,应该准备足够每个人维持3天的罐装食品和一个开罐头器。紧急物品中还应该包括一台手提收音机、一个手电筒及足够的备用电池、一串车钥匙、现金或信用卡、一个急救用具箱以及任何婴儿和有特殊需要的人可能用到的物品。

把这些物品装到结实的包裹中,可以迅速拿起带走。为每个人准备一双胶皮靴子。当你接到警报以后,再加上一个睡袋或毯子以及每个人一套的换洗衣服。

警报来临如何应急避险

灾难来临以前,国家气象局连续不断地发出当地的预报和警报。警报发出以后,你很有可能是通过收音机听到或在电视之中看到的。你可以购买一部天气收音机,即可用电,也可用电池的。当警报被播报时,它会自动发出警铃。无论你是使用天气收音机还是普通收音机或电视,在接到警报以后,都不要关闭。你要密切关注当时的形势。你首先得到的消息可能是关于洪水或暴洪的预报。这意味着你所在的地区可能在几小时内发生洪水或暴洪。这时,你要检查一下你的紧急储备物,看看是否漏掉什么。如果你家里停电,那么加油站的油泵也不见得会正常运作,所以要提前确保家里的车加满了油。另外,还要提前在干净的容器中装满水以备后用。每个人需要3加仑(11.5升)水。接到预报后,马上离开。如果家人想驾车逃离,可以将这些储备物都装到车上。

接下来,你可能会听到城市和溪流水情报告。这意味着溪水和河水已经开始外溢,地势低矮的地区,包括地下过街通道和某些街道已被水淹。这时的形势不算严峻,但是你应该绕过那些受淹的路段。决不能在室外玩耍,以防被洪水冲走。

或者你听到的是洪水警报,这表示大规模的洪水已经开始或蓄势待发。如果你此时所处位置是低地,就立刻逃到高地上去。稍有耽搁,洪水就可能切断你的逃生路线。如果广播中建议你撤离家园,带着你的紧急储备物赶紧离开。

如果你听到的是暴洪警报,危险就近在眼前。你所在的位置不一定下雨,但是不要被这个假象所蒙蔽。附近的山坡上可能已经开始下起大雨,甚至是云下暴流,水正在向你的方向涌来。暴洪前进时就像一堵泥墙,里面充满了泥土、树木、岩石和其他碎片。洪峰最高时可达到6米,速度与火车不相上下。如果你此时身处低地,立刻逃到高地处。不要再耽搁了,你也许只剩下几秒钟时间了。

洪水来临如何应急减轻灾害

洪水灾害应急

灾害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的管理和救助工作,国务院在2006年1月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机理和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多个因素,分为四级:

(1)特别重大(Ⅰ)。

(2)重大(Ⅱ)。

(3)较大(Ⅲ)。

(4)一般(Ⅳ)。

同时还根据风险分析结果,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将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目前,我国主管防洪的机构分为两大序列,即中央和地方。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由国务院设立,统一指挥全国的防汛工作。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水利部,为防汛总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防汛的日常工作。省、地、县设立防汛指挥部,当地行政领导做总指挥,办事机构设在其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地区内的防汛组织和指挥工作。为了方便防汛组织和指挥工作,各大江河流域也设有防汛指挥部。近年来,我国洪水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应急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水平在不断加强,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洪水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救灾方针。依靠集体,依靠群众,以生产自救为主,国家救济为辅,同时动员全国人民在生活物质上积极支援灾区,做好救灾工作。在历次防洪抗洪斗争中,我国人民都做到了:无灾支援有灾,轻灾支援重灾,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各行各业支援灾区。1989年,重庆遭受特大洪灾,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积极筹备救援物资。在灾后短短20天时间里,筹集救灾资金达2300万元,粮食近110万千克,救灾衣物80多万件,救灾物资折款412多万元。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松花江、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向灾区捐钱捐物,国际社会方面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力地支持了灾区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工作。

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

抗灾、救灾、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灾害保险作为灾害转移的一项非常重要经济活动,越来越受到国内保险机构和进入我国的国际保险机构的关注。实践证明,保险工作在重建灾区、安置灾民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立水灾保险,它是该公司恢复业务后的一个非单一综合险种。到目前为止水灾保险已经经历了多起较大赔付活动,如1981年四川大水,1982年武汉水灾,1983年陕西安康洪水,1985年、1986年辽宁水灾,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松花江、长江特大洪水等。在这些大水灾赔付中,水灾保险表现了其优越功能和作用。但是,总的来讲,洪水灾害保险事业才刚刚起步,尚未走入正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目前当务之急是扩大保险业务范围,进行保险灾害区划,使全社会都来协助救灾、减灾。救灾基金是指社会和政府筹集的专门用于灾后灾民生活救济的款项。专项救灾基金的发放,对于人民生活安置、灾区重建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保险。

针对洪水的法规政策

减灾立法

1997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但有关条例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而且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综合性规范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面大法,防灾、减灾亟待走向法制化。要想最终保障防灾、减灾体制顺利建立和发展,灾害立法是根本出路。为了保证各项减灾措施的实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以法减灾。只有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才能节制人类非科学活动和盲目地开发,惩治对减灾工作和减灾工程的破坏行为,才能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从根本上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防灾体制,使人们在减灾活动中,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成立了国家减灾中心和国家减灾委,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和区域的减灾业务,加快速度实现减轻自然灾害的目标。

减灾规划

为了更好地做好减灾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在199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明确了中国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目标,成为我国减灾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都大力加强了减灾工作,国家减灾救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所以应在减灾规划的指导下,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洪水灾害特点的减灾体系,开展广泛深入的减灾工作,进一步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促进我国改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尊重自然规律,减轻洪水灾害

虽然现在看古代人对黄河和其他河流的敬畏,感到有些可笑,但在当时,人们是非常认真的。清朝的时候,皇帝曾派专人去调查河源,不是为了科学考察或者治理黄河,而是为了祭河神,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黄河之所以灾害不断,是没有按时供奉河神。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当然不再需要有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河神,但是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能盲目开发。构建河流综合治理框架并且实现这一框架,可以避免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开发,能为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减灾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减灾意识也越来越强。减灾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因为它是提高减灾能力的基础,也是全民风险意识养成的重要措施。

减灾教育强调公众防灾意识养成与学校减灾教育相结合。减灾意识的养成需要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环境,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手段,多个层次地开展宣传与普及工作,普及避险知识,整合各种传媒渠道,形成系统与持续的防灾避险知识的全民普及,使社会各界都形成自觉的风险综合防范体系。学校减灾教育要注重实践,如掌握最基本的应急避灾常识和技能,要关注各种应急响应与减灾“标志”的标准化与国际化,以满足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条件的灾民应急的需要。